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4|山西運城聞喜縣景點、美食
聞喜縣古稱桐鄉(xiāng),秦時更名為左邑縣,漢武帝劉徹在此欣聞平南越大捷而賜名 “聞喜”,隸屬于山西省運城市。聞喜位于山西省西南部,運城盆地與臨汾盆地的交界處,東與絳縣、垣曲相接,北與侯馬、新絳相連,西與稷山、萬榮、鹽湖區(qū)接壤,南與夏縣相鄰。聞喜縣歷史悠久,自改左邑桐鄉(xiāng)為聞喜至今,已有2100余年歷史,名人輩出,古跡頗多。魏晉有地圖之父裴秀,唐有中興賢相裴度,宋有抗金名相趙鼎,清有“戊戌六君子”之一楊深秀;境內存有唐玄宗所書御碑和韓愈撰文,以及祁雋藻書寫的“平淮西碑”。
聞喜交通聞喜縣交通便捷,南同蒲鐵路自北而南縱貫聞喜縣境,禮元至古堆支線鐵路為通往中條山礦區(qū)的專用線;太原至茅津渡和焦作至侯馬兩條干線公路、大運高速公路、大運二級路、太風路穿境而過,聞垣、桐石等二級公路全線貫通,此外有聞喜縣城通往永濟的支線公路與通住縣內各社隊的簡易公路多條。2012年,聞喜縣先后投資4億多元,改造路網(wǎng)工程1050公里,新增油路35.5公里,新建水泥路1000公里。完成了城南大街路基建設、連接聞垣路與大運路的城東立交橋工程、人民廣場、西湖公園、人民禮堂和太風路、新開路、城西大街拓寬改造等重點工程,縣城交通一環(huán)路網(wǎng)已形成,城市面積擴大到12.5平方公里。
聞喜氣候聞喜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晝夜溫差大,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風,夏季炎熱,秋季多陰雨,冬季寒冷少雪。十年九旱,春易旱,秋易澇;年日照平均時數(shù)2461小時;年平均蒸發(fā)量1838.9毫米;年均降水量439.8毫米;年平均氣溫為8~14℃,一月份最冷,平均氣溫為-3.2℃,七月份最熱,平均氣溫為26.5℃;年平均風速為1.9米/秒。
裴氏家族的發(fā)祥地,中華宰相村即聞喜縣禮元鎮(zhèn)裴柏村,距縣城25公里。它以歷史上聲名顯赫的裴氏家族的人文歷史資源和新建的一系列景觀,于1995? ??農(nóng)歷三月三,正式向海內外游客開放。
聞喜裴氏是中國封建社會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其始祖為贏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孫封(非邑)鄉(xiāng),因以為氏。周僖王時,六世孫陵封為解邑君,乃去“邑”從“衣”,以“裴”為姓。后裴氏分為三支,分居河東、燕京、西涼等地,但考其譜系源流,皆出于聞喜之裴氏,故有“天下無二裴”之說。聞喜裴氏家族自秦漢,歷魏晉,至隋唐而極盛,五代以后,余芳猶存。其家族人物之盛、德業(yè)文章之隆,在中外歷史上堪稱獨無僅有。據(jù)《裴氏世譜》統(tǒng)計,裴氏家族在歷史上曾先后出過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中書侍郎14人,尚書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節(jié)度使、觀察使、防御使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與皇室聯(lián)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附馬21人,公主20人等,真可謂“將相接武、公侯一門”,中國“宰相村”由此而得名。
3.2|湯王山湯王山位于中條山麓聞喜縣的石門鄉(xiāng)境內,海拔1752米,是中條山南端的最高峰。湯王山古名條山,依《山海經(jīng)》改稱景山。公元前一六00年于此發(fā)兵,鳴條一戰(zhàn),滅夏建商,奠定商朝六百年基業(yè),山得圣而名改為湯王山。湯王山是商湯文化的發(fā)祥地,縱觀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史,莫過于堯、舜、禹、湯,而以商湯文化為主題的文物古跡景區(qū),全國僅此一家。
運城湯王山風景區(qū)古名條山、景山,夏末桀帝無道,民不聊生,人們紛紛投奔成湯,成湯遂扎寨此山,歷經(jīng)七年的休養(yǎng)生息,操練兵馬,于公元前1711年,在此發(fā)兵出征伐桀,滅夏建商,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后人為紀念這位明君,便在當年成湯營寨觀星臺上始建廟于祭祀,在當?shù)仃P于湯王山還有個十分古老的、很感人的傳說:湯王得天下后,連著大旱7年,一個大臣占卜說,除非用人做犧牲(祭品),上天才會下雨。湯王決定犧牲自己,救民于水火。他周身捆了茅草,登上干柴堆,烈火熊熊。湯王眼看就要被燒死,忽然天降大雨,烈火被澆熄了,百姓歡呼雀躍。從此人們?yōu)榱思o念湯王,便將聞喜境內的最高山命名為“湯王山”。
湯王山是商湯文化、晉郭璞勘輿文化的發(fā)祥地,縱觀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史,莫過于堯、舜、禹、湯,而以商湯文化為主題的文物古跡景區(qū),全國僅此一家,這里崇山峻嶺,青松郁蔥,層巒疊峰,奇石林立,屬省級自然森林保護區(qū),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旅游資源,而且這里現(xiàn)有文物古跡眾多。特別是位于主峰的湯王廟,始建于商、周、經(jīng)唐、明、清歷代重修擴建,殿堂建筑全為山石精砌而成,古樸堅實別致,雖經(jīng)千百年風雨蒼桑,依然屹立于懸崖峭壁之上,湯王山是以其獨有的商湯文化古跡堪稱黃河根祖文化旅游資源之絕品。 主峰的湯王廟,始建于商、周、經(jīng)唐、明、清歷代重修擴建,殿堂建筑全為山石精砌而成,古樸堅實別致,雖經(jīng)千百年風雨蒼桑,依然屹立于懸崖峭壁之上。3.3|聞喜文廟 聞喜文廟又名學宮,亦稱宣圣廟,是為奉祀春秋時期大教育家孔子而專設的廟宇,位于聞喜縣城東北角。重建于宋咸平四年,元大德七年因地震傾壞。明弘治四年重建,占地面積38畝,是山西省最大的文廟。建筑坐北向南,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為大成門、泮池、戟門、大成殿。右側有傳道齋、授業(yè)齋。大成門前有五龍影壁,影壁后有硯池。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斗拱為五踩雙昂,琉璃歇山頂。廟內存有明代孔子線刻像及宋、元、明清碑四十余通,均保存完好。聞喜文廟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3.4董澤湖龍是中國的象征,中國人是龍的傳人,龍的故鄉(xiāng)就在聞喜縣東鎮(zhèn)東官莊村旁的董澤湖?!蹲髠鳌氛压拍暧涊d董父拳龍的地方就是此地?,F(xiàn)有董父廟遺址,過仙橋舊址,并蒂蓮石碑和藕荷仙女傳說等,是一個以龍文化為主題的歷史人文,荷花生態(tài)景區(qū),董澤湖景區(qū)交通通訊十分發(fā)達,東鄰大運高速、二級、三級公路,聞絳二級公路和南同蒲鐵路,非常方便各地游客,特別是此地盛產(chǎn)蓮菜,夏秋兩季80㎡的白水灘,兩岸楊柳成行,十里平湖荷香,龍的故鄉(xiāng)融于蓮蓬荷香之中,冬天董澤湖的藕,潔白如玉,孔多渣細,脆嫩香甜,營養(yǎng)豐富,食用滋補皆佳,目前經(jīng)加工而成的綠色食品,“香脆蓮”已暢銷晉,陜豫等省市,董澤湖正在成為經(jīng)濟調整中的特種經(jīng)濟旅游區(qū)。
3.5裴祠石刻在山西聞喜縣城東北25公里禮元車站北隅。禮元鎮(zhèn)古名木蘭鎮(zhèn)相傳為古代巾幗英雄花木蘭抗擊侵略者的鐵柵關。裴氏祠建于此。裴族人才輩出,享有盛名。裴秀創(chuàng)“制圖六體”,裴松之注《三國志》;裴度平藩鎮(zhèn),恢復唐中央集權。祠建于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迭遭兵火,歷代得修,現(xiàn)存古碑數(shù)十通,在史料與書法藝術上多屬有價值的石刻。北周《裴鴻碑》,書法穩(wěn)健,唐玄宗書《裴光庭碑》,行筆豪放,字體俊美;殷令名書《裴鏡民銘》,既近顏風,又含柳意,端莊凝重,筆力挺拔;金大定至清代譜序,書法勁健,刻工洗煉,為氏族遺物之精華
3.6保寧寺塔保寧寺初名唐興寺,創(chuàng)建于唐開元六年(718),宋治平二年(1065)重修后改為今名,清雍正三年(1725)重修,現(xiàn)寺已不存,僅存宋代磚塔1座。塔坐北朝南,方形磚砌塔基,寬6.27米,高6.20米,占地面積39.3平方米。塔為八角六層樓閣式磚塔,殘高約20米,一層檐口仿木構建筑磚雕轉角鋪作和補間鋪作,形制相同,均為五鋪作雙抄,轉角鋪作出45度斜栱。二層以上疊澀出檐,塔剎已毀。塔內中空,直達頂層,一層門額? ??存有“永固大宋治平二年建立,大清雍正三年重修”題記。一層下方嵌有重修保寧寺蟠龍碑額一方,篆書題額。
保寧寺塔作為聞喜縣留存珍貴的宋代磚石建筑,歷史研究價值突出,較為完整地保存了創(chuàng)建時期的原貌,真實性較好。
3.7仇氏石牌坊郭家莊仇氏石牌坊及碑亭位于聞喜縣郭家莊鎮(zhèn)郭家莊村口長約130米的南北向道路兩旁。其中,石牌坊坐北朝南,橫跨南北向道路上,是清代鹽提舉仇嘉謨奉旨為其母孫宜人所建的貞節(jié)牌坊。創(chuàng)建于清光緒年間(1875-1908)。牌坊通體石構,仿木結構重檐歇山頂,蟠龍鴟吻。檐下正、背面皆懸石匾,額枋枋身陽雕有人物故事,花板飾有花草圖案,闌額刻有額題。碑亭分布在南北向道路兩旁,創(chuàng)建于清同治、光緒年間(1862-1908),共5座。路東2座,皆坐東朝西,自北至南依次為仇毓鏡神道碑亭和仇氏三兄弟德行碑亭;路西3座,皆坐西朝東,自北至南依次為仇氏五碑碑亭、趙太君節(jié)壽碑亭和薛太君節(jié)孝碑亭。
均為石質仿木結構,建于石砌臺基上。除仇毓鏡神道碑亭為十字歇山頂外,余均為單檐歇山頂。碑亭正側面多懸有石匾,額枋浮雕裝飾圖案,石柱鏤刻對聯(lián)等。
3.8回坑遺址回坑遺址地處運城盆地的東北部邊緣,紫金山南側的山前坡地上,地勢北高南低,1954年發(fā)現(xiàn),現(xiàn)存面積15000平方米。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遺跡僅有灰坑一種,地面與斷崖暴露大量陶片,可辨器形有仰韶文化的缽、盆、罐、碗、杯、瓶等,龍山文化的鬲、折沿罐、杯、盆等。其文化面貌應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遺址保存完整
特產(chǎn)美食
4.1聞喜煮餅聞喜煮餅為山西八大名點之一,曾受到魯迅先生贊譽;聞喜煮餅是一種山西省的地方傳統(tǒng)名點,正宗聞喜煮餅多產(chǎn)于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在山西有著餅點之王的美譽,又有國式糕點絕產(chǎn)之美稱。在晉南民間把“炸”就叫“煮”。主要原料為面粉、蜂蜜、小磨香油、糖? ??及上等紅白糖等。聞喜煮餅形似圓月,由于外皮粘滿白芝麻,所以外觀是月白色。其外裹芝麻,滾圓狀,內有栗色、絳白二色分明的餅餡,可拉出幾厘米長的細絲,吃起來酥沙香甜、不皮不粘不膩,久不變質。煮餅在明末就已有名氣。魯迅先生在小說《孤獨者》中有“我提著兩包聞喜產(chǎn)的煮餅去看友人”的字句,可見聞喜煮餅確實聲名遠播。聞喜煮餅至今仍是老少皆宜的一種大眾食品。
4.2七里坡山楂七里坡位于聞喜縣稷王山腳下,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達12.6℃,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為2460小時,日照率55%以上,年總輻射量每平方米為124千卡熱量,年平均降雨量510毫米,適宜種植山楂。七里坡山楂果型較大,果實直徑可達2.5厘米以上,外觀滾圓,紅似瑪瑙,口感絕佳,酸甜適度,風味獨特。2013年4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nóng)業(yè)部正式批準對“七里坡山楂”實施農(nóng)產(chǎn)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4.3聞喜白蓮藕聞喜白蓮藕又稱董澤白蓮藕。相傳,白蓮藕產(chǎn)于虞舜時”董文豢龍”之地。《聞喜縣志》說白蓮“孔多渣細,乃董澤之種”,算起來有50D0年的種植歷史了,從未間斷過生產(chǎn),迄今還養(yǎng)殖著500余畝蓮花池,年產(chǎn)300多萬公斤鮮藕,暢銷省內外。聞喜老區(qū)蓮菜潔白如玉,質體精細,清脆可口,營養(yǎng)豐富,歷來有“貴菜”之稱。
蓮藕為當?shù)靥禺a(chǎn),其栽培已有5000年歷史。因聞喜獨特的水質、土質和祖?zhèn)髌贩N,所產(chǎn)蓮菜含淀粉量高,有多種健身功效,“孔多、渣細、且白而脆” ,故有“聞喜蓮菜——眼兒多”之諺語。凡逢年過節(jié)、紅白喜事和宴請賓客,人們在餐桌上為能品嘗到聞喜蓮菜為幸。其既能熱炒,又能涼調;既能油炸,又能做餡包餃,可制成一二十種美味可口的佳肴。特別是糖醋蓮菜、拔絲蓮菜、肉炒蓮菜等,最為客人叫絕。有的名廚,能把蓮菜切得極細,據(jù)說能紉到針孔里,加以熱炒,被譽為上品佳菜。聞喜蓮菜的蓮籽不僅個大,而且肉肥、肉厚,營養(yǎng)極佳,用其制作的蓮子湯亦為上乘名菜。蓮菜、蓮籽還是極好的中藥,可治腎炎、氣虛、營養(yǎng)不良等癥。
4.4聞喜花饃聞喜花饃是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的傳統(tǒng)名點,是人工用面做成的各種樣式的饅頭,因花式各樣而命名為花饃。聞喜花饃盛行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歷史,已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完整的創(chuàng)作體系。聞喜花饃有“花糕”、“花饃”、“吉祥物”、“盤頂”四大系列200多個品種。聞喜花饃2006年入選山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8年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并于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展出。在2012舉辦的“中國·聞喜花饃文化節(jié)”上創(chuàng)造了四項世界紀錄。
4.5鉤編聞喜鉤編發(fā)展于1970年代,利用絲光線,經(jīng)過精心設計,采取針數(shù)和針法上的千變萬化,織成各色圖案,品種多、花樣新、造型美,具有實用性和觀賞性,深受各界女士的喜愛。2006年參加中部五省文博會,2007年參加運城市文化產(chǎn)業(yè)展覽會。是年,聞喜縣良友文化體育發(fā)展有限公司的鉤編產(chǎn)品共有八類,50余種產(chǎn)品,遠銷到北京、西安、太原等地。
4.5錦貼畫聞喜錦貼畫是一種民間手工藝術。它選用上乘錦緞布,按照圖案,采取、剪、縷、平帖、疊貼等工藝手法制作的產(chǎn)品,工藝嚴謹,手法獨特,色澤鮮明,集繪畫、剪紙藝術于一體,作品豐富。主要作品有戲曲臉譜、關公圖像、“孔雀山茶”、“花開富貴”、“錦雞松菊”、“黛玉葬花”等。本縣禮元鎮(zhèn)文典村農(nóng)家婦女張翠娃憑借自己的一雙巧手,制做的錦貼畫,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并言傳身教,教自己的兒媳學做。她多年來制做的作品達數(shù)百件,代表作有:紅樓夢人物、八? ?人物、奧運會福娃等各種作品。聞喜縣良友文化體育發(fā)展有限公司把錦貼畫開發(fā)出人物畫、花鳥畫、臉譜、中堂條副等四大系列,30余種產(chǎn)品。其立體感強,形象生動,栩栩如生。產(chǎn)品遠銷到北京、廣州、深圳等地,并被臺灣客人帶往香港、臺灣等世界各地。
Hash:c92412e4ebead1c7e406541cf21cc8a532ca7ed8
聲明:此文由 玩遍山西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