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撫臺、臬臺、藩臺、府臺都是什么官職,相當于現今什么職務
古代官員辦公的臺案
在影視劇《李衛(wèi)當官》中,徐崢飾演的雍正帝寵臣——李衛(wèi),有一句較為經典的臺詞:
想當初,在山東兗州,三品的臬臺,我也是說咔嚓就咔嚓!從李衛(wèi)的這句臺詞,我們能發(fā)現二個問題:
1、三品臬臺,在清朝時期絕對屬于顯赫官職,才會讓李衛(wèi)擁有吹牛的底氣和資格;
2、臬臺,屬于山東的地方官職;
李衛(wèi)劇照
和“臬臺”一樣,在現今的影視作品中,“撫臺”、“藩臺”、“府臺”等官員敬稱出現的概率也非常高,總讓人傻傻分不清楚。這些頂戴花翎、官服樣式、胸前朝珠都差不多,被下級官員以“某臺”小心謹慎稱呼的官員們,到底是什么官職,又相當于現今什么職務呢?
清朝時期的官制體系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其中殿閣大學士、六部九卿屬“中央官職”;而總督、巡撫、知府、知縣等則屬“地方官職”。本文的重點——“撫臺”、“臬臺”、“藩臺”、“府臺”,就屬于“地方官職”。
清朝官員形象
撫臺“撫臺”,即“巡撫”的敬稱,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巡撫,掌一省行政,從二品”。也就是說,清朝時期的“巡撫”,乃系一省最高行政長官,基本類似于現今的省委書記。
康熙年間,為便于“巡撫”對一省文武官員的節(jié)制,定“巡撫加銜制”,“巡撫”一般情況下可加“兵部侍郎銜”或者“副都御使銜”,品秩從“從二品”升為“正二品”,行政級別升級為副國級,基本類似于現今兼任國務委員的省委書記。
清朝巡撫衙門內景
臬臺“臬者,法度、標桿、標準也”,古代刑律的頒布,稱為“陳臬”,后世也多以“陳臬”稱呼司法官員,而后“臬司”便逐漸成為司法官員的專稱。清朝時期的“臬臺”,就是執(zhí)掌一省司法的最高官員——“按察使”。
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按察使”的全稱為“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品秩為正三品,行政級別為副部級,基本相當于現今的省政法委書記。
藩臺“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屬國”的意思,而后延伸為擁有較大地方權力的地方官員?!胺_”,即為清朝地方官員中的實權派,執(zhí)掌一省財政、人事、民政的“布政使”。
“布政使”,品秩為從二品,行政級別為正部級,基本類似于現今的省長。
清代布政使“官契”
府臺清朝時期的地方行政劃分,共有“省、府、縣”三級,“府臺”便是“府”的最高行政長官——“知府”的尊稱。
“府”,基本類似于現今的地級市;“知府”,則相當于現今地級市的市委書記。其品秩為從四品,行政級別為正廳級。
清代知府衙門內景
后記除此之外,清朝時期的中紀委書記——“左都御史”,還被稱為“憲臺”;地方局書記——“總督”,還被稱為“制臺”;地委專區(qū)書記——“守巡道員”,還被稱為“道臺”。也就是說,清朝時期下級官員以“某臺”稱呼上級領導的習慣,和現今以姓氏+職務稱為上級領導的叫法,基本類似。
就此來看,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乃系封建制度的集大成者,其在官制體系建設方面的成功,是助其穩(wěn)固統(tǒng)治中原地區(qū)長達200余年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清朝為后世官制體系的建設、發(fā)展提供了不容忽視的經驗和教訓。
參考文獻:《清史稿·職官志》、《皇朝通典》
Hash:4d027325b1398e64290f92a2559b9a6b3fd886c0
聲明:此文由 觀歷史鑒得失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