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第一山!因這些皇帝們篤信佛教而名揚天下
緣 起
一座座名山大川和廟宇伽藍(lán)
濃縮了兩千多年來漢傳佛教的歷史
也留下過許多高僧大德的足跡
繼前幾期的諸大佛教名山之后
本期讓我們一起走進(jìn)
京城腳下的名山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p>
在天子腳下
最高的山是東靈山
可是最有名的
恐怕還要屬香山
香山為什么有那么大的名氣?
這還要從它的名稱由來而說起
“香山”名稱的由來
《香山永安寺記》中記載
“以山有大石如香爐,
故名,蓋勝境也。”
明代沈榜《宛署雜記》中記載
“中有古場曰香山,
上有二大石,
狀如香爐、蛤蟆?!?/p>
香山的最高峰
有兩塊巨大的巖石、形似香爐
每逢陰雨天氣
巨石上似噴云吐霧
從遠(yuǎn)處望去,好似香煙繚繞
裊裊升空,故名香山
“香山”得名的又一由來
則與佛教有關(guān)
據(jù)《佛教文化便覽》記載
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
出生地附近有山名“香山”
其后有很多佛教徒在香山修道
佛教傳入中國后
“香山”之名也傳入我國
隨后中華大地上
多將建有佛教寺廟的高山
稱為“香山”
據(jù)文獻(xiàn)記載早在唐代
幽州(北京)已有
吉安、香山二寺
據(jù)此香山則是先有香山寺名
香山因寺而得名
“香山寺”遺址
即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
所建之“大永安寺”
原為金代行宮
據(jù)記載原有五層大殿
前有石坊、山門、鐘鼓樓
城垣、紅墻碧瓦
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
為香山二十八景之一
之后經(jīng)過歷史的滄桑巨變
經(jīng)英法聯(lián)軍
和八國聯(lián)軍的二次浩劫之后
只剩下正殿前的石屏、石碑
和石臺階等為數(shù)不多的
幾件不怕火燹的石頭制品了
保留下來的石屏
本身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
正面中間是《金剛經(jīng)》
左為《心經(jīng)》、右為《觀音經(jīng)》
背面是燃燈、觀音、普賢像
山門外、寺門兩側(cè)
有二株遒勁挺拔
枝葉繁茂的古松,狀如聽法
故名“聽法松”
在聽法松下
甬路中心的方磚上跺幾腳
可聽到錚錚之聲
猶如金雞啼鳴故名“金雞叫”
明萬歷二十八年(1596)
萬歷皇帝祭陵歸來
見建在依崖疊石之上的軒匾太小
遂書徑尺"來青軒"三個大字
京城皇帝們鐘愛香山
全中國叫香山的地方很多
可唯獨北京的香山最為著名
相信除了美麗的香山紅葉的景觀之外
與歷朝歷代在京城的皇帝們
對香山的青睞密不可分
如遼代孝章皇帝死后葬于香山
金代世宗、章宗兩朝皇帝
在香山上營建佛寺
并賜名為“大永安寺”
金代章宗帝還先后七次到香山游幸
留下夢感泉等多處遺跡
后元代仁宗帝重修香山大永安寺
并更名為“甘露寺”
更值得一提的是
清代康熙、乾隆二帝
對香山靜宜園的營建
在三山五園中
香山靜宜園是一座
以天然山景取勝的大型山地園
香山營建行宮開始建于
康熙十六年(1677)
后又于乾隆十年(1745)進(jìn)行擴建
形成二十八景
兩年后改香山行宮為靜宜園
取“山以仁為德
秋惟靜與宜”之意
乾隆皇帝雖然六下江南
但是在京城的日子里
他更是獨愛香山美景
乾隆八年(1743年)
乾隆帝第一次來到香山
便醉情于這里的山水
他在《初游香山》詩中贊此處
“為境清且幽,佳趣無不有”
因此“俯望暢心神,徘徊不忍去”
他十分喜愛香山的四時景色
并作有《娑羅樹歌》等詩詠佳作
據(jù)統(tǒng)計乾隆皇帝一生中
來香山游覽駐蹕
共計76次約220余天
還撰寫詩篇1470余首
可見其對香山的鐘愛
乾隆皇帝的《娑羅樹歌》
靜宜園中的《娑羅樹歌》碑
為正四方體
于乾隆三十八(1773)年御制
碑首為四龍脊
碑身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
其方向分別為東側(cè)刻滿文
南側(cè)刻漢文,西側(cè)刻藏文
北側(cè)刻蒙文
須彌座四角精雕金剛
力士呈跪姿托碑狀
東、南、西、北四方各有
金剛護法手持兵刃鎮(zhèn)守護衛(wèi)石碑
乾隆皇帝與佛教
根據(jù)歷史記載,乾隆皇帝經(jīng)常到養(yǎng)心殿和中正殿來念經(jīng)。除此之外,還有儲秀宮和慈寧宮等地方也都設(shè)有祠堂,來滿足宮中的佛教活動,除了在宮中進(jìn)行佛教活動,乾隆皇帝還要到宮外進(jìn)行佛教活動。
詩歌記載的是三十年前
乾隆皇帝來到香山寺時
發(fā)現(xiàn)寺前有一株千年古樹
古樹很茂盛是一株娑羅樹
娑羅樹又稱菩提樹
相傳印度的釋加牟尼佛
即是在娑羅樹下得道成佛的
所以佛廟中常有娑羅樹
娑羅樹的樹葉呈七葉狀
三十多年后
乾隆皇帝再來香山寺時又見此樹
仍然繁茂
但自感奇怪的是
在這些年被創(chuàng)作出來的
上萬首詩歌中
竟沒有一首是歌頌此樹
故而作此詩歌刻在碑上
專門歌頌它一番
古代社會中
這種對植物的尊重難能可貴
乾隆皇帝不僅表達(dá)了
對佛、對大自然的敬慕
也表達(dá)了他對地球的愛護和親善
非常符合佛教普度眾生的理念
也符合中國古典哲學(xué)中
“天人合一”、“尊重大自然”的哲思
碧云寺羅漢堂
碧云寺
是一組布局緊湊、保存完好的
園林式寺廟
相傳碧云寺
原為金章宗玩景樓舊址
明代武宗正德十一年
以佞幸得寵的御馬監(jiān)太監(jiān)于經(jīng)
相中了這塊風(fēng)水寶地
擴建了碧云寺
明熹宗天啟三年
魏忠賢也看中這塊寶地
再度擴建碧云寺
到了乾隆十二年乾隆皇帝
對碧云寺進(jìn)行了大規(guī)模的修建
碧云寺坐西朝東
依山勢從山門
至寺頂共有六層院落
逐進(jìn)而高
雄偉的殿堂層層迭起、肅穆莊嚴(yán)
同其它叢林一樣
寺院布局除山門、天王殿
而建的羅漢堂
堂內(nèi)有木質(zhì)漆金羅漢500尊
神像7尊
據(jù)說其中第295尊暗夜多羅漢
和360尊直福多羅漢
分別是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
來碧云寺的人
都會到五百羅漢堂數(shù)羅漢
本期與大家一同了解了
深受遼金元明清皇帝所喜愛的
北京香山
希望我們珍惜難得之人身
常發(fā)菩提心、常行菩薩行
自利利他、阿彌陀佛
清涼之地——五臺山
海天佛國——普陀山
未來佛道場—雪竇山
迦葉尊者道場——雞足山
寒山拾得的傳奇——天臺山
大勢至菩薩的道場——狼山
△點擊黃色字體,走進(jìn)這些圣地
參考 | 《香山公園志》、《讀著故事游香山》
編輯 | 伊豆
繪圖 | 呱呱
圖片 | 視覺中國、網(wǎng)絡(luò)
責(zé)編 | 慧弘
Hash:9ad51b87b741755f235026adf0069f3632d61074
聲明:此文由 上海玉佛禪寺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