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縣的這三座廟,有著它不為人知的秘密!
熟悉盂縣的外地人說,盂縣是個好地方,有山有水有煤炭,還有西部的米糧川。此話不假。這些元素足以讓盂縣五谷豐登,倉充盈。然而更為幸運的是,我們還擁有一批得天獨厚的文物遺存,它們穿越時空,帶著先祖的足跡和氣息,把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植入我們的血液乃至靈魂。大王廟、泰山廟、釋迦寺是其中當之無愧的國寶級文物。
盂縣三座廟
1大王廟
三者中雖然大王廟的始建時間最晚,在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然而,由于忠義藏山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影響,大王廟無可辯駁地成為皇冠上的明珠。這是一組包括正殿、寢宮,山門、儀門、戲臺、鐘樓、鼓樓、碑房,八蠟廟等建筑為一體的具有典型金代風格的建筑群,從形制和規(guī)模上,可看出當年建造時的精心和重視程度。時值金人以鐵蹄干戈入主中原,然而以程嬰、公孫杵臼為代表的仁人義士“輕生死,重大義”,舍生忘死的氣節(jié)和操守,必定是深深震撼著當政者,大王廟的建成昭示著正義和忠義以其人性之美,遠遠超越了階級和民族之分,它帶著人性之美的力量和溫暖直抵人的心靈深處。
去年盛夏,和縣政協(xié)委員們在此做文化保護調研時,大王廟綠茵如蓋,翠鳥啁啾,剛剛修葺過的鐘鼓二樓肅穆莊嚴,近旁的兩株巨型古槐,樹圍粗約五抱,據(jù)說為漢代所植,中心已空,但仍枝繁葉茂,一派生機。據(jù)趙培青館長介紹,大王廟主建筑的正殿,面寬約16.4米,進深10.8米,鴟尾高6.5米,系單檐歇山頂,由臺基、屋架、屋頂三部分組成,四周木柱微向內傾,置成“側東”,角柱稍高,使梁柱木方,三者緊密結合,檐柱柱頭用斗形木槐和曲形拱材,層層疊疊,承拄著深遠的出檐,整個流程沒用一根榫卯,正是這種獨具匠心的建筑工藝成為整個建筑的精華,也是大王廟成為國寶的重要因素。
離開眾人,一個人站在古槐之下,想著大王廟和藏山的遙相呼應,想著古人和今人的靈魂共振,也想著忠義精神和晉盂大地的血脈相通。大王廟,你豈止是以一座有形的建筑在盂人心中樹起一座精神的豐碑?
大王廟是第五批國保單位,現(xiàn)存山門、儀門、戲臺、鐘鼓樓、正殿、寢宮、碑廊等建筑,廟前還有兩株高大蒼勁的千年古槐。山西省文物局網站上有大王廟創(chuàng)建年代的考證,即“大王廟為春秋時晉國上卿趙武之行宮,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元代《重修藏山廟記》有‘重建于金,源之于承安五年’的記載。自漢、唐、宋、元歷代均有修葺?,F(xiàn)存建筑寢宮為金代原構,正殿為明代建筑,余皆清代所建”?!渡轿?a href='/gujianzhu/' target=_blank>古建筑通覽》一書提及“盂縣大王廟寢宮,在縣城西關,金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建,三開間懸山式,殿內無內柱,梁枋斷面較宋制略糙;檐下斜栱翼出,栱枋用材肥碩。雖系古制,然略呈華麗之趣”。除了金明建筑外,大王廟的另一個亮點是它所藏的十幾尊石刻文物,不乏千佛碑之類的早期造像。
2泰山廟
算起來,位于北下莊鄉(xiāng)坡頭村的泰山廟是和我源緣最深的國寶級文物了。由于故鄉(xiāng)和坡頭村僅一里之隔,泰山廟又在坡頭村的大路邊。它就成了我們一伙玩伴星期天和節(jié)假日的光顧地,從來不曾探究過它建于何時,為誰所建,風格怎樣。只記得高聳的山門非常精致,山門前的臺階被我們玩得锃光瓦亮,一對石獅異常溫順,聽大人說廟里的塑像被破了“四舊”了,然“四舊”是怎么回事,終不得究里,卻少了進去玩的興趣。每到農歷三月二十八日,山門臺階對面的戲臺照例搭起,戲子們照例咿咿呀呀地唱進打出,演繹著一出出“過家家”。等到時光把母親和父親相繼拽出視線,等到悲歡和滄桑浸潤身心,等到泰山廟公布為國寶,方知“有眼不識泰山”。
我曾熟悉的泰山廟大有來頭:相傳周代名將黃飛虎當年因公務路經此地,他軍紀嚴明,扶危濟困,深受家鄉(xiāng)百姓的愛戴,死后被姜子牙封為“東岳天齊”,為頌揚其功德,從唐代起便在坡頭村立廟祭祀,到明萬歷年間擴建后始具規(guī)模,亦稱“天齊廟”。
主體建筑有穿堂山門,鐘鼓二樓,正殿和東西配殿。殿內雕梁畫棟,滿壁丹青,塑有黃飛虎、二十四朝官、十帝閻君等圣像40余身。由于是祀武將,穿堂處還塑有兩匹躍躍欲騰的駿騎和一對拌韁拉轡的馬童。山門口的一對雄獅也是那么威武雄壯,一副赳赳武夫的氣勢作派,全然沒有兒時的親切可近。原來,萬物都如它所是,而非我們認為所是,就像我曾以為熟悉的泰山廟,曾以為了解的某個人,某件事,抑或我們曾以為的一切一切。
始建年代不詳,廟內元代經幢記載,元至正七年(1357年)重建。明天順、清康熙、民國六年都曾進行過修繕。
泰山廟,坐北朝南,占地面積3240平方米,三進院落。自南向北中軸線上依次為戲樓(建筑已毀)、石牌坊、山門、正殿、后殿;兩側分別對稱布局有鐘鼓樓、配樓、耳殿、禪房、關帝殿、奶奶殿等。廟宇前部開闊疏朗,后部緊湊嚴密,形成了疏密有序,高低錯落有致,建筑形制多樣,元、明、清各代建筑并存的群組建筑風格。
正殿和后殿均為元代建筑,其余建筑為明、清兩代遺物。
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頂。斗栱四鋪作單下昴。梁架結構為前搭牽對三椽栿通檐用三柱。后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斗栱四鋪作單下昴,梁架結構為四椽栿通檐用二柱。
正殿、后殿及東西配殿內存有大面積的壁畫被白灰覆蓋。
3釋迦寺
位于上社鎮(zhèn)中社北村的釋迦寺,建筑年代不詳。據(jù)資料記載,或曰建于唐代,或曰建于北宋年間。廟宇坐北面南,主體建筑有天王殿、玉皇殿、文子祠、禪房、樂樓、鐘鼓樓等十四座,總占地面積達十萬畝之多,是盂縣北部地區(qū)一座規(guī)模宏大、結構嚴謹?shù)墓沤ㄖ?,整體格局井然有序,布列疏而不散,可見當年香火之旺盛,佛教之普及。
@小喬說山西民俗 新浪微博
Hash:c061995dfb6e8dc245cb3be38f0f942f877802d7
聲明:此文由 盂縣老鄉(xiāng)俱樂部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