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北京中軸線最南端的城門,卻被一座火車站給“拖累”了
永定門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脅,明嘉靖年間北京城開始修建外城城墻。那時候,北京城南商業(yè)很發(fā)達,再加之天壇、山川壇(先農(nóng)壇)都在城南,因此明政府決定先修建南邊的外城城墻和城門。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永定門甕城建成。
北京外城城墻原計劃也要圍成一圈,建成“回”字形。規(guī)劃外城周圍將近80里,辟11門,南墻20里。遺憾的是工程量太大,建到一半沒錢了,只好匆匆收尾。最后南垣也僅建成13里,東西兩面包砌于京城東南角樓、西南角樓處,外城總長度為28里,辟有7座城門。于是,北京城成了獨一無二的“凸”字形。
外城城墻建的沒有內(nèi)城高大厚實,城門也馬馬虎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清政府提高規(guī)制、重建甕城、加蓋箭樓。這才有了后來保持了二百年的典型式樣。
清末,為了修建鐵路,永定門城墻被扒出了一個豁口。
從火車上看城墻豁口。
1899年前后,永定門甕城外西面城根的有軌電車站,北京最早的有軌電車永定門臉兒通往馬家堡火車站。
1900年,永定門西南面。
遙望永定門城樓和箭樓。
1902年,永定門東南面甕城外,護城河、石橋。庚子之變后,正在修復(fù)城樓和箭樓。
1902年至1905年,永定門西南面,甕城外護城河。
永定門最早稱為“正陽外門”,明嘉靖四十三年正式命名為永定門,又因永定門為皇都最外邊的門,且門外有一元大都時南方之鎮(zhèn)的土皋(燕墩),固又稱之為“郭門”或“皋門”。
外城建成之后,北京城的中軸線由正陽門延伸至永定門,北距鐘樓16里。至今仍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長的城市中軸線。永定門是外城最重要的城門,是從正陽門一直延伸下來的筆直通衢的終點。
由城樓上北望,晴朗的天空下,大街東西兩側(cè)分列的是天壇和山川壇(先農(nóng)壇)的壇墻,再北則是鱗次櫛比的店鋪,一直延伸到正陽橋五牌樓,一派繁華街市的瑰麗景象。極目遠眺,正陽門雄峙北端,與永定門南北呼應(yīng),天街的壯麗畫面,給時人的觀感會是何等的震撼。
1920年前后,在永定門箭樓南面甕城外,進出城歇腳的老少爺們。
瑞典學(xué)者喜龍仁拍攝的永定門城樓。
1921年,永定門護城河橋及對面街市。
1921年,永定門箭樓北面(甕城內(nèi))。
在永定門外護城河玩耍的孩子。
永定門外護城河。
遙望永定門城樓。
冬天在永定門護城河上滑冰的人們。
1933年,永定門外城墻根兒。
新中國成立后,遵照周恩來總理關(guān)于保護古建筑的指示精神,北京市對北京的城門、城墻做過一次初步調(diào)查。在《關(guān)于城樓等古建筑狀況調(diào)查報告》中寫道:永定門城樓和箭樓基本完整,室內(nèi)外木樁漆皮尚好,地面及宇墻完整。二層樓板的中間部位只有龍骨而無木地板,屋面及各層挑檐基本完整,有雜草,樓頂未發(fā)現(xiàn)漏雨。箭樓的樓門封堵,外墻完整,樓頂上面有少量雜草。
可以看出,當(dāng)時永定門城樓、箭樓保存完好,但是為解決交通問題,還是難逃被拆除的命運。1950年,北京掀起了在城墻上開豁口的熱潮,當(dāng)年就開了6個豁口。體會到豁口的便利,拆除城樓的呼聲更加高漲。1951年冬,有關(guān)部門決定拆除永定門甕城,同時在城門東側(cè)又開了一個豁口。
1957年,永定門外修建了永定門火車站,永定門城門內(nèi)外交通流量劇增。有關(guān)部門決定擴建永定門內(nèi)大街。永定門內(nèi)大街從10米擴寬至35米。路擴寬了,人流車流更加集中,永定門城樓成為阻礙交通的一個“障礙物”。1958年,永定門城樓、箭樓被拆除。
1956年,永定門糧食倉庫之一角。李祖慧攝
1957年,永定門外蒲黃榆新建的職工宿舍 。李祖慧攝
1959年,永定門火車站裝卸物資貨場的一角。
新建永定門火車站正在修建風(fēng)雨棚。攝于1957年。
1962年,永定門外清真食堂的職工堅持食具消毒。 馮文岡攝
1960年,永定門外郭公莊的居民在打掃衛(wèi)生。 馮文岡攝
來源:舊京圖說
圖片陶然野佬、京報集團圖文數(shù)據(jù)庫
Hash:1af6c274c988836c877c083da9e14d6a2c3c7c73
聲明:此文由 攝影旅游文化傳媒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