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大明湖有哪些歷史故事?
今天就來講講大明湖的“明”字的故事吧。
大家都知道濟南有三大名勝,大明湖是其中之一。而逛過大明湖的人都會納悶:那么大的錯別字,你們濟南人咋就不改改?還公園大門的牌坊上、大門前的石碑上都有……
面對這樣的質(zhì)疑,濟南人都很坦然:錯別字可不是我們寫的,是大書法家寫的,要改的話也要穿越百年去清朝找他改了。
這里所說的錯別字就是——大眀湖,“明”字多了一橫,日月“明”變成了目月“明”。
明字多了一橫
于是有人說了:都說寫家手下無錯字,但這個錯字也太明顯了,小學生也能一眼看出,老師看了會打一個大大的X。你是書法也不能這么任性吧?
對于大明湖的“明”多出一橫來,濟南的民間說法是:趵突泉公園里那個石碑上有“突”字,頭上和腰上不是各少了一點嘛,去哪里了?因為泉水太大,被水沖走了,其中的一點就流到大明湖里,因此“明”字就多了一橫。這種民俗人士的話,顯然只能當個段子聽聽了。
突字頭上少一點腰上也少一點
為了給世人一個不是胡扯的解釋,可難為壞了眾多文化人、民俗專家,于是就有了如下兩種說法:
1、“目月”在書法中,可使字體增加平衡感和美感,是寫家有意為之。
2、寫于清朝的這三個字,是書法家避諱明朝的“明”字,從而多寫了一橫,如果前兩字寫成“大明”,可能會遭到清朝的文字獄迫害。
這樣的解釋,呵呵!小心那位書法家從地下出來跟你打架。
那么,真相是什么?
翻看一下康熙字典全解決了,就這么簡單。“明”字在中國古代有二個異體字,分別是:朙、眀。
大門牌坊上的明字也是多一橫
其中的囧(jiǒng)月是小篆的寫法。囧,在這里是“窗牖之明亮”的意思,就是從窗戶外透進屋里的光亮。
眀,在《莊子外物篇》中解釋為“目徹為明”,同時“目明與明暗之明意同”,并確切指出“古皆從日月作明。漢乃從目作眀”。意思就是說,目眼的光亮就是“眀”,與日月“明”的意思相同,在漢代以前人們都是用“明”字,從漢代起才開始出現(xiàn)“眀”字。
看來,人家寫字的根本就不是寫的錯別字,是我們讀書太少。
“明”與“眀”都是正字,只是現(xiàn)在沒有人寫“大朙湖”了,真要這么寫,呵呵……也是正確的!
這個眀字是正字,不是錯別字
能寫出“眀”字來的人一定讀過很多書。沒錯,你答對了。這人是誰?
他叫——于書佃。請問最后一個字讀啥?一般人不會讀。
先放下這個字怎么讀,在文章最后揭曉。先來談談于書佃是怎樣一個人。
書法家筆下的明字各不相同
于書佃,清朝山東登萊青道登州府人,現(xiàn)在的威海市文登大水泊鎮(zhèn)人。文登,因為秦始皇東巡時“召文人登山”得名,有著長達1400多年的建置史,是膠東半島上的千年古縣。
大水泊鎮(zhèn)位于文登東部。在這里,于家則是書香世家,從明朝的于應第開始,書香世代相襲,百年不衰。清朝時,于家更是出現(xiàn)“一門兩代三進士”。
文登于家一門兩代三進士
1、于鵬翀,順治九年(1652年)進士,三甲第276名。
2、于鵬翰,順治十二年(1655年)進士,三甲第97名。
3、于漣(于鵬翰的長子),順治十二年(1655年)進士,二甲第53名。
你沒看錯了,于鵬翰和兒子是同年同榜進士。3年里,于家“一門兩代三進士”名噪齊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于家出了一個儒學大家:于令淓,他被賜為翰林院檢討,在永平府敬勝書院擔任主講人,是書法大家。這? ?的翰林院“檢討”不是專門負責寫檢討書的,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官位名,掌修國史,在明清時屬于翰林院,從七品,通常是由三甲進士擔任。
于家書香世代相襲
于令淓之子就是于書佃,是嘉慶三年(1798年)的舉人,任濟南府學的訓導,還是濟南的濼源書院主講人,和其父親一樣都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
濟南的“大眀湖”三個字就是于書佃所書。
大明湖有知當記取一代書法家往事
在這里播一段小插曲:清朝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有一名中國人首先發(fā)現(xiàn)甲骨文,被稱為“甲骨之父”,是中國收藏鑒定甲骨文的第一人,他叫王懿榮。
王懿榮的祖母姓于,于老太太原籍是文登,她的五世祖叫于可托,是順治十二年(1655)的進士,官至戶部右侍郎,祖父和父親都在清朝做官。于書佃則是于可托的玄孫。
是明還是眀?這讓大明湖多了一份談資
那么,問題來了:于書佃的“佃”怎么讀?
也許有的人讀作diàn。按字典解釋,向地主或者官府租種土地的農(nóng)民,叫佃戶、佃農(nóng)、佃客。
一個書香世家,竟然后代名字中出現(xiàn)了“佃農(nóng)”的diàn字,你覺得這種可能性有多大?難道他們讀書時不知道這個字的含義,都說父母起名字寄托對孩子的一種期待和祝福,難道于書佃的父親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于家一名讀過書的佃農(nóng)”?
一字兩音,難為現(xiàn)代人
這么說應該不讀diàn。那讀啥?
見字念半邊啊,tián。按字典解釋,是“耕作”的意思,古同“畋”,打獵之意。 好了,讀tián的名字寓意很明白了:在書山里耕作并且收獲屬于自己的果實,于書佃(tián)。
作為一名書法家,于書佃留給濟南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個錯別字,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而對于這名書法家的名字和來歷,更多人都是處于懵懂之中的。
不過,千百年來又有多少人曾在青史中留名了?
我們都是過客,只有流水悠悠,江山依舊。
(本文為指動濟南原創(chuàng)內(nèi)容,已授權今日頭條、百家號、微信公眾號、企鵝號、搜狐號、大魚號、網(wǎng)易號同步更新,其他網(wǎng)站和自媒體平臺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zhuǎn)載!
如果你有什么意見和想法請點擊下方的留言?;蛘唿c個贊,轉(zhuǎn)發(fā)一下,讓朋友分享本文。)
Hash:38d8951134f5893ef835e1f3824f7544572999f2
聲明:此文由 Mike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