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縣歷史上一座不同凡響的城邑!
話說兩千多年前,咱大睢縣為華夏腹心,歷史悠久,文化厚重,風氣完固,名邑棋布,實乃一域?qū)毜?,那是相當牛X滴。打開春秋地圖,在今睢縣境內(nèi),各位親可以清楚地看到標注的地名有5處,其密度這在周邊縣域內(nèi)是絕無僅有的。這些古地名,有的是城邑,有的是方國。于睢縣東南方向的首止,在先秦時期,就是一處經(jīng)傳留名、不同凡響的城邑!
一、關(guān)于首止地望
首止,古地名,亦稱首鄉(xiāng)、首戴。春秋屬衛(wèi),地近鄭國。首止古城形模雖已無可考,今睢縣城南及東南鄉(xiāng)村亦無稱首止名的,但其大致位置在睢縣境內(nèi)是確鑿不疑的。我們從明南京工部尚書、睢州人李孟旸《首鄉(xiāng)吊古》詩中可以窺知,首止古城在明之前已為河水淤墊,成平陸。《春秋左傳注》:首止,當在今河南睢縣東南。杜預注:“首止,韂地。陳留襄邑縣東南有首鄉(xiāng)”、“首止,即首鄉(xiāng)也,衛(wèi)地。”東漢末經(jīng)學家服虔曰:“首止,近鄭之地?!薄豆騻鳌罚菏字?,作首戴?!洞呵飩鳌氛f《匯篡》謂:首鄉(xiāng),在州東南。今按此地宜屬宋?!蹲x史方與紀要》:首鄉(xiāng),在州東南?!稓w德府志·古跡》:首止,在州南。清康熙《睢州志·地理·古跡》:首止城,在州南?!掇o源》:首止,古地名,春秋衛(wèi)地。在今河南睢縣東南。《辭?!さ乩矸謨浴罚菏字?,古地名,一作首戴。在今睢縣東南。春秋時屬衛(wèi),地近鄭國。《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首止,春秋衛(wèi)地,在今河南睢縣東南。按《中國歷史地圖集》的標繪,首止當在今河南睢縣東南8公里周堂鎮(zhèn)喬寨村附近。
關(guān)于首止的規(guī)制,據(jù)陜西省歷史博物館研究員楊東晨研究,首止即是遠古時期的方國—道國。他在1999年第四期、海內(nèi)外公開發(fā)行的《殷都學刊》上撰文說:“炎帝后裔首人在商初由今山西遷入河南偃師西北15公里的首陽山,又遷睢縣東南的首止,建立道國,成為商的屬國。道國后遷于今確山縣北20里的道城?!痹诠糯?,中原一帶的方國,可以說是星羅棋布,僅有文字可考的,炎帝后裔有22國,商代方國有85個,封國則達285個。首止,曾為商代方國—道國,雖為一家之言,但按照《戰(zhàn)國策》“大禹之時,諸侯萬國。及湯之時,諸侯三千”的說法,是很有可能的。亦有人研究說,原居住在睢縣東南首止的,為東夷少昊后裔止人,于商朝時期遷入江漢地區(qū),春秋時不堪五霸之一的楚國壓迫,遷入江南,后又遷入廣東、海南一帶。《夢溪筆談》:天竺四姓有首氏。有專業(yè)研究姓氏的人說,首姓出于首陽、首止。
二、春秋時在首止發(fā)生的五次重大事件
春秋時期,國君諸侯在古城首止,或相約會盟,或兵車屯集,硝煙時起,先后有5次國事軍機在此處醞釀、演繹和結(jié)果。
(一)前694年,齊襄公首止謀殺鄭國君。
據(jù)《左傳》和《史記》載:前695年,鄭昭公(小名忽)做太子時,他父親鄭莊公就想拜高渠彌為相,太子忽厭惡高渠彌。鄭莊公聽不進忽的意見,終于讓高渠彌做了卿。后來昭公即位時,高渠彌擔心昭公殺害自己。這年冬十月辛卯日,高渠彌與昭公去郊外打獵,趁機暗中射殺了昭公。鄭國大夫、謀略家祭仲和高渠彌不敢迎回被他倆強迫流亡在櫟邑的鄭厲公,便改立昭公的弟弟子亹做鄭君,是為子亹。因為子亹的哥哥厲公尚在,所以子亹沒有謚號。
前694年(子亹元年)七月,齊襄公一是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二是借討伐“鄭弒其君”來樹立自己的威信,在衛(wèi)邑首止大會諸侯。鄭子亹前去赴會,高渠彌隨行。祭仲借口有病而沒有隨去。祭仲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在齊襄公做太子時,子亹曾經(jīng)與他相互打斗而結(jié)仇。等到齊襄公大會諸侯時,祭仲請求子亹不要去。子亹說:“齊國強大,厲公又在櫟邑,假如我不去,齊襄公就會率諸侯攻打我,并改納厲公為君,我不如去好。去了, 不見得就真會受辱,況且,哪會一定像你所設(shè)想的那樣呢?”子亹終于前去。祭仲擔心自己隨行的話,恐怕也會一并被齊襄公攻殺,因此稱病不去。子亹到了首止,也未向齊襄公道歉。襄公大怒,就設(shè)下伏兵殺死了子亹,車裂了高渠彌(一說高渠彌逃回了鄭國)。之后,祭仲到陳國接回子亹的弟弟公子儀立為國君,是為鄭子。同一年,齊襄公派人將魯桓公殺死。鄭子八年,齊國管至父等人作亂,弒了齊襄公。這是后話。
(二)前687年,首止盟約息戰(zhàn)禍。
前696年,衛(wèi)國大亂,惠公被迫逃奔齊國。八年后,即前688年冬,齊桓公率宋、魯、陳、蔡四國,幫助衛(wèi)候于次年6月恢復君位后(衛(wèi)惠公繼位),在衛(wèi)國首止與諸侯立了盟約,然后各自班師回國。周襄王看到齊侯結(jié)黨營私,對抗王室,遂請晉文公出面聯(lián)合鄭、秦討齊。由于鄭國與齊國有仇,秦國與晉國友好,三國很快聯(lián)合出戰(zhàn)車八百輛,分三路向齊國殺來。齊桓公聞訊大怒,便欲聯(lián)合宋、魯、衛(wèi)、燕、徐五國,共同抗晉。管仲勸阻道:三國此次共同出兵,必有周室操縱,故不宜與之交戰(zhàn)。并請齊桓公派人到周王面前請罪,求得諒解,即可免此一戰(zhàn)。齊桓公采納了管仲建議。周襄王看到目的達到,即書信一封帶給晉侯,指示三國退兵。晉文公尊旨,只是為防止齊侯再做出輕王之舉,所以想請齊侯前來當面訂下盟約,方可退兵。齊桓公同意與之訂盟。此時,晉、鄭、秦三軍正駐扎在衛(wèi)國首止。衛(wèi)惠王聽說此事后,命人在首止筑造盟臺。衛(wèi)惠公二年六月一日,衛(wèi)國首止再次舉行會盟,赴會的有晉、齊、衛(wèi)、魯、燕、徐、鄭、秦等九國諸侯或臣子。此次會盟,晉文公與齊桓公同為盟主,各執(zhí)牛耳,一同歃血。這次首止會盟避免了一次即將爆發(fā)的世界大戰(zhàn)。
(三)前655年,首止會盟平息周王室繼承權(quán)。
據(jù)《春秋·魯僖公五年》載:周惠王晚年寵愛陳國的女子惠后,準備廢去不太聽他使喚的太子鄭,改立惠后生的庶子帶為世子。齊桓公認為這樣不妥。為了保全太子的地位,也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前655年5月,齊桓公以諸侯要見太子為借口,與魯侯、宋公、陳侯、衛(wèi)候、鄭伯、許男、曹伯會于首止,并請?zhí)余嵉綍椭T侯見了面,借以表達對惠王改立太子的不滿。周惠王見此情景,心雖不滿,卻也無力和齊桓公抗爭。為了從中作梗,使盟會夭折,周惠王就偷偷派大臣宰孔到首止找到鄭國君鄭文公說:您是天子非常倚重的諸侯,怎么也跟著這些人瞎起哄呢?遂要他叛齊聯(lián)楚。鄭文公這個人沒主見,就借口國內(nèi)有事逃離首止。剩下的七個諸侯締結(jié)了共輔太子的盟約。這次會盟,迫使周惠王放棄另立太子的意向,確立了太子鄭的正統(tǒng)地位。前654年和前653年,齊桓公先后兩次率諸侯聯(lián)合進攻鄭國,以示對鄭國首止逃盟的懲罰。前652年,周惠王死了,太子鄭即位,為周襄王。襄王對齊桓公在首止力挺自己感恩不盡,派人帶著豐盛而珍貴的禮物送給齊桓公。
(四)前576年,楚國攻侵首止。
據(jù)《春秋·左傳》魯成公十五年:前579年,晉楚兩國修好,訂立盟約:楚晉不再交兵,好惡同之,國恤災危,備救兇患。前577年,鄭國倚仗有晉國的撐腰,派出子罕率軍攻打許國,為許所敗。鄭成公不甘失敗,親自率軍攻許,許被迫以叔申的封田向鄭求和。鄭曾服楚,但隨著晉楚兩強勢力的消長,鄭又叛楚,所以,當時楚國在積極尋找治服鄭國的時機??吹洁崌霰シS國,楚王心中自然憤懣。作為報復,楚王準備派兵北上。子囊說:剛剛與晉國結(jié)盟在先,現(xiàn)在背棄盟約,恐怕不可以吧?楚王反說:敵情有利于我們就前進,盟約管它干什么?申叔聽說后也勸說:子反一定難以免于禍難。信用是用來保守禮儀的,禮儀是用來庇護自身的,信用和禮儀丟失了,想免于禍難行嗎?楚王聽不進勸說,于前576年,率軍伐鄭,到達暴隧(今河南扶溝縣境內(nèi)),又東侵衛(wèi)國,到達首止。楚這次侵鄭、侵衛(wèi),是一次不得人心之舉。不久,楚國的報應果然來了。鄭子罕侵襲楚國,攻打新石(今河南葉縣)。此時,晉國權(quán)臣欒武子想要對楚國報復,被卿大夫韓厥勸阻:不用,讓他們加重自己的罪孽,人民就會叛離他們。失去了人民,誰還為他們作戰(zhàn)?
(五)前574年,楚軍駐首止救鄭。
春秋亂世,諸侯間的敵友關(guān)系隨著時局的發(fā)展也是經(jīng)常變化的。據(jù)《春秋·左傳》成公十七年:就在前576年,楚還興兵伐鄭,僅過了兩年,到前574年春,楚鄭兩國關(guān)系又轉(zhuǎn)好了。鄭國的太子髡頑去楚國作人質(zhì),楚國的公子成、公子寅去鄭國戌守。前574年5月,魯成公會合尹子、單子、晉侯、齊侯、宋公、衛(wèi)侯、曹伯、邾人攻打鄭國,從戲童直到曲洧。在鄭國危急之時,楚國的子重出兵援救,軍隊駐扎在首止。魯成公會合的諸侯聯(lián)軍看到強楚出兵干預,即撤退回國。
在春秋這100多年時間里,國君諸侯為何多選擇在首止或會盟,或屯師,或略地?分析起來,大致因為這里:一是交通發(fā)達,戰(zhàn)略重地。二是物阜民安,風和野綠。三是設(shè)施齊全,食宿高檔。有祥瑞之氣,故多風云際會。不然的話,不會有這么些國際要務在這里會晤、交鋒和結(jié)果。
古城首止,春秋勝地,史話永銘。明工部尚書李孟旸《首鄉(xiāng)吊古》:“王儲早自前星定,霸業(yè)今同蔓草荒。”明工部侍郎高銓《首鄉(xiāng)春耕》:“英雄淪沒浮云盡,臺趾荒淤濁水流。歃血義須先五禁,尊周名可率諸侯。”
Hash:10aa246ecd7eef952d7dac2a4e685b9fc3b05abe
聲明:此文由 老家睢縣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