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龍山,位于棗莊市新城東北二公里,因山的東部為圓形似蟠龍而得名,龍首高271米,西向蟠龍河,若昂首而遠矚者,龍首石筍林立,象似龍須,下有二泉,曰龍眼。蟠龍山前有小山,偏圓形,酷似龜,曰龜山。蟠龍山西有山似鳳凰展翅,曰鳳凰山。鳳凰山南翅與蟠龍山尾相接,鳳翅一段曰金腳嶺,亦曰金牛嶺;鳳凰山北翅與匡山頭相連,鳳翅一段曰匡山腰;鳳尾低平,伸向西谷山,鳳首高181.2米,面向薛城城區(qū),象一只展翅欲飛而尚未飛起的鳳鳥。龍、鳳、龜三山不僅象形,而且與蟠龍河、棗莊市新城、棗莊市高新技術開發(fā)區(qū)、薛城城區(qū)(棗莊中心城西城區(qū))緊密相連,構成山城水色相互影映的秀麗景觀。
蟠龍山,別名很多,因山東有井字峪村,又名井字峪山。清代咸同年間袁金歧在山上創(chuàng)建山寨,又曰袁家寨山。山上有很多小山頭,均有名:曰大洞山、小洞山、棲鳳山等,每個山名都與其特殊的景色有關,其中奇景有三:一、大洞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泉,泉水通河,高山河水洞相連?!稁F縣志•山川》載:“大洞山,前為朝陽洞,洞踞峰下,懸崖百尺,灌木陰森,其門闊四、五尺,高倍之,歷數武(一武即半步),至二洞,俯而入,中有石如植屏。緣屏左右行十余步,至三洞,登數十級皆砌成者。燃炬入,則石平如砥,四壁光潔,可容數百人。一泉自上滴瀝,石盂承之,飲之甘絕,涼尤冰齒。其后深昧不測,燭亦不燃,游者不敢復進?;蛞云湎屡c南明河(今名蟠龍河)通也”。新中國建立后,當地鄉(xiāng)政府作過測量,其洞高5米,寬3米,深100余米,可容數百人,但沒有向深處勘測,據村民傳說,古時有人帶一鴨,上午放入洞內,下午鴨從蟠龍河游出,從山上至蟠龍河約4華里。二、袁山寨內有疊成巖,疊成巖是水中微小藻類分泌和沉積而成的化石物,有青、灰、蘭、褐色,遠望象海水波浪,甚是美觀。這種化石物,在七億年前的震旦紀地層中發(fā)現較多。為什么這種水中化石物會在龍山上,莫非龍山在七億年前曾在水下?這個地區(qū)是有這樣的傳說:“有次大洪水到來的時候,人們都逃到了青山頭,山半腰掛滿了雜草,幸虧水沒到山頂,人們才幸存下來?!边@種傳說肯定不是一萬五千年以內的事,因為這個時間,本地區(qū)有連續(xù)的人類遺存發(fā)現。但《地質史》可以告訴我們,這個地區(qū)在一萬五千年前,確有“幾次沉浮”和“幾度滄桑”。我們這個地區(qū)是泰山古陸的西南邊緣。西面和南面都是洼地,屬黃淮沖擊區(qū)。早在七億年前的震旦紀,這里確是海底,疊成巖這種藻類化石物,可能就是那時形成的,此后到四億年前,這里一直是海相沉積環(huán)環(huán),四億至三億年間,地殼抬升,海水退卻,這里成為陸地,三億年后的七千年間,地殼出現震動性運動,海侵、海退交替發(fā)展,也就是經過“幾度淪桑”,直到兩億三千萬年前,陸相沉積環(huán)境才基本穩(wěn)定下來。此后,由于燕山、喜馬拉雅山運動,這里的地貌也有變動,但沒有長期再陷為海底,直到一千三百萬年前,滕縣、臨城、沙溝、周營、陰平、古邵這條弧線地帶才穩(wěn)定下來,地殼沒有上升,也沒下降。但弧線之東北的山區(qū)、地殼仍在緩慢上升,弧線之西南的黃淮沖擊區(qū),地殼仍在緩慢下沉,所以千百萬年來,魯西和蘇北一直是河湖沼澤地區(qū),黃泛災害頻繁,居子弧線上的人們,經??吹胶樗疄暮?,所以有“洪水上山”的傳說,想見一見嗎?請到龍山觀看。三、袁山寨,也是龍山一大“奇跡”,奇在二十多華里的石頭城,竟在十天內建成,全國罕見,是神助,還是人為?值得一 看。清咸豐、同治年間,徐海、運河沿岸,捻軍興起,山東、安徽、蘇北各縣秩序大亂,滕南、嶧西的袁金歧、褚慎助號召村民到龍山上建寨避亂,萬戶響應,聚居龍山,出了許多傳奇故事,編成戲曲,演遍大江南北。如,袁金歧舉大旅,龍山神力助,刀劈山石滾,萬人十天建大城,天旱甘露降,箭穿松樹過山崗,萬眾一心保家鄉(xiāng)。傳說此山寨為抵擋捻軍而建是不可能的。同治四年四月初五,捻軍十萬大軍過臨城,清僧王和山東布政使丁寶楨的萬名清兵在西倉橋堵守,一擊即潰,丁寶楨嚇的裝成乞丐逃走,僧王在魯西被殺死,小小民寨豈能抵擋捻軍。但是戰(zhàn)亂之后,散兵游民到處綁架搶劫,鄉(xiāng)村秩序大亂,到是事實,民寨抵擋小股土匪,是可能的。當時的袁家寨究竟起到過什么作用?現在無法查考,但萬人十日建大城,可能是事實,此城與一般縣城無異,而長度卻比一般縣城長三至四倍。如此大的石頭工程,十日建成,全國罕見,堪稱“奇跡”。“神助”、“刀劈”是無科學依據的,這只能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動力”。這也應了一句古語:“眾志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