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西安白塔山旅游景點「蘭州白塔山風景圖片」
白塔山有哪幾個特點
白塔山公園位于蘭州市黃河北岸的白塔山上,因山頭有一元代白塔而得名。
白塔山山勢巍峨起伏,蟠結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勢。為蘭州北面的天然屏障。以“白塔層巒”列為蘭州八景之一。白塔山因白塔寺而得名。白塔寺始建于元代,是為了紀念去蒙古謁見成吉思汗而病故于蘭州的一位西藏著名喇嘛而建造的。
明正統(tǒng)年間,由鎮(zhèn)守甘肅內監(jiān)劉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甘肅巡撫倬奇補舊增新,擴建寺址,改名為慈恩寺。寺中的白塔七級八面,高17米,各級每面都有佛像,寺內有“鎮(zhèn)山三寶”,一為象皮鼓,二為青銅鐘,三為紫荊樹。寺內文物還有記載大禹治水的“夏禹岣嶁碑”。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政府投入巨資,先后在坍塌的古建筑遺址和廢墟上重建了氣勢宏大、莊重典雅的一、二、三臺古典式建筑群,還修建了雕梁畫棟、飛檐斗拱的百花亭、駐春亭、牡丹亭、喜雨亭等建筑;并架起了跨越黃河直達山巔最高建筑牡丹亭的“天下黃河第一索道”。
蘭州白塔山公園的景點介紹
白塔寺在山巔,相傳為紀念元代以為去蒙古謁見成吉思汗而病故于蘭州的西藏著名喇嘛而建。據(jù)載,元太祖成吉思汗在統(tǒng)一大元帝國的疆域時,曾致書西藏喇嘛教的薩迦派法王。法王即派一著名喇嘛去覲見成吉思汗,該喇嘛途經(jīng)蘭州時不幸病逝,于是元朝下令修塔紀念。元代所修白塔今已不存,現(xiàn)存塔為明景泰年間(1450-1456)鎮(zhèn)守甘肅內監(jiān)劉永成在舊址上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巡撫綽奇補舊增新,擴建寺址,改名慈恩寺,但百姓仍呼之為白塔寺。白塔八面七級,高17米,各級每面都有佛像。角檐有銅馬,微風吹過,清脆動聽,上冠綠頂,下筑圓基。清人秦維岳有詩云:“北上環(huán)擁勢嵯峨,塔影巍然最上坡。布地散金名寶剎,擎天一柱俯黃河?!泵枥L出白塔雄姿。
出白塔寺門西下右轉,有水濂觀音洞。在洞西北臺上,建有關帝廟、駐春亭、蘭臺,至山巔處建有一亭曰“牡丹亭”。白塔寺西南稍低處,有峰突起,號稱鳳嶺山,清康熙時在上面修建了三官殿和觀音洞。嘉慶時又添建了藥王殿和財神殿及三間靈官樓等建筑。寺東南有三教道統(tǒng)祠,祠東為三皇殿,祠前有石拱橋,石拱為門,可通來往。過牌樓而下,便是羅漢殿,殿前有懸樓10余間,供游人憑眺及休息?!?a href='/jingdian/58792' target=_blank>三教祠再東南另一山峰有三星殿,出殿是“鳳林香裊”牌樓,其背面是“秀映三臺”,大約是指東有鳳林古關,南望皋蘭山三臺閣之意。沿曲徑南下直達四臺大廳,這也是上山最主要的一條道路。山下東側原有文昌宮,中為魁星閣,是舊時秀才們祈禱登科的去處,現(xiàn)改為百花茶廳,為游客飲食休息之處。從白塔寺南直線下山,昔人就山勢分為十級,每級有一小小的殿宇,統(tǒng)稱“十王殿”。十王殿南為四圣宮,宮南有拱橋,橋南便是玉皇閣,閣南是祖師殿。在改建中十王殿多已拆除,唯在崖頭上尚存一個。山頂?shù)墓沤ㄖ镞€有迎旭客閣,東、西、北三山之巔還有有東風亭、喜雨亭。登臨諸殿閣,可憑欄遠眺日出,放眼黃河,氣象萬千。
白塔山樹高林密,曲徑通幽。站在山上,便可一瞰全市景觀及九曲連環(huán)的母親河。又因有一元代白塔而成為蘭州旅游的必游之地。每年6月初到9月中旬是避暑、休閑的最佳時節(jié)。逢至周六、周日,更是人們聚集之地。
白塔山公園的介紹
白塔山公園位于甘肅省蘭州市北部,因山頭有一座白塔寺而得名。該寺始建于元代、重建于明朝,寺平面呈長方形,白塔居中,塔身為八面七級,高約十七米,上有綠頂,下有圓基,通體潔白,挺拔秀麗。塔南是三大寺樓,北面是準提菩薩殿,東西各有配殿數(shù)間。登白塔山頂,可俯視蘭州市容,集精巧的建筑結構和精湛的雕刻藝術于一身,充分顯于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chuàng)造力,是我國古代建筑的杰作。白塔與黃河上的鐵橋構成雄渾壯麗的畫面,成為蘭州市的象征之一。
白塔山的介紹
白塔山位于甘肅省蘭州市中山橋北側白塔山公園景區(qū)內,瀕臨黃河北岸。山下有金城 、玉迭二關 ,均為古代軍事要沖 。白塔始建于元代,后圮,現(xiàn)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間鎮(zhèn)守甘肅的內監(jiān)劉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 1715 )巡撫綽奇補舊增新。塔七級八面,上有綠頂,下筑圓基,高約17米。塔的外層通抹白灰,刷白漿,故俗稱白塔。山上一、二、三臺建筑群,飛檐紅柱,參差綠樹叢中,亭榭回廊連屬,四通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