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題詞,流傳千載……紹興這塊“石頭”有故事!
“皇帝休烈,平一宇內(nèi),德惠攸長。卅有七年,親巡天下,周覽遠方。遂登會稽,宣省習俗,黔首齊莊……”這是秦丞相李斯撰寫的《會稽刻石》,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那些鏗鏘的字句仿佛具有生命,直到今天,依然叩擊著我們的心靈。想知道關(guān)于這塊石頭的更多故事嗎?讓我們跟隨學者的腳步,一探究竟吧!
《會稽刻石》,又稱《李斯碑》。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會稽,登稽山,祭大禹,望滄海,興致大發(fā)而命當時的大書法家、丞相李斯撰書碑文一道,刻石以頌秦德。是為《會稽刻石》的由來。
關(guān)于《會稽刻石》代有史書典籍記載:
司馬遷在其所著的《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說:“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上會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并全文錄載了碑文。
《越絕書》的記載較之《史記》更為具體:“以正月甲到大越,留舍都亭。取錢塘浙江‘岑石’,石長丈四尺,南北面廣尺六,兩面廣尺六寸,刻丈六于越東山上。其道九曲,去縣二十一里。”
《越中雜識·碑版》曰:“始皇三十七年,東巡會稽,刻石記功,丞相李斯書之……”
李斯像
受史籍和民間口碑熏陶,歷代多有文人墨客對《會稽刻石》發(fā)生濃厚興趣,進而尋訪考察:
酈道元(?—527)為著《水經(jīng)注》遍游名山大川,他對《會稽刻石》作有如下記載:“秦始皇登會稽山,刻石紀功,尚存山側(cè)。孫暢之《述書》云:丞相李斯所篆也?!?/p>
齊朝建元初,會稽太守王子良偕府主簿范云等人同覓《會稽刻石》。時范云知曉該碑文為三句一韻,而眾人往往以兩句為一單元讀之,皆不得韻;又因書體為大篆,時人多不識。故登山之前他夜讀《史記》,熟記那碑文內(nèi)容。果然,上山后太守王子良命諸賓僚讀之,眾皆茫然。輪到范云識讀碑文,只見他“讀之如流”。王子良大悅,從此將范云視作上賓。上述佳話,在《南史·范云傳》中有載。
時至南宋紹興初年,著有《西溪叢語》的嵊縣人姚寬登臨刻石山作實地考察。此后二十余年,即紹興二十八年(1158),王十朋出任紹興府簽書判官,相邀府學教授莫濟、會稽尉梁安世,就“秦頌德碑”作過一次調(diào)查考察。只不過,他們?nèi)サ氖菚街械牧硪蛔筋^。
到了紹熙二年(1191)夏,67歲高齡的陸游尋訪《會稽刻石》,寫下《登鵝鼻山至絕頂,訪秦刻石,且北望大海,山路危甚,人跡所罕至也》一詩。
陸游像
自宋以降,歷元、明、清和民國,尋覓考證《會稽刻石》者代不乏人。時至當代,1993年4月6月,有盛鴻郎、陳述、朱錦榮、金經(jīng)天、潘寶木、單甲秀、邱志榮諸先生,“隨帶地形圖,按圖索驥。上午行車至嵋山村,登鵝鼻山;下午趁車至后莊,又上秦望山?!睍r過14年,即2007年6月23日,由王云根發(fā)起,邀集周幼濤、何信恩、錢茂竹、胡錫財?shù)犬敶氖穼<液臀氖窅酆谜吖?0余人,舉行“耶溪溯源”采風考察活動,先是乘船沿平水東江至若耶溪望仙橋段,又趁車沿若耶溪翻越會稽湖(即平水水庫),從三溪口轉(zhuǎn)入峨嵋山灣,沿著洪溪邊的山道抵達相傳為《會稽刻石》所在之地的鵝鼻山。
鵝鼻山,系土名。因為它最高的一座山峰形狀猶如鵝鼻高聳,故名。它又名“娥避山”,相傳古越國戰(zhàn)敗時有一群越國的宮娥避難至此,故亦有人稱其為“娥嵋山”。因為秦始皇南巡會稽,刻石記功,官方稱其為“刻石山”或“天柱山”。也有村人慕名四川峨眉山,以其諧音命其為江南“峨眉山”。
鵝鼻山名稱的多名和變遷,似乎也使得原始《會稽刻石》究竟地處何方變得撲溯迷離!
自宋以降,《會稽刻石》的原始所在地主要有三說:一說,鵝鼻山;二說,何山;三說,秦望山。
當代盛鴻郎先生力主“鵝鼻山”說,為此而著有專文《會稽秦皇刻石山考》。
會稽山風光
《會稽刻石》原物到南宋年間泯滅不見。元至正元年(1341),紹興路總管府推官申屠炯用家藏拓本命人重摹上石,置立于府學稽古閣(今紹興稽山中學)內(nèi)。清康熙年間,不知何故該碑字跡被石工磨去。乾隆五十七年(1792)紹興郡守李亨特找到元申屠炯碑刻拓片,啟用金石家錢泳,命其將碑文鉤勒,并由劉征重刻石上。碑文末附刻有李亨特自跋,及翁放綱、阮元、陳焯等題名。當時,碑仍立于府學稽古閣。時至公元1987年,文物管理部門將此碑移至大禹陵景區(qū)碑廊。
現(xiàn)存“李亨特版本”之《會稽刻石》,碑高2.20米,寬1.05米。書體為當今書家公認之小篆,即秦統(tǒng)一六國后推廣的秦小篆。碑正文為四言韻文,三句一韻,共24韻節(jié),計288字。
《會稽刻石》(拓片)
秦小篆具有線條圓勻、結(jié)構(gòu)統(tǒng)一、字形縱長的特點。唐張懷權(quán)《書斷》稱頌李斯小篆:“畫如鐵石,字若飛動,作楷隸之祖,為不易之法?!庇终f:“李君創(chuàng)法,神慮精微,鐵為肢體,虬作驂非,江海淼漫,山岳巍巍,長風萬里,鸞鳳于飛”。贊其為:“傳國之偉寶,萬代之法式?!?/p>
從《會稽刻石》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李斯所書秦小篆“結(jié)體平穩(wěn),端嚴凝重,疏密勻停,一絲不茍”。部分有縱長筆畫且其下無橫畫之字,上密下疏,穩(wěn)定之中又見舒展飄逸。這種結(jié)字法式,至今仍為書家所吸收運用。
應(yīng)該說,《會稽刻石》作為歷史文化瑰寶具有三大價值:其一,歷史研究價值;其二,人文積累價值;其三,書法藝術(shù)鑒賞傳承價值。
這塊石頭原本平平無奇,只因丞相李斯的手筆,方得名垂青史;刻石原物雖已失傳,它承載的文字卻依然留在世間,散發(fā)著不可磨滅的光芒,讓無數(shù)后人駐足贊嘆。從一塊石頭的故事里,我們看到文化傳承的力量。
消息來源:市社聯(lián) 王云根
編輯:周霄宇
Hash:aab5411382bfc33df670096983f8aac2d3d33874
聲明:此文由 紹興文化影視頻道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