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兩千多年歷史文化,卻以美食出圈的郟縣
九曲黃河孕育和滋潤了中原大地,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這片土地上古老的村寨,星落散布。歷史的積淀,時代的變遷,都在歷史的映照中代代延續(xù)。
河南郟縣,2200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孕育了一代謀圣張良,宋代大文學(xué)家蘇軾的安息之地,孔子后裔興建的郟縣文廟,萬里茶路上的山陜會館,保存完好的紅石古寨,知青文化的發(fā)源地等,讓古韻盎然的郟縣正在中原大地上熠熠生輝。
但這座小城卻是以美食出圈,走在大街小巷,不用刻意尋找就能吃到享譽中原大地的特色美食。郟縣饸饹面、郟縣吊三鍋、郟縣燒雞、郟縣牛肉、郟縣豆腐菜、糊湯面等,讓人垂涎欲滴。還有郟縣的茶水也是甘甜純美。
郟縣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周康王時期(公元前1004~公元前967)稱“夾”,春秋名郟邑,先屬鄭,后屬楚。戰(zhàn)國初屬晉,后歸韓。秦置郟縣,隸潁川郡。
三蘇園因“唐宋八大家”蘇軾、蘇轍和蘇洵的衣冠埋在郟縣而形成。北宋1101年,蘇軾病故于常州,次年蘇轍按照蘇軾生前意愿葬在郟縣。蘇軾蘇轍兄弟感情深厚,1112年,蘇轍卒于許昌,亦葬與郟縣,陪伴蘇軾。元代時,又增設(shè)蘇洵衣冠冢,始稱三蘇墳。三蘇祠里依然保存著建于元代的“三蘇”泥塑坐像。宋元以來,文人墨客、達官貴人到三蘇墳祭祀拜謁,吟詠題刻,形成了一道絢麗多姿的三蘇文化風(fēng)景線。
張良是戰(zhàn)國末年至西漢初年的一個重要歷史人物,與蕭何、韓信并稱“漢初三杰”,被后世史家譽為“謀圣”、“良相”。位于郟縣李口鎮(zhèn)張店村的張良故里,已經(jīng)入選了國家級傳統(tǒng)村落名錄。曾在2006年張店村發(fā)現(xiàn)了一塊紅石石刻是諸葛亮拜謁后的手跡,稱張店村“清靜秀逸,乃龍鳳之地? ?;頌張良“仰其像不威,然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成帝王之師”,因而“吾輩嘆之、敬之、效之”。
明清時期兩大馳名天下的商幫晉商與秦商開創(chuàng)了從福建武夷山到俄羅斯恰克圖的茶葉貿(mào)易之路,這條“萬里茶路”就從郟縣經(jīng)過。茶商們隨即在郟縣修建了山陜會館,他們除了在會館內(nèi)食宿外,也會到縣城小聚。以致在清朝鼎盛時期,郟縣域內(nèi)擁有大小茶館近千家,至今人們?nèi)员A糁凡?、論茶的?xí)慣。而郟縣的美食小吃,也因這條茶路而出名。
曾被央視報道過的神秘古寨臨灃寨,位于郟縣堂街鎮(zhèn)有著“中原第一紅石古寨”之稱。這里至今保存著3間明代建筑、400余間清代建筑以及20余座完好的四合院。寨內(nèi)保存最好的宅院,為號稱“汝河南岸第一府”的朱鎮(zhèn)府,透過府內(nèi)隨處可見精美的磚雕、木雕以及石雕,仍可想象當(dāng)年朱家的顯赫與繁榮。
郟縣還是全國知青文化的發(fā)源地,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紀念館就位于城西南3公里處。上世紀五十年代,郟縣渣園大隊公社劃分出吳堂,楊莊,李莊,三個大隊,合并建立了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人民公社。至今在紀念館的知青宿舍陳列廳里,煤油燈,手電筒,大瓷茶杯等七八十年代生活用品,無不透著一股濃郁的知青生活氣息。
郟縣還是孔子的后裔聚居地之一,據(jù)史料記載唐代時孔子后裔就遷到郟縣,在五代后周年間,孔姓家族捐資修建的郟縣孔廟,公元954年竣工。北宋末年毀于戰(zhàn)火。到金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在原址上再次創(chuàng)建為官方文廟。明清兩代大修十次,建國后又多次進行維修。
千年的時光流轉(zhuǎn),帶不走的是這片土地上的歷史,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美食。
Hash:448ad8cb90f2b4868a6e635eb53e8623a69be35f
聲明:此文由 樂途侶行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