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里古建筑群位于佛山市城區(qū)福賢路。
東華里原名楊伍街,是以清初聚居此地的楊姓和伍姓兩大家族的姓氏命名。街首的伍氏宗祠就是當年所建。乾隆年間,遷入駱氏家族,族中的駱秉章任四川總督、協(xié)辦大學士,把北側宅第裝修成清代的府第,楊伍街易名為東華里。清末,招氏家族買進南側的連片住宅,加層擴建,建招氏宗祠、招雨田祠、敬賢堂等建筑物,遂成目前保存的面貌。
東華里古建筑群是目前省內保存比較完整的清代古街坊。街首閘門尚嵌著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石刻街額。全長112米,寬3~5米,花崗石條鋪砌路面。房屋外墻石墻腳上,一式水磨青磚,幾乎都是鍋耳封火山墻,整齊而富韻律。各家門前都有二級石臺階,都在高達4米的石門框裝置了腳門、趟攏門和厚重的大門等三重門,有遮陽、通風和防盜的不同功能。內有門廳、兩廊、天井、正廳、耳房、二廳、神龕,廚間等。廳、室以木雕屏風、花架、嵌彩色玻璃的格扇等分隔。地面鋪砌防潮的大方磚,內墻有用木板裝修。南面的二層民居還裝有木制的有屋蓋的樓井和鋪上方磚的露臺。環(huán)形的扶梯選用坤甸等良材制成。為適應聚族而居而又分房立戶的需要,東華里的深宅大院之間有小巷分隔。每側四道小巷,形成葉脈形的里巷布局。
東華里位于佛山市城區(qū)福賢路。是目前省內保存比較完整的清代古街坊。街首閘門尚嵌著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石刻街額。全長112米,寬3~5米,花崗石條鋪砌路面。房屋外墻石墻腳上,一式水磨青磚,幾乎都是鍋耳封火山墻,整齊而富韻律。各家門前都有二級石臺階。都在高達4米的石門框裝置了腳門、趟攏門和厚重的大門等三重門,有遮陽、通風和防盜的不同功能。內有門廳、兩廊、天井、正廳、耳房、二廳、神龕,廚間等。廳、室以木雕屏風、花架、嵌彩色玻璃的格扇等分隔。地面鋪砌防潮的大方磚,內墻有用木板裝修。南面的二層民居還裝有木制的有屋蓋的樓井和鋪上方磚的露臺。環(huán)形的扶梯選用坤甸等良材制成。為適應聚族而居而又分房立戶的需要,東華里的深宅大院之間有小巷分隔。每側四道小巷,形成葉脈形的里巷布局。
東華里位于禪城區(qū)福賢路,原名伍楊街,以清初聚居此地的楊族和伍族姓氏命名。街首的伍氏宗祠就是當年所建。至清乾隆年間,伍、楊二族衰落,房產逐漸轉賣他姓,街道也因之易名。嘉、道年間,協(xié)辦大學士、四川總督駱秉章遷入此地,對宅第大加修繕,屋宇更加規(guī)整美觀,把北側宅第裝修成清代的府第。楊伍街易名為東華里。清末又有華僑富商、香港“廣茂泰”洋行的創(chuàng)辦人招雨田家族遷入,將其東華里中段南側的宅第改建裝修;光緒年間,還有軍機大臣戴鴻慈之弟戴鴻惠(清末民初南海勸學所所長)買下東華里中段北側宅第,并加以修葺。嶺南畫派代表人物黃少強也在這里建立“止廬畫塾”,從事創(chuàng)作與教學。一時間,達官、富商、名流齊居于此,東華里堪稱“嶺南第一街”。
東華里全長112米,入口閘門樓尚存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的石刻街名,路面潔凈平整,街內兩旁的宅第儼然,無論建筑風格或裝飾材料均極為講究,顯示大宅豪門的氣派。門第巍然,整石為階,高達4米的石門框裝置了屏門、木柵門和厚重的大門等三重門,分別具有遮陽、通風和防盜三種功能,院墻多飾磚雕、石雕。室內的廳堂亦有木雕屏風、花架及隔扇等高檔設置。街之前段為互相毗連的屋宇,如今尚存“伍氏宗祠”、“招氏宗祠”、“招雨田祠”及“敬賢堂”等建筑物;街后段兩旁各有小巷四條,巷? ?為宅第后三進的住宅,排列整齊,格式統(tǒng)一。東華里在建筑上有四個特點:一是鍋耳頂式的封火山墻,一旦火災發(fā)生時可免殃及比鄰;二是花崗巖青石板為路,街道美觀整潔;三是水磨青磚為墻,平添古淡雅靜;四是房屋結構多為三間兩廊式,極具嶺南民居特色的平面布局。
東華里不僅是佛山,也是珠江三角洲乃至整個廣東省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城鎮(zhèn)街道,是研究佛山地方吏、建筑史以及居住習俗等問題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2001年東華里古建筑群作為清代、民國時期的古建筑群,被國務院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用時參考
2小時
交通
市內乘坐386、980、990路公交車至南朗南頭坊站下車后向東步行可到。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景點位置
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qū)祖廟東華里片區(qū)
信息來源:禪城區(qū)文體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