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溪河畔慰英魂
11月3日,深秋的商溪河畔,滿樹橘黃橙香。
沿著尚未竣工的省道柳官線進入官石路,來到石門縣磨市鎮(zhèn)黃龍崗村陳振亞烈士故居,一座古樸的土家木屋映入眼簾。門額上方,邵華將軍親筆為父親陳振亞題寫的“陳振亞烈士舊居”幾個金字,赫然醒目。
“這就是陳振亞烈士從小生活的地方!”走進故居,講解員田娣向幾位長沙客人,講述陳振亞烈士壯懷激烈的一生。
“一條腿的長征”
陳振亞,原名陳蘇,1903年12月出生于貧寒家庭,年幼喪母。陳振亞12歲給地主放牛,伺候地主少爺時瞟學文化,漸通文墨。23歲,他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結識黃公略,后參加彭德懷領導的平江起義,隨部隊上井岡山。1930年1月,紅六軍成立,陳振亞作為高級干部被調(diào)到紅六軍,后改為紅三軍,在毛澤東、朱德的直接指揮下作戰(zhàn)。
陳振亞在進軍萬載的戰(zhàn)斗中,左腿負重傷,1933年因左腿傷勢過重被截肢。后來,他回到家鄉(xiāng)石門,以平民工廠工人的公開職業(yè)作掩護,發(fā)展7名共產(chǎn)黨員,建立黨支部,秘密開展革命活動,堅持地下斗爭。
最讓人感動的是,1936年7月,陳振亞賣掉家人棺木,籌得30塊光洋作盤纏,開始“一條腿的長征”,歷盡艱辛赴延安,進入抗大第三期二大隊四隊學習。經(jīng)林伯渠介紹,與湖北京山人張文秋結婚,生下女兒邵華。
生命不息,戰(zhàn)斗不止。1939年5月,栒邑國民黨軍伙同地方武裝制造“栒邑事件”,陳振亞架著雙拐親臨前沿陣地指揮,斃傷百余敵人,受到中央軍委傳令嘉獎。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派一批榮譽高級干部去蘇聯(lián)養(yǎng)傷,陳振亞途經(jīng)迪化(今烏魯木齊市)時被新疆軍閥盛世才扣留。1941年6月13日被盛世才暗殺于醫(yī)院。陳振亞犧牲后,組織上為他舉行隆重的追悼會,陳潭秋代表黨對他的一生作了高度評價:“……烈士的一生,是戰(zhàn)斗的一生,烈士優(yōu)秀的革命才能和革命修養(yǎng),以及崇高的革命品質(zhì),是永垂不朽和永遠值得人們學習與紀念的……”
頗為傳奇的是,陳振亞的女兒邵華嫁給毛岸青,其妻張文秋與第一任丈夫劉謙初的女兒劉思齊則嫁給毛岸英。
紅色基因滋潤人心
烈士犧牲,換來長久安定;紅色基因,浸潤滋養(yǎng)人心。
“1998年以來,我們多次改造修繕陳振亞烈士故居,申報市縣兩級文物保護單位。特別是2015年,投入50萬元,專門從湖北請來工匠,修舊如舊?!笔T縣文旅廣體局局長周明貴介紹。
開辟《毛澤東親家——陳振亞烈士展》專題展、編撰出版多本紅色讀物、開展祭英烈活動……石門縣形式多樣地講好陳振亞烈士故事。
今年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石門編撰《100個石門紅色故事》等“三個一百”紅色引領系列讀本,將陳振亞烈士先進事跡納入其中,面向全縣干部群眾發(fā)放2000套讀本。開辟石門縣黨史陳列館,對陳振亞烈士事跡專題展覽,累計有省、市、縣干部群眾4000余人次參觀。針對全縣中小學生精心打造《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和石門人民革命史》《傳承紅色基因,愛我家鄉(xiāng)石門》兩堂公開課,宣講陳振亞烈士等革命先烈故事,已覆蓋全縣156所中小學、6.5萬多名中小學生和教師。
“今年5月以來,故居已迎接100多批次游客。讓更多人學習陳振亞的革命精神,既是對烈士的慰藉,也是對紅色基因的傳承?!蹦ナ墟?zhèn)黨委書記楊年國介紹。
“紅色環(huán)線”呼之欲出
石門是紅色的熱土,有名有姓的烈士達2000多人,王爾琢、蔡晴川、陳振亞等人最為著名。
石門縣委制定實施“紅色引領、綠色崛起”三年行動計劃,成立紅色引領專項工作領導小組,總投入635萬元,修建4.4公里環(huán)線,解決陳振亞烈士故居周邊的交通瓶頸,與王爾琢烈士故居、鄭洞國將軍墓,連點成線。目前,該道路即將掛網(wǎng)招投標,預計明年上半年可以通車。
重點恢復設計陳振亞烈士故居,恢復生活起居、物品陳設,解決遺留問題,配套基礎設施和功能設施。結合磨市鎮(zhèn)特點,投入24萬元,請來上海設計團隊,打造“將軍故里、紅色磨市”主題公園,設計陳振亞等烈士人物浮雕和事跡展覽。
“陳振亞烈士故居是石門紅色旅游線路上的重要一環(huán),我們與其他紅色資源整合,合力開發(fā)建設,整體塑造,形成核心競爭力,打造一流紅色精品路線,形成石門紅色旅游品牌?!敝苊髻F介紹,在長沙橘子洲舉行的第21屆湖南石門柑橘節(jié)新聞發(fā)布會上,發(fā)布的紅色石門人文游精品線路,陳振亞烈士故居就是重要景點之一。
“陳振亞烈士故居是石門重要的紅色遺址,我們正為陳振亞烈士故居申報省級文保單位。故居全面提質(zhì)指日可待,一條紅色旅游環(huán)線呼之欲出,引領鄉(xiāng)村振興?!笔T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黃蕾說。
(來源:人民網(wǎng))
總監(jiān)制:涂猛進|監(jiān) 制: 楊華昌
責 編:潘力妮|編 輯:廖愛伶
涪陵區(qū)融媒體中心出品
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載
聲明:除原創(chuàng)內(nèi)容及特別說明外,稿件文字及圖片均來自網(wǎng)絡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nèi)容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
往期回顧:
致全區(qū)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的倡議書
【全國道德模范徐玲玲】8400個日夜悉心照顧患病養(yǎng)父母 譜寫動人“孝”歌
Hash:cdb761decffebef8d040a8454bc497e23232f2e5
聲明:此文由 川渝本地消息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