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葉知秋
在中華民族這個大花園里,位于中華園林中心地帶的湖北省麻城市,恰如一片楓葉,葉脈優(yōu)雅,葉形秀麗,綽約多姿,賞心悅目,活力無限。
拈起這片楓葉,頓生舉輕若重之感。5000年歷史風(fēng)云之殘碑斷簡,摩挲著每一根指尖。經(jīng)歷了多少雨雪風(fēng)霜,楓葉依然鮮紅如故。堅毅,勇敢,成為它與眾不同的品格。
細細端詳這片楓葉,一縷歌聲在耳畔回響:為什么戰(zhàn)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她!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中華民族是一個崇拜英雄的民族。與倉頡造字同時產(chǎn)生的,是關(guān)于本民族祖先的英雄史詩。而與酷似楓葉的麻城區(qū)域圖相匹配的,則是關(guān)于楓林的英雄傳說。
4600年前,中國黃河、長江流域一帶居住著許多氏族和部落,逐漸形成了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集團。黃帝和炎帝,是黃河流域最有名的兩個部落首領(lǐng)。而生活在海邊的東夷部落中,有一個九黎氏族,首領(lǐng)名叫蚩尤,十分強悍。(歷史學(xué)家范文瀾認為,九黎當是九個部落的聯(lián)盟,每個部落又包含九個兄弟氏族,共八十一個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lǐng),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酋長?!且?a href='/mengshou/' target=_blank>猛獸為圖騰,勇悍善斗的強大部落)。
這張2008年版八年級歷史地圖告訴我們,麻城,界于東夷部落與苗蠻部落之間。我們可追溯到的文明始祖,便從蚩尤開始。
黃帝戰(zhàn)蚩尤的上古神話,在中國雖廣為人知,但大多數(shù)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據(jù)《太平御覽·黃帝軒轅氏》記載: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獸身人語, 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從上圖可以看出,蚩尤率部以今山東為根據(jù)地,由東向西方向發(fā)展,開始進入華北大平原。某年某月,他舉兵與黃帝爭天下,在今日河北省的涿鹿縣展開一場大決戰(zhàn)。這就是著名的“涿鹿大戰(zhàn)”。
傳說蚩尤的八十一個兄弟(部落頭領(lǐng)),都是銅頭鐵額,八條胳膊,九只腳趾,個個本領(lǐng)非凡,刀槍不入。他的部屬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戰(zhàn),不死不休,勇猛無比。黃帝不能力敵,請?zhí)焐裰淦浦芍笋R殺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黃帝先后殺死了蚩尤的40多個兄弟,并最終活捉了蚩尤。
《軒轅本紀》載:“昔帝殺蚩尤于黎丘之山,擲其械于大荒之中,化為楓木之樹?!?/p>
秋風(fēng)飄過山野,層林盡染,每一片血紅的楓葉,都是蚩尤的斑斑血跡。
后來,天下又亂,黃帝把蚩尤的形象畫在軍旗上,用來鼓勵自己的軍隊勇敢作戰(zhàn)。各部族見蚩尤像,不戰(zhàn)而降(《太平御覽·黃帝軒轅氏 》載:“天下復(fù)擾亂不寧。黃帝遂畫蚩尤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殄伏”)。
軒轅黃帝戰(zhàn)蚩尤,是我國歷史上見于記載的最早的“戰(zhàn)爭”,黃帝勝利之后,一統(tǒng)中原地區(qū),成為華夏正統(tǒng)。
而蚩尤在戰(zhàn)爭中顯示的威力,使其成為戰(zhàn)爭的同義詞,尊之者以為戰(zhàn)神,斥之者以為禍首?!斗舛U書》記齊祀八神,“三曰兵主(兵器之神),祀蚩尤”。
于是,蚩尤最終以戰(zhàn)神形象,載入史冊。
公正地說,蚩尤和炎黃,同為中華民族形成之初的“人文三祖”。蚩尤重農(nóng)耕、冶銅鐵、制五兵、創(chuàng)百藝,屬于對中華文明史做出重大貢獻的尊者。只是由于中國長期封建社會形成了“勝者王侯敗者寇”的史學(xué)傳統(tǒng),淪為失敗者的蚩尤,也失去了他應(yīng)該得到的歷史地位。
傳說中的蚩尤,外形似人身牛蹄,耳鬢如劍戟,銅頭鐵額,頭上長有一對角,酷似接收天線。他生有四眼六臂,肩生大鵬雙翅,可翱翔于蒼穹,乃至直上九天環(huán)宇。
蚩尤敗后,族人流散,一部分歸附黃帝,一部分則向他處遷徙。根據(jù)《尚書》與《國語》等多種古籍及其傳、注記載,九黎戰(zhàn)敗,族人流散,演變?yōu)槿纭!妒酚洝?a href='/wuqi/' target=_blank>吳起列傳》對三苗的定居點有所陳述:“昔三苗之居,左洞庭,右彭蠡”(洞庭即今日洞庭湖,彭蠡即今鄱陽湖)。今麻城及整個鄂東北一帶,正屬于三苗居住區(qū)域。這是有關(guān)麻城人祖先的最早記載。
麻城三苗族裔后來何所終?《史記·五帝本紀》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shù)為亂。于是舜歸而言于帝,請……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據(jù)此可知,大多數(shù)三苗族裔,都被堯帝強行流放到“三危”(現(xiàn)甘肅省敦煌市)這個遙遠的西方之地去了。
從蚩尤到三苗,是麻城人能夠追溯到的最早的祖先本源。這一結(jié)論,十分幸運地被考古發(fā)現(xiàn)所證明。1989年10月,在宋埠拜郊的新田鋪村金家灣與羅家灣之間,發(fā)現(xiàn)了一處古遺址。發(fā)掘出的文物中,有一件磨光蛋殼陶器蓋和一件觚形杯,其器形,似乎與山東的大汶口文化有著濃厚的親緣關(guān)系。這不能不使我們聯(lián)想到,是蚩尤部族的后裔,將這些原屬山東的器物造型,帶到了大別山腹地。
不僅如此,每到金秋時節(jié),大別山紅楓漫山遍野,放眼望去,一片紅暈,浸染著火熱與赤誠。山風(fēng)吹過,楓葉莎莎,如歌如泣,呢喃著那遠古的傳說。
三苗遠去,此地還是苗蠻區(qū)域,子民雖然稀少,然則仍可生生不息。堯舜禹,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亂悠悠……沿著時空隧道一路前行,我們發(fā)現(xiàn),由氏族、部落到國家,史書中極少有關(guān)于后來被稱為”麻城“的這塊土地上的人文記錄。驚回首,驀然發(fā)現(xiàn),巴水河中段、楓葉地圖之右側(cè)中段邊緣處,有一座殷郊太子墓,矗立在麻城與羅田縣的邊界處。
這處所在名為“殷郊園”,位置在今木子店鎮(zhèn)丁家坳大灣。灣前有口大池塘,上個世紀70年代農(nóng)業(yè)學(xué)大寨時,人們在干涸的池塘里挖出了“石犁”、“石斧”等器具。經(jīng)文物部門鑒定,說是新石器晚期人類使用的農(nóng)具。當?shù)孛耖g一直流傳說,這里是埋葬殷商王朝太子殷郊的陵園。說是殷郊母親姜王后被蘇妲己設(shè)計害死后,太子逃出王宮,又被紂王追捕。這個14歲的少年一路奔逃到大別山深處,在東山隱藏,發(fā)誓“東山再起”。殷郊在此地招兵買馬,屯田生息。紂王聞訊,派兵進剿東山。因寡不敵眾,太子戰(zhàn)死在東山古龍山上。當?shù)匕傩諏⑵浜裨嵘较?,即今日丁家坳的“殷郊園”,他戰(zhàn)死的地方則被稱為“打爺垴”。殷郊園里,還有他練兵的“走馬坪”、“點將臺”。1985年2月6日,麻城縣人民政府在此地豎立起兩塊文物保護牌:“殷郊太子墓遺址”和“殷郊園遺址”。遺憾的是,其墓址如今被淹沒于村口水塘之中,只有枯水季節(jié)才能顯現(xiàn)。
至今生活在這里的商氏家族,大都分布在“殷郊園”周圍一帶。殷商的子孫們,一直在此默默守護著他們祖先的英靈。
在明代神魔小說《封神榜》里,姜子牙封神,殷郊被封為“值年歲君太歲之神”,“掌管地司、蕩兇院,總管人間,祛除邪惡,為主宰人間罪福之神明”。
“殷郊園”,是商朝遺民南遷進入大別山南麓的民間述說,為麻城留下了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商朝的遺跡,雖然僅僅是口耳相傳的口頭文學(xué),卻成為堪與《封神榜》人物殷郊太子相區(qū)別、并且更加人性化的一個民間載體。
史料記載,“古大禹(前1989)之時,諸侯萬國”,“及湯(前1558)之時,諸侯三千”。西周之初,尚有1773國;至春秋時,還有1200國。所謂“春秋無義戰(zhàn)”,這些不斷減少的國,皆因激烈的戰(zhàn)爭兼并而亡。
在古代地域方國認同上,麻城人認為自己屬于黃國人。明代嘉靖年間《麻城志略》有一篇《志略考》,開篇即言“按麻城,古黃國地也。”以故,我們必須對黃國做一番介紹。
春秋初期,齊楚爭霸,位于兩霸中間地帶的黃國等小國便首當其沖。黃國本是西周的封國,其轄境大約西至潢川、北達淮水,東至黃梅、南臨長江。然則黃國雖是小國,國民卻有一種不服輸、不甘心受人擺布的硬骨頭精神和決絕之氣。
黃國史實見于《左傳》者,始于桓公八年(前704年)。這時楚國方興,在楚地約會諸侯,黃、隨二國都沒參加。結(jié)果,漢陽的隨國受到討伐,淮水的黃國因相距較遠,躲過一劫,但也遭到楚國的斥責(zé)。魯莊公十九年(前675年),楚文王首次伐黃。面對勢力已擴張到淮河中上游的楚國,黃國采取了依靠強齊抵御強楚的策略。魯僖公二年(前658 年),黃國參加了在宋地舉行的四國會盟,謀劃伐楚。第二年,四國又在山東陽谷盟會。隨著齊國霸主地位的形成,淮域諸國紛紛叛楚附齊。而楚國則極力北上爭霸,于公元前655年滅掉黃國的姻親小國弦國,弦子(國君)逃奔黃國。公元前648年夏天,黃國也被楚成王消滅。對此,《左傳》作者詳細分析了黃國國君的心理:“黃人恃諸侯之睦于齊也,不共楚職,曰:‘自郢及我九百里,焉能害我?’夏,楚滅黃?!保ā蹲髠鳌焚夜?2年)
這是麻城人經(jīng)歷的第一次亡國之痛。
黃國雖然亡國,但精神不滅。480年前,編纂有史以來第一本《麻城縣志》的熊吉先生,對黃國君臣子民的錚錚硬骨,尚極力贊賞,大發(fā)感慨說:“黃(國)與江(國)按兵以為犄角之勢。后,楚伐黃而滅之。春秋時,凡見滅者,非臣虜則遁逃。黃獨不屈,故稱滅。傳曰,滅者,亡國之善詞,上下之同力也。夫始能達權(quán)以歸義,終能守正以成仁,黃之君臣不可謂無人。是故君子憫之?!?/p>
黃國滅亡后,麻城全境正式納入楚國版圖。大批楚人帶著勝利者的驕傲,進入舉水河流域,先進的楚文化,逐漸成為這塊地域的主流文化。
300多年后,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春,秦國大將白起引兵攻陷楚國郢都,三閭大夫屈原救國無門,憤而投江,留下了感天動地之悲歌《哀郢》。
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
去故鄉(xiāng)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出國門而軫懷兮,甲之朝吾以行。
楚國都城失陷后,又東遷陳郢(河南濮陽)、壽郢(安徽壽縣),終于在公元前224年被秦國軍隊滅亡。半個多世紀的戰(zhàn)亂,踏在麻城土地上的足印,是楚人的大批逃亡和秦國軍隊的大規(guī)模進駐。
麻城人再次經(jīng)歷了亡國之痛。大批人群背井離鄉(xiāng),踏上不歸之路。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fēng)起,蕭蕭楓樹林?!贝藶樘拼娙?a href='/daishulun/' target=_blank>戴叔倫所寫的五言絕句《三閭廟》,感懷屈原的幽怨忠憤,撫今追昔,觸景生情,言外自有一股悲涼慷慨之氣。
“蕭蕭楓樹林”,這又是一幅以身殉國的慘烈圖景。蚩尤熱血化育楓樹林與屈原冷淚漫灑汨羅江,都充溢著麻城祖先遺落的英雄情懷。麻城《熊氏族譜》與《屈氏族譜》,皆稱自家為屈原后人。
“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蹦咸评詈笾鞯倪@首《長相思》),借助紅丹丹的楓葉,道出了人世間的真情懷戀。
可見,由綠變紅的楓葉,還象征著對往事的回憶、人生的沉淀、情感的永恒及歲月的輪回和對昔日之伊人的眷戀。英雄氣與兒女情,都不失為中華民族的國粹。
有道是,春風(fēng)又綠江北岸,秋陽映紅大別山。筆者于30年前來到麻城,很快就被麻城博物館的一件楓樹木雕標語所吸引。這幅標語高1.25米多,寬約50多公分,上面的字跡,有些已經(jīng)殘缺,能夠看得清楚的是:“從暴動中學(xué)習(xí)革命常識,從暴動中學(xué)習(xí)斗爭□□,□□□中實□□□□”等字。標語內(nèi)容部分文字模糊、缺失,經(jīng)分析,暫定為“從暴動中學(xué)習(xí)革命常識,從暴動中學(xué)習(xí)斗爭經(jīng)驗,從暴動中實行土地革命”。從介紹中,我們知道,這是1928年春夏間,工農(nóng)革命軍第七軍從黃陂木蘭山返回黃麻老區(qū)后,到順河林店一帶發(fā)動二次暴動時,用尖刀刻在一棵大楓樹樹干上的宣傳標語。當時中國共產(chǎn)黨在各地領(lǐng)導(dǎo)的革命武裝,統(tǒng)稱中國工農(nóng)革命軍。而工農(nóng)革命軍改編為紅軍,是兩個月以后的事情。
第七軍的前身,就是黃麻兩縣農(nóng)民自衛(wèi)軍在黃麻起義后編成的工農(nóng)革命軍鄂東軍。這支部隊是黃麻起義的尖刀隊,經(jīng)歷了大革命失敗和黃麻起義被血腥鎮(zhèn)壓的苦雨悲風(fēng),從揭竿而起到被迫撤離,流動游擊3個多月,甘苦備嘗;如今見到備受“鏟共團”、還鄉(xiāng)團欺凌,歷經(jīng)浩劫的父老鄉(xiāng)親,軍情激憤,士氣高昂,巴不得立刻讓那些沾滿烈士鮮血的土豪惡霸腦袋開花。記得《星火燎原》中有一篇親歷過黃麻起義和創(chuàng)建鄂豫皖紅軍斗爭的得力戰(zhàn)將王樹聲、陳再道、詹才芳等人寫的文章,就引用了一首群眾歌謠:黨員游擊轉(zhuǎn)回還,先打清鄉(xiāng)團;鏟土豪,除劣紳,一心要共產(chǎn)。誰敢來抵抗,叫他狗命完;只急得土豪劣紳兩眼朝上翻?!边@首歌謠與這幅標語,一動一靜,堪為匹配,相映生輝。
楓樹標語,從此在我腦海中深深扎根,時時浮現(xiàn),一個問號也越來越強烈:挖下這樣一大塊樹干,那棵古楓樹還能正常生長嗎?
十年后,我終于有了一次去林店茶場的機會,便一路請求司機師傅,無論如何,得帶我去看看那棵大楓樹。
沒料到,大楓樹就在公路邊,周圍雜樹叢生。走到跟前,見從地面起,到樹干半腰處,糊著一人多高的水泥,將那個被挖出標語的樹洞填得滿滿。真讓人難以想象,70多年風(fēng)狂雨驟,這棵大楓樹仍然冠蓋如華,風(fēng)采依舊。旁邊的水泥紀念碑上,雋刻著樹上原來的標語,“從暴動中學(xué)習(xí)革命常識,從暴動中學(xué)習(xí)斗爭經(jīng)驗”。望著標語,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黃麻兩縣的革命領(lǐng)導(dǎo)人真了不起呀!這飽含著“實踐第一”哲理的斗爭口號,徹底摒棄了當時在共產(chǎn)黨內(nèi)盛行的教條主義,在今天仍然放射出奪目的光輝。
我面向大楓樹,深深地、深深地鞠上一躬。我真誠地向黃麻大地上的英雄祖先、英雄后裔頂禮膜拜。自蚩尤以來,為理想目標而浴血奮斗的、具有楓樹品格的人民英雄們,我向你們奉上一個普通共產(chǎn)黨員的敬禮。我熱愛你們,我崇敬你們!你們是我人生的楷模。
暮色如煙,斷霞千縷,返回路上,遠遠地,又見到老楓樹,在那里獨樹一幟,魅力無窮,禁不住思緒萬千。真想再一次蹲在大楓樹下,靜靜地,搜集片片楓葉,搜集散落的、屬于麻城人的故事。
四千六百年前蚩尤留下的那一地楓葉,斑斑血跡,豁然又在眼前流淌。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大千世界,萬種情思,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小到一個人,都需要一種天天向上的精神,都需要一種支撐脊梁骨的耐力。老楓樹哇,你的精神,你的耐力,就是我們民族魂里的最佳配方!
楓葉知秋。秋天來了,萬山紅遍,楓葉如丹,落木蕭蕭。丹,是成熟的顏色,是果實的顏色,是收獲者的顏色,又是孕育著新的生命的顏色。
瑟瑟的秋風(fēng)里,葉子落了。落的那么突然,落得那么不舍。是那樹的放棄,還是那葉的掙脫?漫天飛舞的楓葉,化作滴滴落下的淚珠兒,一片,兩片,……一滴,兩滴,……
葉落似夢,絲雨如愁。輕輕地,輕輕地,撿起那認定的一片楓葉,走向思維的深度。
晚秋的霞光中,展示著那些如烈火如滴血的人生。
若大的楓林里,片片楓葉漫舞。我守在夢中被記憶復(fù)活的楓樹林中,等待夕陽的最后一道光景,等待五千年來飄落的每一片楓葉,等待被思念深刻的寓言出現(xiàn)。我深情地迎接他們,展露著笑臉……
遠去的是故事,遠不去的是你慢慢的回憶。
編輯:馮成 馮梅
Hash:c0a32e38f6418ca568f76aa9d599dd935f76b5cb
聲明:此文由 麻城弘揚文化傳媒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