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這里有個傳奇村, 村名竟然用墓來命名!你去過嗎?
在河南省濮陽市范縣,有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村莊,說它傳奇,是因為這個村莊的名字,是用一個墓的名字命名的。我們先看看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濮陽市范縣籍著名書法家仝相和老師前幾天寫的一幅書法作品:
子騫大名傳古今,七十二賢第二人。
二十四孝贊其績,為感繼母忍凍身。
以身作則不說教,至德至孝啟后昆。
今來瞻仰閔子墓,草成俚句表寸心。
仝相和是我市的書法大家,他不僅是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的會員,還擔任中原油田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二十多年。仝老師說,這首詩是他幾年前去范縣張莊村閔子墓村瞻仰閔子墓時寫的。
知道了吧,這個村的名字就叫閔子墓村。
閔子墓村名字的來歷我們來看一下范縣縣志的記載:
據《范縣志》記載:“明萬歷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縣令陳奎初曾出資修墓建祠。尚書李化龍曾留下“閔子祠堂官道西,蘆花滿地草萋萋。階前幾棵長松樹,不是慈烏不敢棲”的詩句。清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縣令唐晟秀重修墓祠,墓旁遍植翠柏,山東督糧道孫星衍撰《重修閔子墓》碑文。據當地村民介紹,閔子墓北原有一座閔子坊,“文革”期間“破四舊”運動中被毀壞。閔子騫一生潔身自重,不參于無義之行,乃潛遁于范縣孟村,死后葬于村西。后有百姓遷居墓旁,漸成村落,村人仰慕其德行,遂取村名為閔子墓村。
閔子墓到底是什么樣子?我們一起跟隨濮陽市知名作家看看。
拜謁閔子墓 “孝”,是一個會意字,它的意思就是小子攙扶著長著長長胡須的老人。據考證,“孝”字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了,《爾雅·釋訓》云:“善父母為孝”,孝的基本含義就是善于侍奉和贍養(yǎng)父母。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一一《詩經》中亦有這樣的記載:“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彼^“百善孝為先”,反映的正是中華民族極為重視的孝的觀念。
龍鄉(xiāng)濮陽,自古就以孝著稱,名聞天下的大孝子有:孝感動天的舜、負米養(yǎng)親的子路、恣蚊飽血的吳猛、割股孝母的王加惠、吮毒救父的黃殿文、萬里歸親的劉永之、憑著一爐燒餅留下了“千秋萬歲名”的張清豐等等。而在這些孝子中最具傳奇色彩的還要數“蘆花順母”的閔子騫。
《史記.仲尼弟子傳》載:閔子,名損,字子騫,春秋魯國人(一說今濮陽縣渠村鄉(xiāng)大閔城人),比孔子小15歲,孔子弟子,名列“七十二賢”之首,德與顏淵齊名。閔子騫以孝名天下,相傳閔子騫隨孔子列國游學時病死范縣,葬于今范縣閔子墓村。
在一個秋日的早晨,筆者騎單車沿黃河大堤走進范縣,走進閔子墓村拜謁閔子騫墓。
(范縣閔子墓村閔子騫墓) 閔子墓位于范縣東南20公里的閔子墓村,村子緊靠黃河大堤,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村莊。一進入村子,孝善文化的清風撲面而來,街道兩旁房屋墻壁上的標語都是孝善文化主題宣傳。一幅“在家做孝子,出門做善人”的標語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閔子墓位于村子中央的十字街旁,委屈地擠在街角一處旮旯里,一家村民的房子似乎要建在了墓冢上,把墳冢擠得只剩下半個,墓前立有“濮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碑一通。因瀕臨黃河,閔子墓多次被洪水沖毀,堂堂“畿圣”、“孝圣”、孔門“十哲”、“七十二賢”之首的閔子騫,其墓如今已經與普通百姓的墓冢沒什么兩樣了。
(范縣閔子墓村)
據《范縣志》記載:“明萬歷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縣令陳奎初曾出資修墓建祠。尚書李化龍曾留下“閔子祠堂官道西,蘆花滿地草萋萋。階前幾棵長松樹,不是慈烏不敢棲”的詩句。清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縣令唐晟秀重修墓祠,墓旁遍植翠柏,山東督糧道孫星衍撰《重修閔子墓》碑文。據當地村民介紹,閔子墓北原有一座閔子坊,“文革”期間“破四舊”運動中被毀壞。閔子騫一生潔身自重,不參于無義之行,乃潛遁于范縣孟村,死后葬于村西。后有百姓遷居墓旁,漸成村落,村人仰慕其德行,遂取村名為閔子墓村。
秋風吹來,墓草蕭瑟。筆者默然佇立在閔子墓前, 長思長想, 多生感慨。
(蘆花順母)
孔子對弟子寵愛和首肯是“四科”、“十哲”?!墩撜Z》先進篇是這樣描述的,子曰:“從我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而孔子在《論語》中對閔子騫的孝道大加贊頌:“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閔子騫孝賢天下,是儒家文化的精華所在,他對儒家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元代郭居敬將閔子騫的故事編入《二十四孝》一書,標為《單衣順母》。明代編撰的《二十四孝圖》,閔子騫排在第三位,成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杰出的代表。
體現閔子騫孝心的是大家熟知的“鞭打蘆花”的故事,這個故事由來以久,宋(元)《說苑》里就收入了《閔子騫單衣記》。這個故事是說閔子騫十歲喪母,其父閔世恭再娶,但繼母李秀英對他虐待,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做的棉衣里裝的是棉花(那時還沒有棉花,應是絲絮麻絮之類),給閔子騫做的棉衣里裝的卻是蘆花。一次,父子四人駕車外出時,由于天冷,閔子騫駕車失手把韁繩掉在地上,馬車失控。父親很生氣,奪過馬鞭抽打閔子騫,棉襖被抽破,蘆花滿天飛。父親驚愕,遂調頭返家,欲休李秀英。閔子騫以德報怨,極力勸說,雙膝跪地以情動父:“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團圓”。繼母深受感動,遂對三個兒子一般看待。
閔子騫很重視道德修養(yǎng),淡漠仕途名利。魯國季桓子想聘請他當費邑宰,管理費地。開始時他不同意,因為他認為季氏是通過篡奪才當上國君的,如果做了他的官,就違背了忠信。后來經過孔子的勸說,他任了費邑宰,并把家遷到了東蒙之陽,治費很有成績,但因看不慣季氏的行為,最后還是毅然辭官,追隨孔子去列國游學,最后病死于范縣。
作為孝行的楷模、孝悌忠義的代表,閔子騫不但深受濮陽人愛戴,也深受炎黃子孫的愛戴。墓祠除濮陽外,山東的濟南、安徽的蕭縣、宿州等地,還有六七座,但由于年代久遠,加之古籍文獻的簡約或缺殘,已無從考證。其實也無需考證,因為人們早已把閔子騫作為孝義孝道的化身,把閔子騫的傳說作為傳播的仁義寬厚載體,通過口耳相承,把他的孝義精神作為修身的根本、立身的基石,銘記于心中。
閔子騫不單單是孝順,這其中還包含了善良、寬容和仁愛。在中國古代,占統(tǒng)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核心就是忠孝仁愛。因此,歷代統(tǒng)治者都宣揚閔子騫孝悌忠義,對他多有嘉獎追封。經過歷代皇親賜匾封公和文人墨客賦詩題記,閔子的美德得以千古流傳。自古以來,孝道觀念深入人心,孝文化塑造人格。小孝為父母,大孝為人民,只有這樣,才能明確每個公民在家庭、國家、天下關系中的地位和義務。所以,宣傳孝慈文化,弘揚孝道思想,構建和諧社會,更需孝行天下。
來源視覺龍鄉(xiāng) 厚重濮陽
Hash:bd8272c89632f7ac40fec9cf3a3b473897073ec2
聲明:此文由 濮陽微生活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