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古道上的文化村
在太行深處的井陘秦皇古道北線有一個古老的村落,名叫趙村鋪。古道東承鹿泉,西去山西,村子自然是這條古道上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村民祖祖輩輩在此生息已歷600余年。他們曾目睹西風瘦馬,聆聽駝鈴聲聲,品過南腔北調,古老的文明在這里交會、沉積、定格,融入村民的血液,形成種種記憶。
本報記者張曉峰/圖
趙村鋪坐落于井陘縣城西北部山區(qū),東鄰古城威州鎮(zhèn),西鄰漢唐天護古城,秦皇古驛道穿村而過,是井陘縣首批文化示范村,2014年被評為河北省民俗文化名村。
村莊綿延600年
趙村鋪錯落有致地坐落在一塊東高西低較平整的臺地上,東倚蒼山九龍口,西納清涼山川之靈秀。一輩輩流傳下來的傳說中說這個臺地是個“墨臺”,出人才,是人杰地靈的寶地。明朝景泰年間,高氏、王氏先后遷居此地,隨后有楊氏、李氏、焦氏、孟氏、許氏、賈氏也相續(xù)遷來,商定建村。這里原有劉趙村一戶張姓人家開的飯鋪,叫趙村的鋪子,所以立莊名為趙村鋪。
趙村鋪是一個典型的明代村落,有三條老街,東街、南街和西街呈“丁”字型分布,每條街的頂頭各建一閣,與村民住宅自然圍成村落,封閉嚴謹。而三街中又有十二條巷道可通村外,便于疏散,突出了“既閉又疏”的特點。
漫步在趙村鋪的三條老街,兩旁顯得有些寂靜,百十年前官宦人家的石鼓門墩、上馬石少了昔日頑童爬上爬下,顏色正由青變白;老年間買賣人家的商鋪大板門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如果隔著手指寬的門縫往里望去,富貴人家的磚雕影壁依稀還能透出當年的繁華模樣。
高姓和王姓是村中的兩大家族,輩分相同,兄弟相稱,在人數(shù)上占了絕對多數(shù),所以建村伊始他們便在東街、南街分別蓋起“高氏宗祠”和“王氏宗祠”。宗祠除了在過年以及清明舉行諸如“追宗懷遠,宣德彰功”等家族祭祀教育活動外,大部分時間是由家族出面聘請老師,利用這個地方為同姓子弟傳道授業(yè)。據(jù)統(tǒng)計,明清兩代趙村鋪考取進士者有六人、貢生三人、舉人三人、武生三人,其他名士共計百余名。民國初,村里興辦學堂,培養(yǎng)出大批優(yōu)秀學子,建國后都成為國家棟梁之材。
村民們認為,獅子能驅煞避邪、鎮(zhèn)守平安,因此在趙村鋪東、南、西三條老街的交會點,面南安放了一大一小兩尊威武雄壯的石獅子,于是大家習慣地稱這里為獅子街。石獅子西側約十步左右有一棵數(shù)人才能合抱的老槐樹,相傳樹苗由開村始祖從山西洪洞縣帶來,平時樹下常坐村中長者,他們除了在這里夏納涼、冬曬陽、解經藏、講賢良,談天說地話榆桑,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觀民風、判邪正,息事寧人化紛爭。
站在石獅子旁,三閣兩祠一覽無余,政府法令、通知告示都會在此張貼,因此對于村民來說,無論是地理位置抑或在內心情感上,這塊地兒都是他們靈魂深處名符其實的德行圣地。
秦皇古道穿村過
在趙村鋪,古老的秦皇古驛道自東向西穿村而過,村西的文昌閣下仍能清晰地看到布滿車轍印的青石板路。村西的石板道、西閣的石板坡,所留的遺跡依然可見。
村子里現(xiàn)存的古跡倚古道所建,依次有五龍橋、古戲樓、龍王廟、文昌閣、石獅子、長福閣、保泰閣。依古道形成的西街、東街、南街,沿街有板搭門店鋪。西街有張家的飯鋪,高氏家族的藥鋪“德豐?!比朔Q西鋪,王家的錢莊、雜貨鋪;東街有饃饃房、布衣鋪、油果鋪,王氏家族的藥鋪“廣泰成”人稱東鋪,有高氏家祠“追遠堂”,王家北院二道院木門樓、東樓、西樓,進士公門第等;南街有“王氏家祠”,王家老院,高家古宅。沿街還有許多拴馬石、多口古井,每口古井都有幾百年歷史。這些文物及古宅,不僅豐富了古道文化,同時對古道起到了保護作用。
長福閣、保泰閣、文昌閣三座古閣的建筑規(guī)模大體一致,均依勢而建,分為兩層,高三到四丈不等,第一層都是巨大的青石筑基起墻,中間留著寬高各約一丈的拱型石券,似城門洞,券下的地面用青石鋪成,至今依舊車轍斑斑。三個閣每邊長約兩丈,閣的一側設有臺階通到上面。第二層的建筑都是藍磚墻藍瓦頂,走獸飛檐,銅鈴叮當,雕梁畫棟,前后明廊,中間主殿上方梁檁椽榫卯銜接,清晰可見。在方磚鋪就的殿中各自供奉著不同圣像,東街的長福閣中供奉太上老君,南街的保泰閣上朝南供奉武圣關公,西街的文昌閣上有主宰天下、村落和家族文運文脈盛衰的文昌帝君,又曰文曲星。
文化村里特色濃
趙村鋪自古以來文化底蘊深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如拉花、武術、騎驢、晉劇等民間文化久傳不衰,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民俗活動流傳至今,從未間斷。
古時候,秦皇古道多有藝人通過,說評書、雜耍、小唱等藝人經常在此借宿,并且給村民演出,為村子的文化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清末民初成立的晉劇團演出的古裝戲名揚鄉(xiāng)里,清末民初成立的武術隊、民國初年成立的拉花隊和騎驢團等至今依然傳承不斷。2006年,村里的拉花、晉劇、武術、舞蹈、曲藝、騎驢等文藝隊組成了井陘縣農民藝術團,多年來組織演員到周邊村義務演出,每年舉辦大型文化活動。
民俗節(jié)日活動中正月十九的過會,在趙村鋪村民眼里可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日子。過會以迎“桿”活動拉開帷幕。“桿”是由一根碗口粗細、10多米長的木桿為骨,通過在“桿”上增加橫梁,再把各型花炮、彩旗捆扎其上,迎風獵獵,氣宇非凡。迎“桿”活動的人數(shù)突出規(guī)模效應,表演形式不拘一格。一大早,“桿”在本村數(shù)十名青壯年男子的托舉下,在各村前來助興的彩裝行進表演隊伍的護送下,和著鏗鏘鑼鼓、悠悠嗩吶和震天的禮炮,前呼后擁繞街前行,場面蔚為壯觀。
此時,街道兩旁人家的門口、臺階、房頂上,站滿了本村和十里八鄉(xiāng)走親訪友看熱鬧的人,每個人臉上都寫足了喜慶的表情。大約一個多小時后,行進隊伍抵達晚上燃放焰火的場所,這里離村子有點距離,被人們稱之為“火場”,能容納一千多人。進入火場后,長長的“桿”被村民豎起在火場北面。
一街三戲臺,這臺唱罷那臺登場。村民只要在家門口放條凳子,演員就會站在這兒表演一段,從上午到晚上連續(xù)不斷,這是趙村鋪過會的特點。在文武場中間再穿插拉花、劃漢船、老娘送閨女、賣菜、鋦缸等各村獨存的稀有劇種,觀眾群里不時會發(fā)出陣陣笑聲。一天下來,演員不疲不倦,觀眾流連忘返。
夜晚,焰火是趙村鋪的主角?;饒錾?,先是從地面升起的禮炮如天女散花映紅了整個夜空,倒扣的鍋子火噴射出火樹銀花的世界,照得滿場都是喜慶熱鬧的氣氛。最引人注目的是“桿”,桿火點燃后場地上的人聲小了許多,人們都抬頭注目,看著桿火由下向上一節(jié)節(jié)攀升,“啾啾啾……”幾顆彩彈升起,帶著悠揚的音樂在空中奏響,音樂過后,噼里啪啦鞭炮又作響,一會兒又眾炮齊鳴,如雷聲大作,看得人眼花繚亂,聽得人心靈震撼。這時再看看仰望桿火的人們,眼中充滿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
Hash:6516d17218f071aab371ea1c5bad99348483b3c2
聲明:此文由 光明網(wǎng)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