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廟」四川蒲江文廟:前學后廟,陳列船棺 韋力撰
2021年5月10日,一早由阿忠開車從成都前往蒲江,可能是阿忠手機設(shè)置的問題,紙本地圖上標有高速路,但我們的車跟著導(dǎo)航一直在普通公路上行駛。沿途有一半是丘陵地帶,山上的桉樹高大挺拔滿眼皆綠,如果走高速公路似乎沒有心境欣賞沿途之景。
從成都前往蒲江
導(dǎo)航上沒有顯示蒲江文廟,此前我已做過功課,蒲江文廟處在蒲江縣博物館院內(nèi),于是以此為目的地,輾轉(zhuǎn)來到博物館門前。該館處在臨街的高地上,遠遠地就能看到矗立在上端的大成殿。
周一閉館告示
走到門前,知此處的門牌號為大北街59號,門牌號旁有蒲江文廟介紹牌,上面說該文廟乃是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重建于清嘉慶二十五年。未標明創(chuàng)始年代,然卻稱“2013年,在文廟內(nèi)建成蒲江縣博物館”。而導(dǎo)航地圖上的標識卻反客為主,只有博物館沒有文廟。
博物館大門敞開著,剛想往里走,看到了“今日閉館”的告示牌。今日是周一,乃是大多數(shù)博物館的閉館日,然我在昨天查過該館信息,稱此館是周四閉館,所以今日才會大膽開車前來,未曾想該館也沒有突破業(yè)內(nèi)慣例。跑了幾十公里的路掉頭回返總是心不甘,反正大門敞開著,于是試著往里走,抱著能拍多少算多少的心態(tài)。
左右臺階均可上行
蒲江文廟的建筑格局有點像北京頤和園內(nèi)的萬壽山:臺階處在前方,但需要從兩側(cè)折返而上,臺階有圍墻遮擋。蒲江文廟的臺階當然要比萬壽山少得太多,不足二十級就登上了平臺。
大成殿前廊
平面圖
大成殿就處在平臺的正中,我立即按快門趕快拍幾張照片,還不足十秒鐘就聽到有人說:“今日閉館。”轉(zhuǎn)頭視之,有一位工作人員從大成殿右側(cè)的小屋內(nèi)走出。我快步走上前向他解釋自己是北京而來,特意到此地來探看該文廟,并且已查得該館是周四閉館,之后的行程較緊,擠不出時間轉(zhuǎn)天再來。我把他會回答我的話一次性地想出了理由一口氣說出,這位工作人員聽完后遲疑了一下說他要問問館里的領(lǐng)導(dǎo),而后轉(zhuǎn)身離去。
沿革
感覺像蟾蜍
我借機趕快拍大成殿相關(guān)細節(jié),感覺該殿最具特點的建造手法乃是前廊全部用八棱石柱支撐,對于其建造手法,蒲江文廟簡介中稱:“二重檐歇山頂,琉璃瓦,32根石、木柱支撐,通高13米,面闊5間,進深3間。石柱礎(chǔ)浮雕花卉、鳥獸、龍鳳、殿角木雕龍頭,殿脊龍鳳寶瓶,是保存完好非常精美的清代古建筑?!?/p>
外圍建筑寫著拆字
文保牌
看來這座大成殿轉(zhuǎn)圈都是如此形制的石柱,其柱礎(chǔ)看上去更為古樸,我感覺比石柱的年代更早。大成殿正門前擺著一對石獅子,但造型有點像蟾蜍,無絲毫威嚴,卻憨態(tài)可掬。大成殿前無月臺,僅是石柱下的回廊,正前方乃是萬仞宮墻,因為等高差的原因,萬仞宮墻看上去僅兩米多高。我感覺登上文廟臺階的外墻應(yīng)當是借用了萬仞宮墻,等參觀完后再去印證我的判斷。
大成殿正門前方立著一塊介紹牌,題目是“蒲水映鶴山”,上面介紹著蒲江兩千多年的歷史,稱其文化底蘊深厚,是川西一顆璀璨的明珠。
大成殿側(cè)廊
后有住戶
我又轉(zhuǎn)到文廟側(cè)邊觀看,其左側(cè)建有一座新殿,從制式看不像兩廡,也不像名宦鄉(xiāng)賢祠,此屋與大成殿側(cè)檐中間有一條小路,其后方為一獨立院落,該院上著鎖,但可看出這里是住著一家居民。此間配殿的后方乃是高大的宿舍樓,樓下的側(cè)墻上寫著大大的“拆”字,想來文廟在努力地恢復(fù)原有的制式。
后廊
關(guān)于蒲江文廟的規(guī)制,光緒四年版《蒲江縣志》的《學宮》篇有如下一段簡述:
邑學宮宋設(shè)治西,即今文昌宮地。明洪武中改設(shè)治南,萬歷初復(fù)改治西。國朝康熙四年,邑令朱士英重修。十九年,邑令張曉遷治東南隅。三十四年,邑令李紳文遷治北,訓(xùn)導(dǎo)迭子昌勷其事,修正殿五間,東西廡各三間,戟門五間,名宦、鄉(xiāng)賢祠二間,前豎欞星門、禮門、義路坊、照墻一壁、石筍二株,泮池、云路如制。殿后為啟圣祠,距祠有敬一亭,亭前為明倫堂、齋館門,序靡不備焉。年久傾圯,乾隆十九年,邑令詹能紱重修,教諭王昂、訓(xùn)導(dǎo)王椿共成之。修正殿轉(zhuǎn)閣五楹,扁額“萬世師表”(康熙二十三年頒)、“生民未有”(雍正四年頒)、“與天地參”(乾隆四年頒)。東廡五間,西廡五間,殿東設(shè)崇圣祠三間,戟門如舊制,左右各宦、鄉(xiāng)賢祠、欞星門三間,義路、禮門各一座,學署設(shè)義路。東明倫堂三間,置臥碑一通,過廳三楹,書辦房列左右,儀門三間,頭門一座,堂之右教諭內(nèi)室三間,廚房二間,前為忠義祠,堂之左訓(xùn)導(dǎo)內(nèi)室三間,廚房二間,前為節(jié)孝祠,奎閣改置崇圣祠。乾隆四十四年,邑令紀會蔭建,教諭張祚豐董其事。層樓高聳,與學宮相扶助,規(guī)模愈宏遠,而氣象燦然矣。
蒲江廟學創(chuàng)始于宋代,原址處在縣城西側(cè),后來那里改成了文昌宮。明洪武年間,該廟學遷建到縣城之南,萬歷初年又改到縣城之西。清康熙四年,縣令朱士英予以重修??滴跏拍?,縣令張曉又將廟學遷往縣城東南角??滴跞哪辏碌目h令李紳文與其幾位手下又把文廟遷到了縣城之北。
不清楚蒲江縣為什么把廟學在縣城內(nèi)遷了個遍,但從康熙年間的制式來看,這里除了大成殿外,還有戟門、名宦祠、鄉(xiāng)賢祠、欞星門、禮門、泮池等,規(guī)制十分完整??墒俏宜吹降臓顩r,感覺此處的地勢難以建成這么多的建筑。從介紹牌上看,大成殿從清中期后一直處在原址,一般說來大成殿基本是文廟中軸線最后一座主要建筑,后面最多有啟圣祠和配房,而其他的建制基本處在大成殿的前方。看來我剛走過的大北街,有可能是破路穿過了文廟建筑中軸線,待下去后再細看。
船棺
正在拍照時,剛剛那位工作人員走了過來,其稱領(lǐng)導(dǎo)同意我在院落內(nèi)拍照,但因講解員不在,不能進大成殿了。其實有這個結(jié)果我已千恩萬謝,稱自己盡快拍完離去。于是沿著回廊轉(zhuǎn)到了大成殿后身,后方回廊內(nèi)擺放著一些刻石,還有兩根古老的巨木,我感覺像是出土的古代獨木舟,但是看里面挖出的凹槽較小,感覺其入水浮力不足。
古碑
仔細端詳幾塊古碑,因為石質(zhì)太差,上面的字磨泐不清,然基本上能夠辨識出這些碑與文廟無關(guān),想來這是博物館從田野中收集來的文物。某塊碑上方的墻上貼著一紙小小的告示,我以為是碑刻介紹,因其字跡很小,走近細看,上面竟然寫著“小心掉瓦,請勿在屋檐處逗留!”抬頭上望,屋檐做過整修,似乎沒有掉瓦之虞。
文保所
大成殿后還有一個獨立的院落,門口掛著“蒲江縣文物保護管理所”的牌子,門內(nèi)側(cè)墻上立著“辦公區(qū)域,游客止步”告示牌,然我看其兩側(cè)擺著一些古碑和古物,還是小心走過去拍照。一位女士從房間內(nèi)走出,她只是用眼睛望著我,但我能感覺出她是很有涵養(yǎng)地在問我有什么事,于是乎我把剛才跟那位工作人員說的話又向她說了一遍,她笑著點點頭表示同意。
佛教古碑石
沿墻一一看過去,此處有幾塊碑,沒有與文廟有關(guān)者,但站在這里卻能清晰地看到文廟的飛檐,其頂端有一薄片形的裝飾,于此細看,原來是一條回返的龍。這種做法他處少見,不知是原文廟如此,還是修復(fù)時的創(chuàng)意。
寶頂
大成殿屋脊的底色為黃色,上面有幾只浮雕鳳凰,屋脊正中裝飾著寶瓶,總體看上去制作得較為精細。
紀念品
另一塊文保牌
轉(zhuǎn)到大成殿的另一側(cè),在此看到了賣紀念品的柜臺,柜臺內(nèi)擺放著的是一些文房用瓷器,另外還有一頂遮陽帽,不清楚這些物品是否均為蒲江特產(chǎn)。此處也有一間配殿,現(xiàn)為工作人員辦公室。這里還有一塊文保牌,其文保內(nèi)容是文廟大成殿,可見蒲江文廟的舊跡僅何剩大成殿了。
前廊全貌
宣傳告示
在此房旁看到一牌子,上書“船棺驚現(xiàn)”,于是我探頭向內(nèi)張望,那位工作人員跟我說這里是辦公區(qū)域,我說自己想看船棺,他說就是大成殿后面的那塊大木頭。為何把介紹牌與原物分離這么遠,工作人員說這是為了吸引游客到后面去參觀。
在蒲江沿革史上,有一度歸邛州管理,故《邛州志》中載有一些蒲江文廟的史料,例如康熙年間蒲江知縣李紳文所寫的《遷建儒學記》:“土木興作之事、固圣人所必謹,而士大夫不敢輕以意為者也。矧以彈丸蕞爾之地土,瘠民貧之區(qū),顧起輪奐揭丹青構(gòu)斯偉麗宏敞之巨觀。雨雪楊柳安必其無憤怨于心者,余將何以解此土木之興作乎。然學校者倫之所系,文運之所關(guān),改造改為誠非得已也夫。蒲學之遷徙,屢矣。甲戌冬,余守土謁廟,該師儒于?門中設(shè)案鳴講,余瞿然曰:此何地也,司牧者南面于斯也,既而相其形勢勿論,龍脈混雜,宮室凋殘,即其癸山丁向午水射之坤水合之,更無內(nèi)水以御之。因詰學師曰:蒲之士衿室家無恙乎?稍有抱負者,其能久乎?遷斯學者誰階之厲乎?學師曰:此前任張公曉所卜遷,而諸生相與以有成者也。自遷置以來,若某某則失明,若某某則夭壽,余為再考其向址,乃通邑來龍過峽束氣所也。”
李紳文說蒲江是個小縣,土地貧瘠,百姓生活也不富裕,但是廟學乃是文脈所系,即使再缺錢,也要把它建造得美輪美奐,想來這就是大成殿能有24根高大石柱的原因。
李紳文也提到了蒲江廟學屢次遷建的問題,他沒有解釋原因,但他卻自稱到蒲江任后前來視察廟學,李紳文很懂風水,他覺得廟學所處的方位不佳。學校里的老師,這里的學子家中都沒有出問題吧,有位老師告訴他說今日的廟學乃是前任縣令所選的位置,學校的師生共同捐款建造而成,但自從遷建后,有的人失明了,有的人早亡了。
老師的回答印證了李紳文的判斷,于是他在此記中又說了一大段看風水的專業(yè)術(shù)語,總之,他認為該址大兇,于是堅持把廟學搬遷到另一地。經(jīng)過一番建設(shè),新廟學終于在康熙三十六年完工。
這位李縣令很神奇,搬遷文廟的原因乃是因為風水不佳,那么之前的數(shù)次搬遷是否有相同的理由呢?可惜未查到相關(guān)史料。
李紳文所建的廟學在六十年后又予以了重修,張應(yīng)曾在《重修學宮記》中寫道:“丙子春,應(yīng)曾蒞蒲謁廟,見學宮棟梁榱桷煥然聿新,惟丹雘未施,墻垣庭階尚少培植。謂二廣文曰:此亦功虧一簣耳。因漸次增修,用蕆厥事??颓镌囃觾蓮V文曁諸生安如嵩、陳鋐等,呈請勸諭,得金九十六,兩踰月工竣,請余為記,應(yīng)曾于學宮之修,初無寸補,其始末又未及詳,安能強作解人。然按舊碑跡:今之學宮,蓋遷于前令潁州李公,年代久遠,風雨飄飖,乾隆十八年癸酉,萬令詢首議重修,繼則詹令能紱偕秉鐸溫江王君昂,茂州王君椿共成之。闔邑紳士捐輸不下千金,歷時五載,先師正殿得仍舊規(guī),其東西兩廡,及名宦、鄉(xiāng)賢、忠義、節(jié)孝諸祠無不燦然可觀。而且殿之左則崇圣祠,祠之下則明倫堂,所以妥圣靈而勤講業(yè)者各有其地。自康熙三十六年,詎今甲子重周。又得諸君子繼李公之后撤而新之,蓋氣象于是益隆焉?!?/p>
乾隆二十一年,張應(yīng)曾任蒲江縣令,甫一到任就前去視察廟學,他看到此處的墻體有些變色,于是提出要予以修復(fù)。廟學內(nèi)的學生集體集資,而后用兩個月的時間把文廟修繕一新。為此,張應(yīng)曾特意寫此文紀念該事。由此得知在他之前,已經(jīng)有多位官員組織眾人捐款,用了五年時間來修復(fù)。從張應(yīng)曾的敘述看,大成殿左側(cè)有崇圣祠,另外還有明倫堂,而今這些建筑都已看不到了。
萬仞宮墻
在文廟兜了一圈,又轉(zhuǎn)到了大成殿門前,用力推了推門,無法推出門縫,只好放棄。再走到辦公室門前,謝過那位工作人員,沿臺階走出,跨到街的對面,果然看到大成殿正前方的萬仞宮墻。
對面的北街小學
此墻正對面也是仿古建筑,大門上寫著“蒲江縣北街小學”。以我的猜測,蒲江文廟的戟門恐怕就是學校的大門。若推論不錯的話,該廟學乃是前學后廟格局,這種倒座式的安排,更能凸顯大成殿的宏偉壯觀。
Hash:ace6072860c6d81ad5888b5cc61aa20b5728364b
聲明:此文由 一場風花雪月的約會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