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過年了,誰把趙縣歷史、古跡、村名、文化、名人總結的這么全?趕緊讓大家看看吧!
明日周二限行1和6
趙縣,古稱趙州,地處石家莊市區(qū)東南40公里,總面積為675平方公里,總人口613204人(截止2017年)。
一、歷史沿革
1、西漢置平棘縣,治今南固城,屬常山郡;三國魏改屬趙國。北魏徙今治。移趙郡于此。
唐朝時期的趙州
2、唐武德元年(618年)改趙州,為治所;明洪武元年(1368年)平棘縣省入趙州,屬真定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直隸州。
3、1913年改趙州為趙縣。1914年屬大名道,1928年直屬河北省。1938年屬晉冀魯豫邊區(qū)。
4、1949年屬石家莊專區(qū)。1958年并入寧晉縣,1961年復置。1968年屬石家莊地區(qū)。1993年屬石家莊市。
二、趙縣今狀
1、2009年趙縣行政區(qū)劃(7個鎮(zhèn))趙州鎮(zhèn)、北王里鎮(zhèn)、新寨店鎮(zhèn)、韓村鎮(zhèn)、南柏舍鎮(zhèn)、范莊鎮(zhèn)、沙河店鎮(zhèn),(4個鄉(xiāng))高村鄉(xiāng)、前大章鄉(xiāng)、謝莊鄉(xiāng)、王西章鄉(xiāng),北中馬、大安、楊戶、大夫莊、圪塔頭5個辦事處
2、趙縣281個行政村全稱
趙州鎮(zhèn)
北門、石塔、西門、西關、南門、縣前、東門、東關、官莊、常洋、董村、劉家莊、瓜家莊、東晏頭、西晏頭、趙家莊、常家莊、尉家莊、傅家灣、邢村、東卜莊、西卜莊、南正村、宋村、大石橋、固城、西河、焦家莊、眭家營、封家鋪、潘村、屯子、傅劉莊、北白尚、南白尚、南楊家莊、南解家疃、停住頭、南姚家莊、南何家莊、郭村、蘇村、大李莊、小李莊、南三相、西朱家莊,共46個行政村。
韓村鎮(zhèn)
韓村、北辛莊、小呂村、大呂村、蘇家疃一村、蘇家疃二村、黎村、趙村、泥溝、北何家莊、柏家營、各子一村、各子二村、各子三村、宋城、大馬、東羅村、西羅村、徐家莊、李家莊、北楊家莊、石家莊,共22個行政村。
新寨店鎮(zhèn)
新寨店、西楊臺、東楊臺、西何莊、臺興莊、迎恩鋪、新和村、賈店村、安王村、六市莊、范村、肖莊、曹谷疃、周村、辛店、豆家莊、馬谷莊、彭家莊、北解家疃、趙莊、趙刀寺、馬刀寺、北正村、北三相、北輪城,共25個行政村。
南柏舍鎮(zhèn)
南柏舍、北柏舍、東柏舍、李柏舍、曹柏舍、安柏舍、徐家寨、唐家寨、北李家疃、南李家疃一村、南李家疃二村、河西寨、楊家郭、王家郭一村、王家郭二村、王家郭三村、鄭家郭、高莊、俞家崗、許家郭,共20個行政村。
沙河店鎮(zhèn)
沙河店、北馮、野雞鋪、楊召、謝家灣、丁村、小誥、西大誥、東大誥、大誥鋪、東楊村、西楊村、南南馮、北南馮、中馮、東誥、東北營,共17個行政村。
范莊鎮(zhèn)
范莊、孝友、常信營、南莊、曹莊、南花邱、北花邱、西花邱、東張家莊、楊扈東門、楊扈西門、楊扈南門、楊扈北門、任莊、賢門樓一村、賢門樓二村、賢門樓三村、賢門樓四村、解家寨、大安一村、大安二村、大安三村、大安四村、大安五村、大安六村、秀才營、小寺莊、東朱家莊、前進、永進、高峰、五星、三中、健全、勤勞、人民,共36個行政村。
謝莊鄉(xiāng)
謝莊、大東平、小東平、大寺莊、安家莊、郜家莊、小郝莊、大郝莊、董莊、圪塔頭、南龍化、北龍化、各南、林子、常信一村、常信二村、東姚家莊、北中馬、馬莊、南中馬、田莊、東王莊、大馬圈、孫家莊,共24個行政村。
北王里鎮(zhèn)
吳賈、何莊、南王里、小琉璃、換馬營、北王里、輪城莊、大琉璃、西王家莊、付家莊、黃市村、馬平、賈呂、西張家莊、東章呂、西章呂、永興莊、后田村、前 田村、前營、煙家寨、南輪城、西正村、后營、溝岸、馬村、康賈村,共27個行政村。
前大章鄉(xiāng)
雙廟、城郎、鄉(xiāng)官、馬圈、齊家莊、王家莊、史家莊、儀停、商家莊、永安、周家莊、固德、豆腐莊、投頭莊、南白莊、杜家莊、姚家莊、西白莊、四德、北朱家莊、馮家莊、中帳、安現(xiàn)、后大章、前大章,共25個行政村。
高村鄉(xiāng)
高村、南田村、東大章、西大章、西辛莊、南泥河、北泥河、西封斯一村、西封斯二村、西封斯三村、東封斯一村、東封斯二村、猛公、北王村、南王村、北莊、西江村、白溝驛、市莊、東大里寺、西大里寺、段村,共23個行政村。
王西章鄉(xiāng)
王西章、董西章、侯召、屈西章、南西章、百戶莊、東紀毫、西紀毫、西章鋪、南寺莊、陳家莊、東洨洋、西洨洋、胡家營、東湘洋、西湘洋,共16個行政村。
1、柏林禪寺。坐落在河北省趙縣縣城(古稱趙州)東南角,與“天下第一橋”趙州橋遙遙相望。它最早建于漢獻帝建安年間(196~220),古稱觀音院,南宋為永安院,金代名柏林禪院,自元代起即稱柏林禪寺。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座古剎雖幾經(jīng)興衰,卻仍然香火綿延、高僧輩出。據(jù)僧傳記載,著名的譯經(jīng)大師玄奘在西行印度取經(jīng)之前,曾來此從道深法師研習《成實論》。晚唐時,禪宗巨匠從諗禪師在此駐錫四十年,大行法化,形成影響深遠的“趙州門風”,柏林禪寺因此成為中國禪宗史上的一座重要祖庭。
金代,這里一度改為律宗道場,曾有五代律宗大德在此弘揚戒律達五十年。最有名的是詮宗律師。金朝末年,法傳臨濟正宗的歸云志宣禪師主持法席,柏林寺由此革律為禪,宗風大振。歸云禪師平生主持七所名剎,望重當時,截止北京西郊潭柘寺尚存其舍利塔;元代,這里先后有圓明月溪禪師、魯云行興禪師,都是宗門大德,柏林寺由茲氣象恢宏,成為燕趙一帶的佛教中心;明清兩朝,中央朝廷管理趙州地區(qū)佛教事務的機構——僧正司設在柏林寺。當時柏林寺的住持往往同時兼任僧正司僧正。
2、趙州橋。又稱安濟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的洨河上,橫跨在37米多寬的河面上,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當?shù)胤Q做“大石橋”。建于隋朝年間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xiàn)存第二早(還有一座小商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單孔敞肩石拱橋。趙州橋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結晶,開創(chuàng)了中國橋梁建造的嶄新局面。
3、永通橋。又名小石橋,建造在唐代永泰年間(765--766年),是繼趙州橋之后趙州大地出現(xiàn)的又一座單孔弧形敞肩石拱橋。小石橋不但承襲了趙州橋的所有優(yōu)點,還與時俱進地有了新的發(fā)展。橋的大拱與小拱之比均大于趙州橋,橋體上四個小拱的加大和抬高不僅令橋面更加平坦,便于交通,而且節(jié)省石料,減輕了自重,更加利于行洪。這一改進奠定了它在世界橋梁史上的地位。
4、陀羅尼經(jīng)幢。位于趙縣城內南大街與石塔路相交的十字路口處,這里原是唐代開元寺的舊址,經(jīng)幢為開元寺的建筑物,后寺廢而經(jīng)幢仍存。因幢體刻有陀羅尼經(jīng)文,故稱“陀羅尼經(jīng)幢”。這座經(jīng)幢全部用花崗巖石雕琢疊砌而成,外觀造型酷似塔,所以當?shù)厮追Q“石塔”。趙縣古稱趙州,其標準稱謂應為“趙州陀羅尼經(jīng)幢”。
5、 梨花節(jié):每年的4月5號至4月20號是梨花盛開的時候,蔥綠的麥苗,橙黃的油菜花,粉紅的桃花,點綴在雪白如云的花海。趙縣雪花梨已有1700多年的栽培歷史,在漢代趙縣祖先就開始栽培種植雪梨樹,25萬畝的梨花分布在趙縣城東范莊,謝莊,北中馬等鄉(xiāng)鎮(zhèn)區(qū)域內。近年來每逢梨花開放的時候,萬頃的梨園花香迎來中外游客,好客的趙縣梨農(nóng)都會熱情的歡迎遠方的朋友!
四、歷史古跡
趙縣國保文物有安濟橋、永通橋、陀羅尼經(jīng)幢、大觀圣作之碑、柏林寺塔,省保文物有各子漢墓群、宋子城遺址、宋村商周遺址、許家郭漢墓、禪林寺舍利塔、李憲墓!
五、歷史中的趙州十景
古橋仙跡、勒經(jīng)石塔、往漢云臺、雙廟龍泉、平棘舒情、洨川環(huán)翠、東寺鐘聲、西郊水利、南畦稻熟、北沼荷香!
六、趙州非物質文化一場的傳承
1、蘸花
《醮花》屬民間紙扎藝術的一種手工藝形式,用高梁秸稈有五色紙扎成。高1.8米,寬70厘米,形似寶塔樓閣。煞是美麗壯觀。此項民間藝術獨特,據(jù)說全國僅兩處有之,趙縣南南馮系其中一處。
趙縣古稱棘蒲,其古城在今野雞鋪,南南馮乃古城東郊,漢時車騎都尉故里,文化底蘊深厚,儒釋道三教并傳,廟宇布于古城四周,馮公故里有觀音閣,供奉漢白玉觀音佛。農(nóng)歷二月十九系觀音菩薩誕辰,馮公故里舉行廟會,慶佛壽,扎醮花,貢佛神,祭佛祈福。這一民俗,自古傳至現(xiàn)在,反映了古棘蒲人的善良,反映了古趙州人民的智慧,反映了趙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2、泥溝絲弦
悠久的古典劇種之一,民間流傳在石家莊地區(qū)的絲弦分為三大家,即泥溝絲弦、張名甫絲弦、丘村絲弦,這其中尤以泥溝絲弦最為悠久。
泥溝絲弦以高亢嘹亮、韻味濃厚、粗狂蒼勁而著稱。故有“三里地外聽絲弦”、“聲音打著跟頭就來了”,說明其清脆高亢,真假聲結合巧妙,韻味細膩委婉。
泥溝絲弦不但能演像《煤山》《金鈴記》《調寇》《紀陽關》等二十余出傳統(tǒng)劇目,而且還能配合時代步伐,排演新劇目,如《看閨女》《審椅子》《牛欄春暖》等膾炙人口的現(xiàn)代戲。尤以傳統(tǒng)戲《頂燈》《訪昆山》等著稱,其絕技、絕活令人佩服,頭頂一盞燈。不用手使燈從頭頂一直挪到后背,時而鉆板凳,時而打滾,燈卻不離其身,常常贏得滿堂彩。
泥溝絲弦的表演具有潑辣、夸張、淳樸的藝術風格,各行當講究身段、做派,尤其講話特技功夫,如發(fā)功、水袖功、帽翅功等。唱念做打頗具地方色彩。
3、趙縣紙扎
縣前村座落在趙縣城內,地處趙縣經(jīng)濟、文化、商貿中心,該村王傳琴是趙縣一帶有名的民間藝人,他自幼跟隨父親學習紙扎藝術,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逐漸形成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技藝——“趙縣紙扎”。
紙扎起源于大唐初期,來源于民間俗句“打春?!保虼号J侨藗?yōu)橛憾e行的一種民間活動,立春到來之時,人們用紙牛,牛肚中裝有瓜子、糖、花生等一類食品,然后挖坑放一根雞毛,敲鑼打鼓、耍獅子、舞龍燈,等到立春時刻,坑里雞毛會隨著陽氣上升而飄起來,這時人們會把春牛打爛,孩子們會搶里面的糖、花生,熱鬧地把春迎過來,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而成為一種習俗。
過節(jié)會扎彩燈,喪會會糊扎紙人紙馬,藝人通過紙竹、絲綢、布料扎糊出人物、亭臺樓閣、民間故事,到了宋代,紙扎成為民間文化的代表,以它精美的彩繪和特有的藝術造型而達到鼎盛時期,這種特有的民間文化的繁榮一直到清末以后才逐漸冷淡下來,建國以后,由于新文化的沖擊和改革開放后西方文化的引入,我國特有的傳統(tǒng)民間文化逐漸被世人所淡忘,即使在民間文化的集散地—農(nóng)村,這種淡忘依然沒有停止,這是一種悲哀,應該受到全社會的關注?! ?/p>
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騰飛以及在國際地方的重要影響,全世界人都開始關注中國,中國到底有著怎樣的文化底蘊?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國家特有的傳統(tǒng)文化必將被世人重新審視而重現(xiàn)昔日光芒,包括紙扎這種民間手工藝,也必將重新展示它那種特有的情趣文化之美。
4、雙廟伏羲文化
雙廟村,在趙縣城北8公里與藁城、欒城交界處。古時候叫雙廟龍泉古莊。清末,雙廟村仍保留著一座古廟宇,懸掛巨大匾額,上刻有楷書“人祖廟”三個大字。廟內并排兩座廟:一曰伏羲廟,俗稱“哥哥廟”;二曰女媧廟,俗稱“姐姐廟”。廟前建有八角重檐琉璃瓦小亭。廟內亭中有井,曰“龍井”、“龍泉”。雙廟龍泉古莊的由來如此。
龍泉古井由秦磚砌成,廟建于何時,確切時間無考證,可以推斷,秦漢時代就有“人祖廟”。
伏羲是傳說中的“三皇之一”,他教先民結網(wǎng)捕魚,變游獵為農(nóng)耕,對原始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有卓越貢獻,女媧是傳說中的造世主,人類的始祖。
雙廟一帶還流傳著關于伏羲、女媧教人們紡棉花、織布、裁衣,帶人們上山狩獵、下海捕魚,發(fā)明創(chuàng)造等傳說,極富浪漫色彩。
伏羲、女媧作為傳說中的人文始祖,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是人們頂禮膜拜的神圣偶像。趙縣雙廟村伏羲文化的特征是伏羲女媧成婚前的生活反映,是一個典型個案,并且折射出人類對家庭倫理的理性認識。可以說是填補了伏羲文化研究的一項空白,具有重大的學術研究價值。
雙廟村原始廟宇被毀,1979年-1999年設棚供奉,從2000年開始,村民自動組織重建此廟,即“伏羲廟”和“女媧廟”,占地約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00平方米。
5、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趙縣梅花調
梅花調,俗稱“鼓碰弦”,是流傳在趙縣一帶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在農(nóng)村一般是農(nóng)閑時盛行或集市、廟會、打地攤說棚書,有的也到城市唱茶館,大都是單口,只用一鼓、一個月牙板,樂隊僅用三弦伴奏,唱詞通俗易懂,唱腔音域較寬(在四個八度以上),又因多是男聲,聽起來渾厚、樸實、婉轉動聽,有較豐富的表現(xiàn)力,既能說唱小段,又能說唱大書,是當時比較盛行的曲藝形式。
“梅花調”歷史悠久,是地域地方性很強的民間文藝,從元代興起,傳統(tǒng)曲目《竇娥冤》風靡河北東南一方。在漫長的實踐中梅花調伴奏又加入了四胡、二胡、揚琴,演員開始化裝,因梅花調比戲曲人員少、消費小、行動方便,以場地自由、表演自由的優(yōu)勢嶄露頭角,可一人多角,也可對唱、輪唱、接唱、同聲,音樂清脆,聲調優(yōu)美動聽,委婉激昂。國家文化部門認同為冀魯豫一代流行的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曲藝種類。約在六十年代被河南墜子逐步淹沒,至到70年代末逐步衰落到后繼無人的地步。
改革開放以來,為了落實黨的文藝方針,趙縣文化館又重新走訪老藝人,對梅花調進行了整理和繼承。通過幾十年不斷努力創(chuàng)作出大量梅花調作品,得到了省地(市)以及中央有關部門的重視,其中創(chuàng)作的《骨肉情深》等優(yōu)秀唱段錄制成“中國唱片”?!杜f意新情》在1985年參加河北省曲藝比賽中獲“二等獎”,并在河北電臺播放。《山情畫卷》在參加河北省建黨八十周年戲曲、曲藝匯演暨燕趙群星獎比賽中,榮獲“一等獎”,2002年獲石家莊市第七屆文藝“繁榮獎”。
6、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趙州戰(zhàn)鼓
“趙州戰(zhàn)鼓”屬武術戰(zhàn)鼓,是流傳在趙縣一帶的民間鼓樂。它起源于明朝萬歷年間,興盛于清末民初,是以大鼓、鑼、镲為伴奏,以鈸為道具的男性群體鼓樂藝術。
“趙州戰(zhàn)鼓”主要分布于趙縣北部地域,分為兩大流派鼓會,其中以各子村為首的鼓會,表演特點威武雄壯,共有十種基本鼓套,代表套路有:“大破天門陣”、“大破南京”、“大破四川”、“獅子滾繡球”等。以大馬村為首的鼓會,表演特點剛柔分明,共有十一種基本鼓套,代表套路有:“鳳凰展翅”、“金雞別腿”、“金鉤釣魚”、“日月穿梭”、“一龍破二虎”等,各個鼓會綜合構成了動作幅度大,場面氣勢宏偉的趙州戰(zhàn)鼓,舞鈸隊員以跳、躍、翻滾、閃、展、騰、挪等舞蹈動作,形成了“龍騰虎躍”的氣勢和獨特的表演風格,鼓聲雄厚壯闊如春雷滾滾;鈸音律動悅耳,鏗鏘有力;鑼聲激昂清脆如百鳥鬧春;金鈸翻飛,金光燦燦;舞姿敏健,催人奮進,具有濃重的趙州古韻。
“趙州戰(zhàn)鼓”是扎根于趙縣農(nóng)村的優(yōu)秀民間傳統(tǒng)藝術,它是趙州特有的“三鼓”之一,是鼓文化的重要遺存,對其加以保護不僅有助于了解、研究我國民間鼓樂的形成的發(fā)展,而且對深入研究地方民族文化、民間習俗也有著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7、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趙縣道情
趙縣道情,俗稱“渙鼓書”、“漁鼓”,是流傳在河北省趙縣一帶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以地方語言說唱,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唱詞通俗易懂,唱腔樸素優(yōu)美,既能說唱小段,又能說唱大書,深受當?shù)厝嗣袢罕姎g迎。
趙縣道情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間,起初是單人多角色演唱,有豐富的表現(xiàn)力,類似現(xiàn)代的評書,后改為雙人說唱,與相聲有諸多相似之處,是地域地方性很強的民間曲種。器具為筒子和串板,改為雙人說唱后,器具又增添了架子鼓、長板等。據(jù)祖輩言傳,道情伴奏使用的镲為何仙姑的荷花云镲,筒子為張果老的筒子,長板則為藍采和的板子,雖然這只是歷史傳說,但是趙縣道情的歷史淵源由此可窺見一斑。
據(jù)史料考證,清康熙十年(1671)趙縣有道情藝人有楊進尚、李全恭、張春太、張吉生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南何家莊何煥士、北田村趙慶斌、西楊村李之興、大寺莊村李順堂等藝人活躍在農(nóng)村說唱,除傳統(tǒng)曲目《西游記》、《朱邁臣休妻》、《洞賓戲牡丹》、《客店醉酒》、《岳陽弄鶴》、《湘子渡林英》、《韓湘子上壽》、《封神榜》、《西廂記》外,還有結合民間故事傳說的劇目《柳公案》、《響馬傳》、《九曲還陽傳》、《山東劍》,在1950年左右為配合當時的中心工作,排練了《兄妹開荒》、《求神長命》、《血淚仇》、《新風贊》、《王秀鸞》等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作品。1958年在縣文化館的統(tǒng)一安排下,趙縣道情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曾在本縣范圍內多次巡演,還有新編的段子在村及縣廣播站播放,是當時比較盛行的藝術形式。
趙縣道情在演唱時沒有復雜的道具,只用一桌一凳,完全依靠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及表演者形象逼真、聲情并茂的演唱贏得觀眾,折射出古趙州人民幽默、樂觀、豁達的文化生活習性,其聲調優(yōu)美動聽,委婉激昂,因比戲曲人員少、消費小、行動方便和場地自由、表演自由的優(yōu)勢,被文化部門認同為曲藝種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研究價值,被戲謔地稱為趙縣“單口相聲”和趙縣“二人轉”,對研究趙縣民間文化具有極大的借鑒和參考價值。
8、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何莊武獅
何莊武獅是分布在地處趙縣城西13公里的北王里鎮(zhèn)何莊村的一種武術帶舞獅的獨特民間藝術。全村上至古稀老者,下至垂鬢孩童,人人披掛,個個練習,都有一套武術帶舞獅的絕活。
何莊武獅興于明末清初,據(jù)祖輩言傳,有一年少林寺遭遇天火,兩名少林武僧化緣至何莊村,把少林武功中的大洪拳、小洪拳傳授東西兩家子弟,形成了何莊東西兩少林分會。憑借過硬的武術功底,少林會幾個年輕人很快把舞獅練成,由此形成了何莊村獨特的武術帶舞獅風格,一直延續(xù)到今天。據(jù)傳,乾隆皇帝南巡私訪時,曾在該村牌訪處觀看過武獅表演,當然這只是傳說,但何莊武獅的歷史淵源和當時產(chǎn)生的社會影響可窺見一斑。
何莊武獅將少林武功與舞獅絕妙地融合在一起,注入不同社會歷史時期的不同內容,蘊含著人類偉大的潛能創(chuàng)造力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向往,深受當?shù)厝嗣袢罕姷臍g迎。
何莊武獅表演分群體表演和分組表演兩種形式,大獅子由兩人共用一張獅子皮完成,小獅子由一個人完成,領獅者手持繡球,統(tǒng)領表演全局。群獅齊舞,氣勢恢宏壯觀,三倆戲耍,技藝精妙絕倫,通過“走梅花樁”、“獅子望月”、“穿檔過橋”、“翻跟頭”、“跳八字”和跳、轉、騰、撲等動作,展現(xiàn)出獅子兇猛、威武的一面,同時,把期待時的“盼”,高興時的“歡”,搜尋時的“找”以及“搔庠、舔毛、打滾、抖毛、弓腰、啃爪、掏耳朵、打舒展”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
為使這項民間藝術發(fā)揚光大,1990年村民自發(fā)組建了“飛龍武獅團”,經(jīng)常活躍于石家莊、保定、邢臺一帶,為各種慶典活動助興演出,由動作粗放的表演形式向高、精、險提升,由業(yè)余型向職業(yè)型演出推進,2005年3月在參加石家莊市首屆千人大比舞中,奪得銀星獎,6月在參加石家莊市首屆老年健身大會開幕式上,獲特別貢獻獎。2009年參加河北省第二屆民俗藝術節(jié)榮獲“積極貢獻獎”。2010年參加山西洪洞縣藝術節(jié)民間藝術展演。
9、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趙縣五道古火廟會
在距離趙縣城東南六公里處有一個自然行政村——趙州鎮(zhèn)南楊家莊村,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五這里都要舉辦盛大廟會——五道古火廟會。
相傳,廟內主佛“五道”,是西漢時期江蘇泗水冬沛縣人,其父張道嶺是著名的農(nóng)藝師。五道兄弟五人,他排行老五,故稱五道,后來,張道嶺給五個兒子分家,東西南北中各有一塊地,讓五個兒子抽簽分,五道抽到中原,就騎馬來到現(xiàn)在南楊家莊村,日期正好是正月十五,就在這里落地生根,辛勤勞作,年年五谷豐登,每年正月十五,放煙火、唱大戲、掛彩燈。五道病故后,為了紀念他,修造了廟堂,五道古火廟由此而來,曾多次修繕,舊廟具體地址不詳,據(jù)記載清光緒十三年,重修過一次,1980年利用村里的配電室當廟,1988年又重建起一座小廟,1996年才建起這座宏大的五道古火廟,2006年又重新塑了這些神佛像。
廟房頂是尖頂設計,上鋪暗紅琉璃瓦,仿古沿修飾,整體均為暗紅色,中間向正南開門,上掛“五道古火廟”匾額,南北長14米,東西寬19米,廟內主佛5尊,配佛2尊,分別是:五道、龍王、牛王、馬王、土地、判官、小鬼。
從五道活著時起,就一直沿續(xù)著正月十五放煙火唱大戲的習俗,組織機構叫火會,沒有會頭和會員。五道古火廟因自然災害無數(shù)次遭毀壞,又無數(shù)次修繕,直到今天。
《趙縣五道古火廟會》從正月十五一大早開始一直持續(xù)到深夜。趕廟的人除了到廟里祭拜諸神就是觀看燃放煙火?!囤w縣五道古火廟會》總在歡呼聲中謝幕,這一天,村民們盡情揮灑豪情,慶祝過去一年好的收成,鄉(xiāng)親們虔誠地焚香祭拜,不只為了表達他們祈求五谷豐登,國泰民安的善良意愿,而且,已經(jīng)把這一年一度的盛大節(jié)日當成他們自己的狂歡節(jié),年復一年的代代傳承。
《趙縣五道古火廟會》每年都要放煙火、唱大戲、掛彩燈,還邀請鄰村民間藝術隊來助興表演,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
10、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南寺莊背燈挎鼓
“南寺莊背燈挎鼓”是河北省趙縣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表演項目,清圣祖康熙三年起源于趙縣縣城東南部的南寺莊村,至今已有344年的歷史,11代傳承。該項目以表演者腰挎小鼓、背后背燈表演而得名,為民間鼓體樂舞,由3面高1米、直徑1.2米的牛皮鼓和60面高約20cm、直徑40cm的腰挎小鼓組成,有主鼓譜12番(套),踩街鼓譜一套,大街排、大得勝、雀戀窩鼓譜一套,鼓點韻律節(jié)奏明快,清晰激昂,表演動作傳承有三步躺、四步轉、顫燈、擊鼓盤頭過腦等詼諧、豪放、細膩,適于廣場、街道行進表演,喜慶熱烈,聲震數(shù)里,氣氛異常,內容健康向上,獨具風格,堪稱趙州一絕。是節(jié)日慶典極具特色的表演項目,深受群眾歡迎。
1980年5月,河北省群藝館、河北省歌舞劇院和趙縣文化館聯(lián)合對這一民間藝術進行了挖掘整理,由原生態(tài)表演提或為舞臺表演形式。當年參加石家莊地區(qū)民間藝術調演,獲挖掘整理獎、表演獎。1982年參加河北省業(yè)余文藝匯演,獲挖掘整理獎。1983年進京參加全國民間藝術匯演,被評為中國民族民間藝術優(yōu)秀節(jié)目。
2005年冬,南寺莊村委會對瀕臨失傳的背燈挎鼓項目進行扶持,擴大表演隊伍,招收訓練新隊員60名,聘請市、縣專家精心指導編排。2007年被列入石家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8年參加石家莊市第四屆鼓王爭霸賽暨中國北方五省市鼓樂邀請賽,獲“銅鼓獎”。新華社、中國政府網(wǎng)、新華網(wǎng)、搜狐網(wǎng)、河北政府網(wǎng)、河北日報、河北青年報、河北都市報、大眾科技報、山西日報、三晉都市報、山東日報、石家莊日報、燕趙都市報、河北電視臺、石家莊電視臺對其進行了報道。2009年1月26日中央電視臺1頻道新聞聯(lián)播、2009年1月24日中央電視臺4頻道中國新聞對其迎盛世新春活動情況進行了報道,使這一文化藝術名揚全國。2009年被列入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參加第二屆河北省民俗文化節(jié)展演,成為一大文化品牌。
10、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趙州扇鼓
《趙州扇鼓》是流傳在河北省趙縣一帶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因所用之鼓形似團扇而得名。它具有明快、活潑、詼諧、風趣的藝術風格,深受當?shù)厝嗣駳g迎。
《趙州扇鼓》起源于漢代,盛行于明末清初,是群眾性很強的一種自娛性藝術形式,它是由乞討者所用的工具和演唱演變而來。
在民間,《趙州扇鼓》的表演大都出現(xiàn)在農(nóng)閑時節(jié)、豐收之后、各種慶典和祭祀活動。新中國成立后,扇鼓藝術在趙州大地得到迅猛發(fā)展,且已形成若干不同流派,呈現(xiàn)出各自不同的藝術特色。
《趙州扇鼓》在唱腔和鼓套中都是以鼓環(huán)發(fā)出的響聲來打節(jié)奏,強拍向下,弱拍向上,一拍一次的掂動,在整個表演過程中,左手與右手的動作要配合默契,此規(guī)律貫穿始終;它的表演也具有多層次的特點,即有獨唱、對唱、有角色、有人物、有情節(jié)、還有說唱形式、載歌載舞形式。
改革開放以來,趙縣文化館業(yè)務人員及《趙州扇鼓》傳承人,經(jīng)過多年挖掘整理,創(chuàng)作出《平原扇鼓》、《趙州扇鼓》、《妞妞扇鼓趙州情》等多部富有時代氣息的舞蹈作品,先后榮獲省、市及文化部獎勵20余項。2007年《趙州扇鼓》被列入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8年,成功入選2008年全國少兒春晚,2009年被收錄石家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圖典》。
10、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范莊龍牌會
在趙縣東部梨區(qū)的范莊鎮(zhèn),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二要舉辦盛大的祭龍活動——龍牌會。《范莊龍牌會》起始于何時,史無確切記載,無法考證。因其供奉龍神牌而得名。正是這個特殊的牌文,令民俗學界的專家學者們大感興趣,認為在全國各地的龍祠里根本沒有見過這樣的牌文。說明范莊人把龍尊奉為極其崇高的萬物主宰之神。
范莊“龍牌會”由來于祖先崇拜信仰,由來于社神祭祀民俗,由來于自然物象觀察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包含了廣大農(nóng)民千百年來形成的人本思想,重土觀念以及與自然物象的親合,這也正是范莊“龍牌會”能歷久不衰并產(chǎn)生強烈感召力和巨大凝聚力的根本原因。
范莊“龍牌會”自1991年恢復大規(guī)模舉辦祭龍儀式以來,已引起民俗學界、社會學界、專家學者的興趣和關注。原河北省民俗學會秘書長(現(xiàn)任名譽會長)劉其印先生首先來考察范莊“龍牌會”,認定“龍牌會”是“祖先崇拜”“圖騰崇拜”的“活化石”“活標本”。
范莊的祭龍儀式越來越受到國內外民俗學界的重視。許多知名專家學者前來考察和研究,認為范莊龍文化是“龍崇拜的活化石”,“是一座蘊藏豐富的文化寶庫”。趙縣人民政府非常重視保護范莊龍文化遺存,文化部門成立了“趙縣龍文化研究會”。
2005年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2006年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現(xiàn)正積極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八、趙州名人錄
1、李思行,隋唐時期趙州人。曾經(jīng)在太原避仇。唐高祖李淵起兵之前,派他到京城打探動靜,回來之后,回答的頭頭是道,深中李淵之意,授為左三統(tǒng)軍。從軍破宋老生,平京城,封驃騎將軍。為唐朝開國免一死的十四個功臣的第十三位。
武德年間,任齊王李元吉府護軍,玄武門之變后,在磁州被捉住,押解京城,宣慰大使魏徵以李世民大赦為依據(jù),赦免了李思行。李思行官至嘉州刺史,封樂安郡公。永徽初年去世,贈洪州都督,謚號襄。
2、陳士章(1902~1992),黃埔軍校第五期政治訓練班畢業(yè)。曾用名俊杰,河北趙縣人。1923年起任陸軍第二十五師九十九團第八連司務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補充第四團八連特務長,1927年1月入中央軍校政治訓練班,10月轉入中央軍校軍官研究班。1928年1月入中央軍校軍官團,歷任排、連、營長。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任第九十二師五四九團副團長,第一九0師一一一一團上校團長,第四十師第一一八旅旅長。1939年12月任第二十五軍第四十師副師長、師長,皖南事變中率部圍攻新四軍。曾參加浙贛會戰(zhàn)。1946年起任整編第二十五師四十旅旅長,第二十五師師長及第二十五軍軍長。1948年9月授少將軍銜。1949年8月于福建永春被人民解放軍俘虜。1975年3月特赦釋放,著有《黃伯韜的起家與敗亡》、《蔣軍第四十師襲擊新四軍經(jīng)過》、《淮海戰(zhàn)役第七兵團的毀滅》等。后移居美國,1992年病逝于美國洛杉磯,享壽九十歲。
3、鐵揚(1935.9—)河北趙縣人。 擅長油畫、水粉畫。 1960年中央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本科畢業(yè)。 曾在河北省文化藝術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任教,河北歌舞劇院舞臺美術設計。1982年入河北畫院任專業(yè)畫家,一級美術師。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及歐、美、亞洲多國藝術博物館收藏。作品《夏日饋贈》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銅牌獎。出版有《鐵揚畫集》等。
4、李孟嘗(593-666年),字待賓,趙郡平棘(今河北趙縣)人,唐朝初期功臣之一。
初隨王君廓,后來歸順唐朝。從李世民征伐四方有功,加上柱國、開府儀同三司。武德九年,參與玄武門之變,封武水縣開國公。貞觀年間,破-厥有功,遷漢東郡開國公。
唐高宗年間,拜右監(jiān)門衛(wèi)將軍,遷右威衛(wèi)大將軍,仍奉敕檢校太子右典戎衛(wèi)率。乾封元年,暴卒于長安靜安坊府第,時年七十四。高宗下詔追贈使持節(jié)、都督荊、硤、岳、朗四州諸軍事、荊州刺史,予謚曰襄,陪葬昭陵。
李孟嘗出自趙郡李氏,曾祖父李靜,為北齊潁川太守。祖父李專,趙州主簿。其父李拔時,已經(jīng)家勢破落,成為饑民。 隋末中原大亂,李孟嘗入山為盜。大業(yè)末年,與王君廓一起歸附唐朝,時年十四。
5、胡笑云(1938年~ ) 河北省趙縣人。大學文化程度。高級工程師。194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50年12月參加工作。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六十六軍譯電員、辦報員、參謀。轉業(yè)到地方后,歷任克拉瑪依油田鉆井大隊鉆井隊長、副大隊長,勝利油田采油指揮部生產(chǎn)調度室主任、采油大隊大隊長,1964年后任勝利油田總調度室副總調度長,華東輸油管理局總調度長、副局長等職。
1980年,胡笑云到東濮油田組織會戰(zhàn),先后任東濮石油會戰(zhàn)指揮部副指揮、指揮、黨委副書記,中原石油勘探局局長、黨委書記等。1983年10月,兼任中共濮陽市委副書記,1986年任中共濮陽市委書記。1987年調任中共河南省委副書記。
6、張東川(1917-2003)河北趙縣人,中共黨員,1941年畢業(yè)于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戲劇系。1938年參加革命工作,歷任延安魯藝戲劇部秘書、哈爾濱東北文協(xié)戲劇委員會副主任、東北文協(xié)京劇團團長、東北文聯(lián)秘書長兼《群眾文藝》主編、東北行政委員會文化局副局長兼東北戲曲研究院院長、《戲曲新報》主編、中國評劇院院長、文化部藝術局副局長、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長兼北京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京劇院副院長、黨委書記、院長,全國劇協(xié)理事、常務理事、-書記、全國文聯(lián)委員、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xié)會理事、《中國京劇》雜志顧問、文化部振興京劇委員會委員。曾率團赴美、英、法、德、日和前蘇聯(lián)等20多個國家訪問演出。1949年加入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導演作品有評劇《小女婿》、《楊三姐告狀》、京劇《雁蕩山》、《恩仇戀》等;編有京劇連臺本戲《秦始皇》、《岳飛》、評劇《金印記》;創(chuàng)作京劇歷史故事劇《九件衣》、改編《紅娘子》,京劇現(xiàn)代戲《平原游擊隊》等劇本均已出版、公演;撰有論文《慎重地對待戲曲改編和創(chuàng)作工作》、《發(fā)展中的中國京劇》、《京劇〈紅燈記〉改編和創(chuàng)作的初步體會》、《張東川劇本、評論選集》等均已發(fā)表、出版?!缎∨觥?、《雁蕩山》均獲1952年全國戲曲匯演演出一等獎。
7、鐵凝 (1957~)女。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趙縣。曾為河北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2006年當選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
8、李守素趙州人,世代為山東名族。十八學士之一。
李世民擊敗王世充后,召署天策府倉曹參軍,尤諳氏族學,“自晉宋已降,四海士流及諸勛貴華戎閥閱,莫不詳究”[1],人稱“肉譜”。嘗與虞世南共談人物,一開始談論江左、山東士族時,世南尚能應對,談到北地時,則笑而不答,虞嘆曰:“肉譜定可畏?!?/p>
許敬宗覺得肉譜之名不雅,世南卻說:“昔任彥升通經(jīng),時稱‘五經(jīng)笥’,今以倉曹為‘人物志’,可乎?”當時渭州刺史李淹亦能通族譜學,能與守素相抗衡。
本文由趙縣朋友圈獨家整理制作
如有錯誤、缺失請在“寫留言中”更正補充
Hash:f227ad6585581730c7715886a14fb5c9e160f29c
聲明:此文由 趙縣朋友圏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