苑里蘭草、大甲蓆帽,是中臺灣素享盛名的招牌特產(chǎn)。溪石磊磊的大安溪,為苗栗縣與臺中縣劃出地理分野,而其下游濕地孕育出的蘭草,也為兩岸城鎮(zhèn)創(chuàng)造出盛極一時的蓆帽手工業(yè),其中以北岸苑里的手編生產(chǎn),以及南岸大甲的外銷出口,名氣最為響亮。蘭草編織起源于原住民的手藝,早在18世紀,苑里一帶的平埔族婦女就發(fā)現(xiàn)野生蘭草曬干后相當堅韌、不易折斷,于是拿來編制袋子、刀帶及頭帶等用品,后來更自創(chuàng)編出蘭草蓆,由于睡來舒爽芳香,又便于折疊攜帶,來此開墾的漢人試用后紛紛叫好,便開始學習編蓆技法,同時大量種植蘭草及改良加工技術。當時,漢人在織法上加入龍鳳及山水圖案,稱為“加紋蓆”,由于品質精良、造型優(yōu)美,加上透氣舒爽,因此深受達官顯貴喜愛,而有“龍須蓆”美稱。苑里婦女更創(chuàng)出草帽織法,技藝迅速普傳到鄰近鄉(xiāng)鎮(zhèn),自此,苑里的手編蓆帽蔚為一格,領銜風騷。而在此同時,大甲商人則率先設立了商行,為市場豐厚的苑里帽蓆打開外銷之路。當時海線鐵路未開通,苑里的帽蓆都靠輕便鐵路運到大甲,再由縱貫鐵路轉出口,因此“大甲帽蓆”聲名遠播,倒是真正的產(chǎn)地——苑里,反而名氣略遜一籌。如今的苑里,是西部海線上一個悠閑的小鎮(zhèn),老街上如今僅剩159號的“振發(fā)”和116號的“謙昌”兩家帽蓆老店,販賣本地純手工制蓆帽、名片夾、杯墊、手提袋,店中不乏幾十年前的古董,保存了昔日蘭草編織的好手藝。此外,苑里鎮(zhèn)農(nóng)會四樓也設立一座蘭草文物館,詳細展出苑里帽蓆編織的歷史,以模型展示蘭草編織的過程,并陳列龍鳳蓆、草帽、提袋等精美編織品。至于昔日的外銷集散地大甲鎮(zhèn),目前市面上只能買到素面草蓆及草帽。為了讓民眾進一步了解草編之美,大甲鎮(zhèn)農(nóng)會里也有座草編展示館,陳列國寶級的龍鳳蓆及草帽、提袋等作品,但僅上班時間開放。( 苗栗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