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中國丨達里雅布依:大漠深處有人家
□ 沈橋 文/圖
距離新疆和田地區(qū)于田縣達里雅布依鄉(xiāng)363戶村民扶貧搬遷至功能完善、交通便捷的新居民點已近一年。新的定居點距于田縣城91公里,不僅有安全干凈的水、穩(wěn)定的電、平整的道路,更有美麗的學校、功能完備的衛(wèi)生院。
一直到搬遷前,畜牧業(yè)都是達里雅布依村民主要的生產方式,人們住在用蘆葦、紅柳簡單搭起來的“笆子房”里,吃著“庫麥奇”(一種用高溫沙子烤熟的面食),過著簡樸的生活。
0 1
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肚臍”
從新疆于田縣城出發(fā),向北、再向北,沿著克里雅河岸,穿過胡楊、紅柳和蘆葦,翻過沙丘,一直伸入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便走進了距于田綠洲250公里、一個被稱為“沙漠的肚臍”的孤島——達里雅布依鄉(xiāng)。250公里的路程,越野汽車一般要走6個小時以上,才能到達達里雅布依鄉(xiāng)政府駐地鐵里木。
▲沙漠中的村莊(2005年攝)。
這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懷抱中唯一的一塊神奇綠洲,300多戶居民居住在這里,游牧于110多萬畝原始胡楊林中。
這里的居民自稱“克里雅人”,把這個地方叫作“達里雅布依”,漢語意為“大河沿岸”。1989年,于田縣政府在此設“達里雅布依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地鐵里木。1000多名克里雅人分散居住在克里雅河兩岸、四周被沙窩分隔的村落里,以游牧狩獵為生。
▲建造新房(2005年攝)。
地質和考古學者證實,至少在公元前1世紀的漢代,克里雅河曾縱貫塔克拉瑪干沙漠,連接了沙漠北緣的龜茲國(現新疆庫車)和南麓的扜彌國(現新疆于田),沿河道分布的數處著名城郭遺址,都曾是古代西域重鎮(zhèn)。而達里雅布依正位于這條古通道的中端。以曾經的鄉(xiāng)政府駐地為中心,向北24公里是喀拉墩遺址,西北65公里即為圓沙古城。
后來,因為克里雅河斷流,塔克拉瑪干成了世界上最孤寂的地方之一,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幾乎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男人們放牧,女人們紡毛線、操持家務,孩子們在胡楊林里玩耍。大漠中的綠洲極少被人打擾,彼時的達里雅布依充滿著原始的寧靜。
0 2
克里雅綠洲沿河而生,克里雅人傍河而居
發(fā)源于昆侖山的克里雅河由南向北縱貫于田縣,最后深入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后消失。沿河兩岸生長有大面積的胡楊、檉柳和蘆葦等植被。由于蘆葦生長旺盛、胡楊茂密,構架起一條綠色的生命長廊,并且在克里雅河流的尾閭,發(fā)育出一塊面積達 3.2平方公里的綠色三角洲——它的存在阻擋了東西沙漠的合攏,減緩了沙漠南下的步伐。
▲男孩爬上枯死的樹干,張望自家的羊群(2005年攝)。
達里雅布依村民整體易地搬遷之前,克里雅人居住分散,除了原鄉(xiāng)政府駐地的幾戶人家,其余的克里雅人戶與戶之間相隔幾公里乃至幾十公里、上百公里,散布在胡楊林之中的院落或隱在沙丘邊,或藏在茂草里,或臥在河灘上。村民們彼此之間難得見上一面。為了能串門,他們騎著馬,一出去就是好幾天。
克里雅人分散居住在克里雅河下游沿河兩岸的胡楊、紅柳林里。他們的“笆子房”,全部建材就是胡楊、紅柳和摻入蘆葦的克里雅河淤泥。房子是四方的,粗的胡楊木構建房子的框架,細的紅柳編成一排為墻,房頂亦是,因為沙漠里幾乎沒有雨天。廚房設在大門邊,除去廚房都是臥室。廚房、夏臥室、冬臥室的紅柳編排疏密不同,只有冬臥室的墻壁會在紅柳縫中抹上泥。房子沒有窗戶。房門不用鎖,大多用一整塊胡楊木做成。庭院周圍也是用枝條和樹干圍成,整個院落不見磚瓦和水泥。
考古工作者發(fā)現,掩埋在沙漠之中的喀拉墩遺址、圓沙古城等城郭遺址的房屋與克里雅人的房屋似乎并無二致,一樣是用胡楊、紅柳和摻了蘆葦的克里雅河淤泥做建材,考古學者稱為“木骨泥墻”。
0 3
傳統(tǒng)而獨特的畜牧生活
這里的羊以胡楊樹葉和葦草為食。白天,脖子上掛著鈴鐺的頭羊自會帶著羊群在胡楊林里閑逛。夏天時,克里雅河兩岸成片的蘆葦是不讓羊吃的,割下后,連同秋天胡楊的落葉一起儲存,以便冬天給羊喂食。
▲克里雅人用長柄斧頭砍下胡楊樹枝喂羊(1997年攝)。
夕陽透過稀疏的紅柳墻,被切成一道道的,映在買買提的妻子艾拜汗的身上,她跪在廚房火塘前揉面,準備家人的晚餐。晚餐的主食是一種名為“庫麥奇”的面餅。
克里雅人的每一間房子都有一個火塘,胡楊在火塘里燃燒,從不熄滅?;鹛吝呌肋h放著一把被煙火熏得烏黑的茶壺,火塘里永遠有一堆沙子。
胡楊在火塘里燃燒時,艾拜汗已將茶壺放在火邊,開始揉面。沒有什么技巧,就是將面和水均勻地揉在一起,再用拳頭將面團搗壓成餅,厚約半截手指。這時,火塘里的沙已被烤熱,艾拜汗撥開燒盡的胡楊炭火,將面餅攤在熱沙上,再蓋一層熱沙。大約十多分鐘,面餅熟了,茶水沸了。艾拜汗拍去面餅上的沙,一家人就著熱茶,嚼著外焦里軟的“庫麥奇”,昔日克里雅人的正餐就是如此。
▲烤制“庫麥奇”。 這種用沙子烤熟的面餅是克里雅人的主要食物(2005年攝)。
當有客人時,克里雅人會宰羊款待。做法多數是清燉,有時也叉在紅柳上,架在火塘邊烤,或者把肉剁碎了夾在“庫麥奇”中,這樣的“庫麥奇”就成了一個餅狀的烤包子。很少有人習慣吃蔬菜,除了皮芽子(洋蔥)、恰麻菇(適宜南疆干寒地區(qū)栽種的一種蔬菜)、胡蘿卜等根莖類的蔬菜,其他的十分少見。
0 4
婚禮,沙漠村莊最大的節(jié)日
深秋的一天,是艾西汗·白克爾出嫁的日子。達里雅布依把婚禮視為全村的節(jié)日。艾西汗·白克爾的娘家和夫家要盡邀鄉(xiāng)親,一起慶祝一個新家庭的成立。
▲參加婚禮的克里雅婦女(1997年攝)。
家里有喜事,主人家以往必須提前20天甚至一個月,騎著毛驢,一戶傳一戶,將信息帶至胡楊林里的所有人家?;槎Y是他們敘舊、拉家常最好的機會,也是青年們交朋友的良機。
▲在吃“庫麥奇”的孩童(2012年攝)。
艾西汗·白克爾娘家邀請的客人和夫家接親的人一撥接一撥前來,在家門口的胡楊樹下,人們排隊依次握手致意?;槎Y的高潮無疑是揭開新娘的蓋頭。
下午即將日落時分,蒙著蓋頭的新娘終于坐在毯子中間,讓人抓住毯子角抬出娘家門,然后坐上一輛汽車——過去是毛驢。不過這并不是去新郎家,而是在娘家的房前屋后轉悠一圈后,新娘又走進娘家門,坐等娘家人的一位代表在短暫的舞蹈中揭開蓋頭。這期間,她的丈夫一直陪伴在她身邊。之后,新娘才又重新坐上汽車,真正邁進自己的新家。
▲克里雅人家家門前都有一口自己挖的淡水井??死镅藕拥乃鬟M村莊已經變成咸水,無法飲用(2005年攝)。
傳統(tǒng)克里雅人的生活極其簡單:一群羊、一口井、幾間房,還有那堆幾乎永遠不會熄滅的篝火。不論春夏秋冬,篝火點亮了大漠中的一間間木屋,燒燙了沙漠、烤熟了“庫麥奇”面餅、煮沸了一壺壺茶水。與那堆一直燃燒的篝火一起,克里雅人在大漠深處、在河流與胡楊間世代繁衍,生生不息。
如今,告別了苦水井、“笆子房”的克里雅人的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用合作社的方式升級傳統(tǒng)畜牧業(yè),將更多勞動力解放出來,又依托村里得天獨厚的文化和自然資源發(fā)展旅游業(yè)。隨著生產生活條件的不斷變化,達里雅布依村民步入了嶄新的現代生活。
來源:中國民族報
監(jiān)制/孫雅莉 統(tǒng)籌/王珍 制作/彭鳳平
長
按
二
維
碼
出 品
Hash:b658cbd884117286cebfd2dc45a96df182972234
聲明:此文由 中國民族報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