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記 | ?王燕:壯美川西行(11、12)
壯美川西行(11、12)
文/王燕
十一 震后北川煥新顏
從云朵上的藏寨歸來,我們便直奔當年5·12大地震的重災區(qū)—北川地震遺址而去。這是同伴一直心心系掛的地方,她說來到川西,無論如何是到這個當年牽動億萬顆心的令人唏噓又震撼心靈的地方看一看,靦懷一下那在災難中離去的魂靈。
于是我們不顧一路狂顛到身體欲散的勞頓,不顧前方時有山體塌方的危險,在曲折環(huán)繞之中,在一側高山陡立一側江水咆哮夾立之間,經(jīng)歷了數(shù)小時,終于來到了群山環(huán)抱之中的一處極其開闊地,周圍群山青翠,天空蔚藍如洗,白云千姿百態(tài),空氣異常清新。這兒便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紀念館造型簡潔莊重,坐落在秀色山峰的懷抱,好像在感受著天地的無聲撫慰。一步步走近,我們的心卻如鉛墜般沉重。這兒是災難的記錄,是痛苦的記憶,同時,這兒也回旋著無數(shù)可歌可泣抗災勇士的壯歌。
可惜,我們到達的時間已到了下午閉館的時間,只來得及看見紀念館的主館中以《山川永記》為主題的群體塑像,塑像栩栩如生,表情感人,真實記錄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災難、抗震救災、災后重建歷程以及災后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取得的新成就。我們心潮澎湃,為每一個逝去的生命扼腕嘆息,為困境中人們對生命的渴望與掙扎動容,更為那些四面八方前來救援的壯士們心生敬意。在工作人員的催促下,我們無奈地離開了紀念館,臨走時,那印在灰色墻壁上的一面碩大的鐘表赫然深印在腦際,那上面,清晰地顯示著地震發(fā)生的時間——下午兩點二十八分。
離開紀念館,我們決定前去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看一下。搭乘了一輛途徑北川的電信部門的施工車,不久我們便到達了一處山石旁的開闊處,汽車放下我們,便一路疾馳揚塵而去。這兒便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據(jù)資料介紹,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是全世界唯一整體原址原貌保護的規(guī)模最大、破壞類型最全面、次生災害最典型的地震災難遺址區(qū),保護范圍面積達1.2平方公里,2010年5月面向公眾開放,意在讓人們銘記災難,啟迪未來。
從山石處轉過身,一路緩緩下行,愈行,心里愈沉重。千里之外的故鄉(xiāng),地處中原,很少發(fā)生嚴重的地質(zhì)災害,所以是很難想象十一年前發(fā)生在這崇山峻嶺之間的慘烈一幕的。聽周圍人的介紹,我們所走的地方是北川老縣城的新區(qū),老城區(qū)早已掩沒在地震之后的滾滾泥石流之下,我們最先看到的在巍巍山峰下的一片茫茫空地上矗立的一座搖搖欲墜的白樓便是當年僅存的幾座建筑之一。聽了此話,我們不覺倒吸了一口冷氣。
沿著中間平整的道路繼續(xù)下行,不久我們便看到了一座座傾斜欲倒的樓房。樓房雖然被巨大的水泥柱支撐著,但看起來仍然令人恐懼,仿佛下一瞬間便要轟然倒塌。沿路更有無數(shù)早已坍塌的樓房廢墟讓人觸目驚心,喟嘆不已。其中不乏巍峨聳立、氣勢超凡的建筑,但在大自然毀滅性的打擊下,這些建筑已是東倒西歪,盛顏不再。最令人惋惜的是無數(shù)活潑潑的生命,在瞬間永失了光焰。在北川中學遺址,我再也難抑眼眶中早已蓄積的淚滴,淚水在臉頰飛瀉,為這慘烈的瞬間,為這瞬間中逝去的生命,為無數(shù)曾經(jīng)幸福家庭的永難磨滅的傷痛,為這生命的無常,為這大自然的翻云覆雨無定。一位幸免的當?shù)厝藢ξ覀冋f,當時北川中學是當?shù)刈詈玫闹袑W,地震來臨時,全校除了正在操場上體育課的27名學生幸免外,其余師生都在這場浩劫中罹難。如今已成一片瓦礫的廢墟之上,唯有一面高高飄揚的紅旗依然挺立著,在風中,在藍天白云之下。它昭示著生命易逝,我們唯有緬懷與珍惜。
走過“遇難者公墓”,心中尚帶著對成千上萬地震遇難同胞的哀思,道路兩旁的殘垣斷壁、搖搖欲墜的混凝土樓板、裸露的鋼筋又不時沖擊著我們的眼簾。道路兩旁的樹木歷經(jīng)重創(chuàng),重又煥發(fā)了勃勃的生機,清新翠綠的枝葉間,不時傳來蟬的聲聲鳴叫。樹木猶可發(fā),蟬鳴猶在耳,可是墻頹屋倒處,那些逝去的生命已無歸途。
途中我們搭乘了一輛出租車,司機是一位五十余歲的老師傅,頭發(fā)已花白,面容憔悴。他是這場地震的親歷者,盡管十一年的光陰逝去,但地震的余痛仍時時撞擊他的心底。他用當?shù)卣Z音為我們講述了地震來臨瞬間令他至今心悸的一幕,地面突然如燒開了水般忽高忽低的扭動,天塌地陷般的巨大恐懼,兩旁接連坍塌的建筑物,側翻在地、砸爛變形的汽車,哭叫哀嚎的人們,加之晚上暴雨引發(fā)泥石流的再次重創(chuàng),斷水斷電斷網(wǎng),一片黑暗……所幸,一天一夜后,聞訊而來的救援人員自四面八方奮勇而至。黨中央親切關懷,各級政府積極組織救援,武警官兵、社會各界開展了艱難卻無畏的救援活動,他們冒著一次次余震的威脅,不放棄任何一線生命的跡象,進行了一場場與死神搶奪生命的博弈之戰(zhàn),這其中又發(fā)生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災后重建,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社會各界進行了踴躍的捐物捐款活動,社會的涓涓細流終于匯成了洶涌的愛心波濤,新的北川縣城如鳳凰涅槃,重又熠熠生輝地屹立在壯美的青山之間。
早就聽聞北川建了新縣城,我們都迫切想去參觀一下如今北川的新貌。暮色中,我們搭乘了一輛開往綿陽的汽車,車上是一對前來游玩的年輕情侶,攀談中得知他們是綿陽市一所學校的老師,遇上同行,甚感親切,他們很熱情,堅決不收我們的錢,愿意免費拉我們到綿陽。
我們便請求何不從北川新縣城過,順便看一看新縣城的建設,年輕人欣然應允,于是我們便駛上了前往新縣城的開闊而平坦的柏油大道。
相談甚歡間,一座嶄新而流光溢彩的新縣城便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我們都睜大了驚訝的眼睛看著窗外,看著這個與傍晚時分所看到的墻倒屋塌的悲慘的舊縣城有著天壤之別的新城。街道異常潔凈寬闊,街燈分外晶瑩閃爍,道路兩旁樹木蔥蘢,鮮花盛開,偶有行人面色平靜安詳,輕輕走過街頭。遠處高樓鱗次櫛比,居民的燈光亮如繁星。
此刻的北川新縣城,正安睡在夜色中。從災難的劇痛中走過,時間正慢慢撫平人們心中的傷痕,希望在他們的心中漸漸升騰,因為愛的力量在支撐著他們,支撐著這座崛起之城。
山川永記,浩氣長存,我們將銘記災難,銘記災難中不屈的中國精神,銘記災后重建的輝煌奇跡!此刻,紀念館墻壁上那一段鮮紅的文字又一次滌蕩我的心胸——
山河可以改變、道路可以阻斷、房屋可以摧毀,但摧毀不了我們抗震救災的堅強決心,摧毀不了我們救助災區(qū)人民的堅強決心,摧毀不了我們在廢墟上重建美好家園的堅強決心!
是的,廢墟之上,讓我們越過災難,擁抱美好!
十二 洛帶古鎮(zhèn)識客家
“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蓮塘……”
依稀記得是在一本小冊子上看到這句客家童謠。皎潔的月光下,騎白馬的秀才郎緩緩行過白蓮搖曳的池塘,荷香氤氳了天地……這景象,讓我不由心生對客家人的幾多好奇。他們生活在怎樣的一個環(huán)境,又有哪些不為我們所知的鄉(xiāng)俗民情呢?
機緣巧合,我和朋友誤打誤撞來到了洛帶古鎮(zhèn),這座被稱為中國西部客家第一古鎮(zhèn)的神奇所在。此時,天空正是細雨迷蒙,卻絲毫沒有阻擋我們行走古鎮(zhèn)的熱情和好奇的目光。對于客家,我們是陌生的,只是從一些零星的書籍資料了解到所謂客家,是從“客而家焉”得名的。從晉代始,客家人為了避亂世而一次次遠離中原故土,并最終于唐末宋初蟄居于閩、粵、贛的崇山峻嶺中,后來逐步演化為漢民族中既保持中原古文化原態(tài)風貌,又兼收并蓄南方少數(shù)民族獨特文化氣質(zhì)的族群。三百多年前,無數(shù)客家人加入了“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又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繁衍生息,最終成為了以洛帶為中心的四川乃至西南地區(qū)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區(qū)。不知為何,從千里之外的中原來到洛帶古鎮(zhèn)的我們,心中都涌上了一種陌生之外又親切異常的別樣情愫。
踏上古鎮(zhèn)的石板路,一種古樸的氣息便撲面而來,古老建筑的斑斑蒼苔向我們訴說著飽經(jīng)風霜的已逝歲月。在小鎮(zhèn)的入口處,我們在依一座假山而建的小亭下駐足,亭子匾額上書“疊檐如故”,這俊逸的四字掩映在翠綠的枝葉間吸引了我的目光。又豈止疊檐如故呵,那久遠的鄉(xiāng)音鄉(xiāng)情鄉(xiāng)俗也依然如故啊!
亭旁設有“紅色驛站”,是一座木質(zhì)的流動小屋,也是一個志愿者服務點,里面有一位和善的阿姨。我們在里面稍作停歇,阿姨用稍帶方言的普通話熱情地招呼我們,為我們提供免費的寄存包裹、手機充電和飲用純凈水的服務,以便我們輕松方便地游覽古鎮(zhèn)。在這兒,我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客家人質(zhì)樸善良的本性,阿姨真摯的微笑讓我們對洛帶古鎮(zhèn)油然產(chǎn)生了親近之感,連瀟瀟細雨也變得柔媚多情起來。
告別阿姨,穿過“甑子場”灰色的圓拱門,一條千年古街呈現(xiàn)在眼前。濕漉漉的石板路閃著幽幽的光澤迎接著如織的游人,兩旁窄窄的溝渠內(nèi)流水淙淙,南來北往的客人沉迷在古鎮(zhèn)獨樹一幟的古老風情中。兩旁的建筑樸拙典雅,有翹檐的飛翅尖聳入云,有圓形的屋脊別樹一格,更有獨特的封火山墻造型優(yōu)美,氣勢恢宏。屋檐下懸掛的紅燈籠給灰白相間的建筑增添了一抹亮色,一縷古韻。
雨漸漸停歇,陰云散去,此刻的古鎮(zhèn)麗像漸此在眼前打開:會館、民居、古寺、街巷、高墻、深院、天井、厚門、窄窗……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它們散發(fā)著神秘而亮麗的光彩,穿過千年的風雨,依舊自由而暢快的呼吸著。
古街也不乏濃重的塵世煙火氣息。鱗次櫛比的店鋪售賣著各色小吃和各種客家特色的工藝品。客家美食,由來已久。千年之前,客家人將中原的美食帶到南方,之后又將南方的美食帶到洛帶,光陰醞釀,洛帶的美食已是家鄉(xiāng)與他鄉(xiāng)交融相織的舌尖美味。放眼望去,“官渡粑粑”“艾蒿饃饃”“天鵝蛋”“四大碗”等客家美食比比皆是,一路走來,一路品嘗,我們也盡情滿足了一下垂涎的味蕾。
走過鬧市中的煙火,便赫然看到洛帶最有名的景觀——會館。洛帶古鎮(zhèn)是一處會館薈萃之地。從上場口到下街,川北會館、廣東會館、江西會館和湖廣會館依次而建,完美演繹了獨特的客家移民文化。它們是移民浪潮之一“湖廣填四川”的產(chǎn)物,折射出歷史的韻味和悠遠之美。
四大會館中湖廣會館讓我記憶深刻,只見以灰色為主調(diào)的圓拱形大門造型奇特,上有白色祥云朵朵簇擁著“禹王宮”三個藍底金色大字,中有四個金色龍頭雕塑。湖廣會館是洛帶古鎮(zhèn)現(xiàn)存建筑年代最早的移民會館,其建筑之上的雕琢繁復精美,整體看上去卻又落落大方,吸引著眾多游人駐足流連。因為當時的湖廣移民把大禹奉為保護神,所以湖廣會館又稱禹王宮,由此也可以看出湖廣移民早已超越了狹隘的鄉(xiāng)土觀念,把信仰延伸到了足跡所到之地——天府之國。
我們走入會館,現(xiàn)在的湖廣會館已成為成都市龍泉驛區(qū)博物館,里面記載著“湖廣填四川”的那段悠久歷史以及四川客家人的由來。參觀了一番,里面介紹的譜牒文化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图胰朔浅V匾曌谧宓淖谧V興修,可以說,宗族觀念、宗族文化是對中華文化的一種傳承,更是對宗族親情的一種延續(xù)。家庭,是一個人的根本,更是心靈的歸宿。譜牒文化博大精深,其族譜遣詞用句極其講究,是不能出絲毫謬錯的。比如一個人在什么年齡上去世的稱謂是不同的,“殤”“夭”“年”“享”“壽”“登”分別代表著不同年齡段的離世,是要慎用的。同時,族譜在幾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特有的記述文字的使用規(guī)則,如一個人的名、字、號,在族譜記載時是有嚴格規(guī)定的。對一個家族來說,族譜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可以治家齊國、教化子孫,可以傳承歷史、問祖憑證,可以明辨世系、尊宗敬祖,可以尋根留本、承前啟后,更可以敦親睦族、凝聚親情!
江西會館的建筑有江南遺風,里面正在進行根雕藝術家的根藝作品展覽,進去匆匆一觀,只見眾多的根雕造型奇特、栩栩如生,件件皆為精品,不由對藝術家的想象力和雕刻技藝暗自稱嘆。
其它兩個會館據(jù)說也各有特色,可惜時間緊迫,未來得及細看,是為遺憾。
在移民的心中,會館是“廟”一樣的存在,是他們祀奉原鄉(xiāng)神祇和先賢的地方。這些會館的每一磚每一瓦,每一草每一木無不昭示著客家移民對故土、先祖的崇敬與感恩之情。
我們在五鳳樓前駐足留影,都折服在五鳳樓的展翅俏影中。據(jù)說三國時蜀后主劉禪及其母常到洛帶游玩,朝廷便專門在此修建了鳳儀閣,上面裝飾有1500只鳳凰圖案,我們面前的五鳳樓就是依據(jù)了這個歷史傳說復建而來的。歷史的遺跡尚在,這千余只鳳凰尚金碧輝煌,只是千年前的人物早已煙消云散在歷史的滾滾風塵中……
在五鳳樓前的廣場上,我們遇到了手推花車的花衣女子。兩個可愛的女娃坐在花朵簇擁的獨輪車上笑聲不斷,花衣女子頭戴圓形尖頂?shù)闹耋?,手推花車,足步穩(wěn)健。洛帶作為川渝古商道物流聚散之地,曾經(jīng)有南來北往的客人云集,現(xiàn)在作為客家文化旅游古鎮(zhèn),更有八方游客如織,各種手藝、玩意、小吃匯集一堂,共同繪制了一幅百科全書般的風俗畫卷,讓人不由沉浸其中。
我們來到洛帶古鎮(zhèn)“鎮(zhèn)中之鎮(zhèn)”的博客小鎮(zhèn)。博客小鎮(zhèn)以客家人五次大遷徙為線索,以源自福建的客家土樓為可核心,匯集晉派、徽派、閩南、江南、川西等五派建筑風格,被稱為“一鎮(zhèn)藏東方,一院會天下”。一聽說土樓,我更來了興趣,心心念念一睹容顏。
一路走來,路過綠草茵茵之上的繡樓、走過天光云影徘徊中的池塘,遙遙看見灰頂黃墻的圓形建筑,土黃色的圓形墻壁上鑲嵌著幾面窄窄小小的窗戶,這便是土樓了。未及到土樓,便見前面的廣場上人山人海、人聲鼎沸。原來今天恰逢第十九屆洛帶客家水龍文化節(jié)開幕,我們幸運地趕上了客家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水龍節(jié)。
廣場上,噴水車自四方向中央噴灑水霧,水霧彌漫、樂聲鏗鏘中,人們個個喜笑顏開,渾身濕透。許多人手拿水槍、水盆、水桶,相互向?qū)Ψ交蛉巳荷砩蠞姙?,在這兒,水是財富、好運、幸福的象征,誰不想多沾點福氣呢!我站在邊上,也被水潑了個精濕。正在擦眼間,突然廣場中心爆發(fā)出鑼鼓聲來,伴著人們的歡呼聲。原來兩條彩龍正在歡舞,水霧中,蛟龍上下翻騰,濺起水花四射,也濺起漫天的快樂,濺起客家人的盛世激情!
從歡騰的人群中擠出來,我仔細端詳起土樓,洛帶古鎮(zhèn)土樓是中國西部迄今規(guī)模最大的客家圍樓,其獨特巧妙的建筑風格、宏大精美的建筑風貌令人驚嘆,從中我也了解了客家人以種姓聚族群居的特點和外壓內(nèi)聚的生活秘史。土樓內(nèi)現(xiàn)在多已成為主題博物館,中心是一個古色古香的涼亭,供游人休息。透過土樓精美的屋檐,我看見圓圓的天空,一縷陽光正穿過歷史的陰云,驅(qū)散了纏綿的鄉(xiāng)愁,明媚了客家人的廣闊心胸。
是的,客家人在這兒創(chuàng)造了一片神奇,每一個盆景都匠心獨運,郁郁蔥蔥;每一座建筑都美輪美奐,令人稱嘆;每一處文化都博大精彩,讓人留戀。“華簡俱成桑梓地,鄉(xiāng)音無改,新增天府冠裳”,客家人,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天府之國披上了華美的霓裳。
從博客小鎮(zhèn)上流連踟躕,歸來時,不覺天色已暗,暮色漸起。
忽然想起紅色驛站中我們寄存的行李,那個志愿者阿姨一定等急了吧,或許已經(jīng)下班回家了,畢竟時間距離阿姨下班的五點已過去了近兩個小時!內(nèi)疚之下我們加快了歸途的腳步。到了驛站木屋,阿姨竟然還在等我們!我們是留有電話號碼的,她本可以打電話催促我們早回去,可阿姨為了讓我們盡情游覽古鎮(zhèn),竟心甘情愿地多等了我們兩個小時。我和同伴心中感動,簡直不知說什么好,只得在留言本上留下感動的心聲。
讓我們更沒想到的是,阿姨看我們帶著大包小包的行李行走不便,便執(zhí)意幫我們提了兩個包,送我們到公交車站。一路攀談,才知阿姨姓謝,是當?shù)匾幻诵萁處?,現(xiàn)在一直從事志愿活動。謝阿姨慈祥的面容和爽朗的笑聲給洛帶古鎮(zhèn)增添了溫暖的色彩,增添了又一道靚麗的風景!
回首凝望暮色中的洛帶古鎮(zhèn),我好像看見了傳統(tǒng)美德的光芒正熠熠生輝,看見了客家人深邃的眼神中對遠方的回望。
遠方,是詩禮傳家、血脈澎湃的故鄉(xiāng)。
【作者簡介】 王燕, 山東聊城人,莘縣第二實驗小學教師。聊城市作協(xié)會員,聊城詩人協(xié)會會員。作品散見于各類報刊雜志及文學平臺。
總 編: 踏清秋
主 編: 姜敬東
執(zhí)行主編:宋昌敬
特約主播:虹 逸
【投稿必讀】山石榴原創(chuàng)文學平臺投稿須知
Hash:4115dff00d61fec6b1b35dea85ebe76be267c61f
聲明:此文由 山石榴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