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
1、火星山仙人樓新石器遺址
位于姚關盆地西緣火星山巖溶孤峰之東腰臺地。臺地中西部為仙人樓巖廈,東部為兩個小型巖廈。在巖廈臺地之上約4000平方米范圍內發(fā)現石器、陶片和動物遺骸。
石制品中,除兩件半月形無孔石刀和石紡輪外,均為打制。有刮削器和琢坑石器。陶器以夾砂褐陶為主。其次為夾砂紅陶、灰陶。器物有盆、罐、缽、缸和帶鋬耳器。輪制為主。紋飾有劃紋、印紋、剔刺紋和戳點紋,以粗繩紋和凹凸線紋為主。動物遺骸有牛、馬、犀牛等。
依據遺址內絕大部分石器為打制而又有頗為進步的磨制品,陶器似有先后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可能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到晚期都有先民居住。
2、山邑巖子腳新石器遺址
位于姚關盆地西北山邑壩西南巖子腳村巖溶山包之上。面積約7000平方米。在1987年2月、8月兩次調查中、發(fā)現石制品、陶器殘片、哺乳動物骨骸等。石器有磨制梯形石斧、敲砸器和打制有肩鉞形石斧等。陶器主要為夾砂黑、灰陶,也有紅陶,火候略高,手制為主。有杯、壺、盆、罐、缽等,均為平底器,特點是器型小、胎薄。紋飾有劃紋、印紋、戳點紋、繩紋、籃紋、橫直斜線紋等。
姚關盆地地處瀾滄江東忙懷型文化和怒江西岸忙懷型文化的結合部,確切年代待定。
3、馬家?guī)r房新石器遺址
位于姚關盆地西北山邑壩西南側巖廈臺地及其巖下坡麓臺地,東距巖子腳遺址約500米。巖廈覆蓋面積約100平方米,坡麓臺地現為村莊壓蓋。在1987年8月調查中采集石器、陶片和哺乳動物骨骸若干。石器有礫石手錘、敲砸器、刮削器等打制石器和一件磨制梯形斧殘件,確切年代待定。
4、獅子山新石器遺址
位于施甸壩北端,由旺鎮(zhèn)西南側獅子山向東延伸的二級臺地。遺物分布面積約3000平方米。1981年11月和1987年1月兩次進行調查,并經探溝試掘。文化層厚40—60厘米,內含石、陶器和紅燒土粒。石器有條形、舌形、梯形石斧、石錛、長方形單孔石刀、石紡輪、雕刻器、鉆孔石環(huán)等;陶器有夾砂紅、黑、灰陶,器壁較薄,器型為鼎、豆、平底罐、折腹盆、弧腹和近直壁斂口缽,紋飾有刻劃三角紋、水波紋、人字形紋和橫直線紋等。為新石器時代晚期。
5、松山新石器遺址
位于太平興華灣子鋪北1公里的松山山頂,包括灣子鋪、松山、楊自高墳地和老黑雀洞四個相距各200米左右的地點、前三處為片狀流水地貌的山梁緩坡,老黑雀洞為溶洞。面積約5000平方米。1987年3月、8月兩次調查,發(fā)現石器47件,夾砂紅褐陶70余片。石器中以打制石器為主,有單平面礫石手錘、砍斫器、刮削器、尖狀器、磨制石斧等。打制石器型制、特征與蒲縹塘子溝比較接近。陶器均為夾砂紅陶,質甚疏軟,器型有罐、盆、缸、缽等,均為手制、素面、厚薄不勻。火候低。時候略早,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
6、團山窩新石器遺址
位于施甸壩中部西側西山山麓,向東延伸的仁和團山窩馬鞍形小山梁上。遺物分布面積約5000平方米。文化層厚30—120厘米,內含大量陶片、燒結土、炭屑和石器。地表陶片散布尤多。采集石斧、有肩石錛、單孔石刀和刮削器、礪石等數10件;夾砂紅陶、紅褐陶130余片;牛牙化石1枚。石制品通體精磨,規(guī)整精致。陶器主要為夾砂紅陶,火候較高。大部分為平底器、圈足器、侈口器、斂口器。除少數特殊器物和構件系手制外,均為輪制。器物工整,器壁勻??;紋飾繁縟細密,主體紋飾為劃紋和印紋。
該遺址石、陶器均為怒江流域已見之最進步者,更兼有? ?系氏族社會標志物男性生殖器崇拜物陶祖,其年代可能晚至距今400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