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立城水庫:長春市第一個水利設施
袁秋實 本報記者 劉庭庭
半個世紀前,長春南郊,人們鑿山挖石,推土填河,在伊通河上游攔河筑壩。
四年后,2630米長的水庫大壩勝利合龍,1970平方公里的新立城水庫開閘蓄水。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是什么讓長春人民下定決心修建這座大型水庫?
激情燃燒的歲月里,水庫建造者們怎樣完成一個又一個艱難任務?
半個世紀的風雨磨礪中,新立城水庫又是如何化解危機,日夜守護這樣一方水土?
科學選址 大勢所趨
1958年夏,在長春市二道河子區(qū)的街頭巷尾,人們都在口口相傳著一個好消息:二道區(qū)和鐵北地區(qū)要通自來水了!消息靈通的人士說,長春市要修建一座大型水庫,建成后可以解決全市市區(qū)居民的用水問題。1958年7月20日,這個傳聞在媒體上獲得了證實。當天,伊通河畔鑼鼓喧天,紅旗飄揚,數(shù)萬名長春市民奔向長春市南郊伊通河邊,他們要在這里親身參與和親眼見證長春市第一個水利設施——新立城水庫的建設,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興奮與憧憬,在他們心中,這座水庫將是自己未來生活用水的保障。
在這個火熱的夏季,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機緣讓長春人民下定決心在新立城修建一座大型水庫?
其實,從1952年國家決定將第一汽車制造廠建于長春起,就已經(jīng)要求長春市從城市發(fā)展前景考慮,著手解決水源問題。1952年,長春市城建局邀請東北地質調查所對伊通河水源進行了地址調查,提出了《長春市新立城一帶地質預查報告》。隨后,吉林省水利局和長春市城建局又沿新立城—下窯—謝家山—加官屯—伊通邊門—五間房—蓮花泡—新立城線路進行了初步勘察,于10月20日提出《新立城水庫初步勘察報告》。報告將調查資料與偽滿資料作了比較,認為解決長春市水源應當考慮在飲馬河取水。
1954年9月,經(jīng)過數(shù)次踏查,長春市建設局提出《飲馬河趙寡婦溝水源計劃任務書》,國家計委批示,要求在1955年底前提出飲馬河、伊通河、地下水、伊通河和地下水并用等四個水源建設方案。1956年7月,東北地質學院提出了地下水勘察報告,得出了地下水不適于飲用的結論而否定了地下水的方案。而關于新建飲馬河水庫方案,由于庫區(qū)上游有冶金工業(yè)部預定新建礦山兩座,須向飲馬河排出有毒性的污水,每日為26萬立方米,因此,不能利用飲馬河作為給水水源?;谏鲜銮闆r,長春市的水源工程只能在伊通河流域選址。到了1958年,長春市剛剛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經(jīng)濟結構和城市面貌都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正逐漸向一個新興的工業(yè)化城市轉變。進入第二個五年計劃后,國家先后在長春建立了客車廠、機車廠、七九三廠、光學儀器廠等一大批中型企業(yè),地方也同時建起了自行車廠、燈泡廠、鐘表廠等,還發(fā)展了一批街道工廠。但長春市當時的供水能力,已遠遠滿足不了迅速發(fā)展起來的工業(yè)和不斷增加的城市人口的需要,而此時的水庫選址問題也進入了倒計時。最終經(jīng)過科學考察、論證,1958年2月28日和4月9日,國家計委和國務院分別發(fā)文,批準新立城水庫一次建成方案,并批示新立城水庫建設應該以保證城市供水為主,盡可能滿足伊通河流域農業(yè)排洪、防澇和灌溉方面的要求。
就這樣,長春市第一個水利設施定置新立城。位于松花江水系飲馬河支流伊通河的中上游,北距長春市中心16公里,南距伊通縣城41公里。
眾志成城 全民筑壩
1958年7月中旬,上萬名水庫建設者陸續(xù)到達工地,為即將迎來的大面積施工做最后的準備。
在新立城水庫,有一條小路叫生產路,在水庫修建期間,大多數(shù)土方和石料都是從這條路運到大壩上的。小路下面的魚塘和房屋,在修建水庫的時候,是工人居住的地方,由于沒有時間和資金修建工房,那時這里是一片延綿的席棚子。
席棚子是一種簡易住房,主體框架由木頭構成,屋頂和四周墻壁都是葦席。夏天不能完全遮風擋雨,冬天更是抵擋不了嚴寒。
簡陋艱苦的生活條件沒能阻擋建設者們的熱情。建設工地上,幾萬名長春市民夜以繼日地挖土攔河,伊通河兩岸到處都是穿梭往來的施工者。
當初選擇筑壩的地點,其中一個原因是現(xiàn)在大壩兩側各有一座小山,按照當?shù)鼐用竦慕蟹ǎ謩e是“東山”和“西山”。原本,修建大壩的壩基應該用石料,但是新立城水庫大壩的主體卻是土料。如果填筑長達2600米長的大壩,土料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大壩從兩側向中間修建,顯然,從大壩兩側的東山和西山分別取土是最為方便的。但問題是,兩座小山雖然相隔只有幾里地,土質卻截然不同。
西山上的土是紅色的少黏性土,吸水性差,不適合填筑大壩。而東山上的土是黃色的亞黏質土,有很好的吸水性和穩(wěn)固性。所以,筑壩只能選擇東山上的土。工人們用轱轆馬子把東山上的土推到大壩上。
“轱轆馬子”是當時對“轱轆馬車”的習慣叫法,這是一種在軌道上靠慣性行進的簡易運載工具。在修建新立城水庫的那個年代,這條從東山土料廠到大壩的“轱轆馬子”軌道雖然尚屬先進,但運量遠遠不能滿足大面積作業(yè)的需求,大多數(shù)土料運輸還需要用柳條筐人工挑土,為了提高運土的效率,工人們自己動手,試制了一種木輪手推車?!赌据喪滞栖囋囍?a href='/chenggong60/' target=_blank>成功》的新聞報道還刊發(fā)在《新立城水庫報》試刊號第一版上,為什么一個簡易木輪手推車的試制成功,可以引起這樣的轟動?當時,全國正在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煉鋼鐵”運動,可以用來制作手推車的鋼鐵已經(jīng)很難見到,在工地上,人們只能根據(jù)可以找到的材料自己動手制作手推車。
當時修筑大壩的工人們經(jīng)常是晝夜開工,高強度的勞動使得一些工具很快被損壞,在物資匱乏的形勢下,這些工具能修的修,不能修的就收集起來重新制作。勞動工具的循環(huán)利用為水庫建設節(jié)省了大量資金。
在水庫建設工地的眾多勞動者中,義務勞動的占了大多數(shù),他們來自長春市各個縣、區(qū)以及各個單位組織,按縣、區(qū)分成若干小隊,打起“青年突擊隊”的紅色旗幟,展開爭先創(chuàng)優(yōu)的工作競爭,表現(xiàn)突出的可以得到流動紅旗插在自己小隊的工段上,這在當時是一種非常令人羨慕的榮譽。
新立城水庫建設工地上,工人們互相較著勁兒干,各項勞動成績都會產生最高紀錄,而紀錄保持者往往會獲得表揚,并通報整個工地。義務勞動大軍是流動的,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新的工人來到工地上,當時長春市所有成年人幾乎都在水庫工地上勞動過,包括正在讀書的大學生們。
長春市新立城水庫的修建,在當時已經(jīng)不是一個單位、一個部門的事情,而是整個長春市市民的事情。在水庫修建期間,省內省外的演出團體也多次來到工地上為工人們義務演出,這成了工地上難得的片刻休閑時光。
1959年11月9日,新立城水庫大壩勝利合龍開始蓄水,整個水庫最重要的主體工程完工,大壩全長2630米,壩高15.3米,防浪墻高1.2米。1962年,水庫全部工程竣工,水庫總容積5.92億立方米,貯水面積97.5平方公里,正常水位時貯水量2.88億立方米,日供水能力22萬噸。在長春市工業(yè)發(fā)展、居民增長的關鍵時期,新立城水庫開始逐漸發(fā)揮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位于亞泰大街凈水路附近的原南嶺凈水廠,成立于1932年,是日本在長春進行偽滿洲國國都建設時與凈月潭水庫同時配套修建的,1936年初開始供水。在之后的40多年里,長春市的成品水全部由南嶺凈水廠制造生產。
1960年12月9日,新建成的新立城水庫開始向長春市區(qū)提供源水,在正常情況下,每天可以供水22萬立方米,但在當時,南嶺凈水廠的日制水能力還不到10萬立方米,新立城水庫輸送提供的源水,有一半以上無法得到處理。針對這種情況,1960年,國家投資128.65萬元開始擴建長春市南嶺凈水廠。同年,一座向二道河子與鐵北地區(qū)輸水的二級泵站建成。之后,國家又投資1196.72萬元增設了向這兩個地區(qū)供水的管網(wǎng)。
1960年新立城水庫向長春市區(qū)供水前,長春市日供水能力為9.92萬立方米,用水人口62.4萬,用水普及率為80%,日人均生活用水量55公升。到了1962年末,長春市日平均供水量達到10.43萬立方米,用水人口發(fā)展到86萬人,用水普及率達到89.9%,日人均生活用水量73公升。在當時長春工業(yè)建設全面開花、工業(yè)用水量激增的情況下,日人均生活用水量還能有較大幅度地提升,這完全得益于新立城水庫為長春市區(qū)提供的充足源水。
新立城水庫一直是長春市區(qū)源水輸送的最大水源地,直到長春市另一座水庫——石頭口門水庫建成。1977年10月,我省有關部門在長春市城市用水增加的情況下,規(guī)定石頭口門水庫每天向長春提供源水22萬噸。從此,新立城水庫與石頭口門水庫一起,成為長春城市供水的兩大水源地。
興利除弊 水清魚肥
1963年7月3日,省給水排水勘察設計院的辦公室里突然接到險情報告:新立城水庫大壩發(fā)生管涌。
管涌又稱潛蝕、流土,是指在汛期高水位情況下,在滲流作用下,土體細顆粒沿大壩骨架孔隙隨滲流水從大壩內部逐漸向外流失,形成管狀通道的現(xiàn)象。管涌發(fā)生時,大量涌水翻沙,使堤壩土壤骨架被破壞,基土被掏空,會引起堤壩塌陷。
新立城水庫大壩發(fā)生管涌,如果處理不及時不得當,一旦水庫大壩決口,洪峰將以每秒17萬立方米的流量沖進長春市區(qū),造成的損失將無法估量。
在新立城水庫大壩后側大約60米的地方,有許多很深的井,它們并不是一些普通的水井,而是針對大壩管涌專門預設的,叫減壓井,它們的作用就是解決給水庫大壩帶來致命威脅的管涌問題。
為了盡快開鑿減壓井,設計人員和施工隊伍24小時工作在管涌現(xiàn)場,不到半個月時間,成功開鑿了43眼減壓井,解決了這次大壩管涌事故,新立城水庫成功度過了1963年的汛期,抵御住了自建成以來的首次威脅。
1975年8月初,前所未有的暴雨突降河南駐馬店平原地區(qū),連續(xù)幾天的強降水不斷地刷新著以往全國乃至世界單日降水量的紀錄。1975年8月8日凌晨零時四十分,河南駐馬店地區(qū)板橋水庫潰壩,九縣一鎮(zhèn)東西150公里、南北75公里范圍內頓時一片汪洋。幾天時間,全地區(qū)大小26座水庫相繼潰壩,400多萬群眾被洪水圍困,300多萬間房屋倒塌,數(shù)萬人死亡。這次災難過后,掀起了全國范圍內的水庫除險加固熱潮。
1975年11月,水電部全國防汛和水庫安全會議將新立城水庫列為全國重點險庫之一。1976年,吉林省革命委員會緊急召開了新立城水庫安全度汛工作會議,確定了1976年的防汛要求:“必須低于吉林省已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三日降雨量400毫米的洪水,需要開挖非常溢洪道一條?!彼^溢洪道,就是指為宣泄超過水庫調蓄能力的洪水或降低水庫水位,保證工程安全而設置的泄水建筑物。
從設計到建成使用,新立城水庫只開辟了一條溢洪道。1975年河南駐馬店地區(qū)26座水庫相繼潰壩,讓遠在東北的長春人意識到,新立城水庫只有一條溢洪道將無法對抗最大洪水。但是在1976年的汛期又沒有充足的時間來修建新的溢洪道,只能在西壩頭的西面,開一個臨時溢洪道,等于又扒了一個口子,要保證洪水來時大壩地安全。
臨時溢洪道修建完成后,1978年6月省給水排水設計院完成新立城水庫保壩工程初步設計,向國家有關部門上報了這次保壩工程完整的設計說明和圖紙,并向國家申請資金支持。
這次保壩工程除了把原有的大壩加高1.35米,新建正常溢洪道、加固原溢洪道、加做壩后蓋重、新設減壓井和壩基灌漿等除險加固措施。1982年,國家計委批準新立城水庫保壩工程概算,決定國家補助1200萬元。
經(jīng)過了這次保壩工程,新立城水庫原來比較薄弱的防洪功能得到了加強。水庫抗洪能力從原來可以最多抵御千年一遇洪水提高到可以抵御可能最大洪水的程度。
這次保壩工程之后,新立城水庫又陸續(xù)進行了幾次除險加固工程,曾經(jīng)泛濫成災的伊通河在流經(jīng)新立城水庫時,變得溫婉和順。
作為一個調節(jié)型水庫,除了汛期需要泄洪外,在保證源水供應的同時,新立城水庫還需要在豐水年份將河水貯存起來,以防枯水年時無水可供。
長春市第三凈水廠成立于1966年。在1966年以前,第三凈水廠的水源全部來自深井中的地下水。1996年5月,新立城水庫開始同時向長春市第一凈水廠和改造升級后的長春市第三凈水廠提供源水,供水量超出了每天22萬噸的核定水量。同時向兩個凈水廠供水,新立城水庫幾近干涸,最少的時候水庫只有幾十萬立方米的存水。
1999年12月,石頭口門水庫向第一凈水廠供水,新立城水庫絕大部分的源水只供給長春市第三供水廠,并將原有的明渠供水方式轉為地下管道供水。
為了保證水質,新立城水庫在庫區(qū)周邊的山上種植水源涵養(yǎng)林3000多公頃。2008年,經(jīng)國家投資,新立城水庫實施了水土保持規(guī)劃,在水庫庫區(qū)周邊安裝上了防護欄,并且在水庫上游建造了1200多公頃蘆葦濕地,這也是長春市在北方內陸地區(qū)首家實施“生物治水”模式。通過蘆葦?shù)纳锝到?,氮、磷等被吸收,凈化的水再流入庫區(qū)內,使市民的“水缸”水質明顯改善,濕地生態(tài)效益已初步顯現(xiàn)。每天凌晨,都有幾條漁船從水庫大壩西壩頭的碼頭出發(fā),在水庫庫區(qū)的水面上起網(wǎng)捕魚。隨著水質越來越好,水庫里的魚也逐漸增多,并且已經(jīng)形成了品牌。
除了水產養(yǎng)殖,旅游業(yè)也是新立城水庫逐漸發(fā)展的一個產業(yè)。早在建成之初,新立城水庫就成為了長春地區(qū)一個重要的旅游景區(qū),雖然是水源地,沒有人工的景點建筑,但天然的山水風光已經(jīng)足以讓人流連忘返。
2002年,新立城水庫被水利部列為國家水利風景區(qū)。
從1958年開工建設到今天,這座由千萬長春市民親手建造的宏偉水利工程,愈發(fā)堅固雄偉,水清魚肥,松青草綠。在經(jīng)歷了半個世紀的風雨磨煉后,新立城水庫唯一不變的,是為長春市民始終服務的如一情懷。
參考文獻:《發(fā)現(xiàn)長春》
圖片來源:本版圖片由長春市新立城水庫管理局提供。
Hash:c23ac97bdbd7fa6c54062f8ce25c8cc92c01a828
聲明:此文由 吉林日報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