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村落:楊家大墻村
楊家大墻村位于秦嶺北約10多公里處,與終南山遙遙相望。東與尚村鎮(zhèn)澗里村為鄰,南距108國道約2公里,西距終集路300米;北距黑河約2公里。村北有2000年多年前留下的郿塢嶺,20世紀50年代修建的排灌渠(周興渠)橫穿村東西。5個村民小組,1608人,耕地1541畝。
據(jù)《周至縣地名志》記載:唐神龍二年(706)段姓莊戶首先從老堡子村遷移于此,形成村莊,名西寨。漸形成大村,明時設為西寨里。清同治二年(1863),因盜匪猖獗,為防匪患,筑起高大城墻。城內有火炮矢石,城夫鄉(xiāng)兵無不嚴格精練,遠近逃生者皆來投靠,一時乘馬坐車,拖男攜女宛如歸市。流賊垂涎再三,無隙可乘,千家性命,賴以保全(楊氏族譜)。因堡內楊姓居多,又因楊姓人筑墻,故將村名改為楊家大墻,沿用至今。
1958年9月公社化時與老堡子村、任家村合并稱為東林生產大隊,后又與新村合并為新村生產大隊?!?a href='/wenhua/' target=_blank>文化大革命”期間一度改為東風大隊。后改稱楊家大墻生產大隊。
村民姓氏較雜,以楊、王、李為主,另有張、趙、劉、閆、強、鈕、郭、任、陳、關等姓。
新中國成立前,糧食單產一直徘徊在200斤以下。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水利設施增強,糧食單產有了大幅度提高,畝產在1000斤以上。2014年受國家項目資助,新打機井11眼,配套齊全。做到了旱澇保豐收,群眾生活質量大為改善。近年來,糧、果、林、蔬一齊發(fā)展,村民由單一的糧食收入轉變?yōu)槎喾N經營收入。全村栽植獼猴桃900畝,雜果林200多畝,每年九十月果熟季節(jié),村內客商云集,車水馬龍、一派豐收景象。
改革開放前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現(xiàn)人均收入高達9600余元。私營經濟也有所發(fā)展。鮮松食品廠解決了村內部分剩余勞動力的就業(yè)問題,企業(yè)年收入在百萬元以上。莊基進行了統(tǒng)一規(guī)劃。村內4000多米的道路全部水泥硬化。干凈整齊,生產出行大為方便。
2005年建成黨員活動陣地和支部辦公室一座;2013年修建面積達400平方米的社區(qū)服務中心和2000多平方米的群眾娛樂廣場;現(xiàn)村內東西7條街道,南北3條街道,全部修成水泥路,整齊干凈。
新中國成立前利用村西城隍廟建立學堂。新中國成立后將村北藥王廟作為學校。1984年集資修建11間兩層教學樓。2008年因生源減少撤銷。
20世紀60年代至今已培養(yǎng)出40多名本科院校畢業(yè)生。代表人物有:投身國家航天事業(yè)的高級工程師、大校軍銜的王正向;從事教育事業(yè)多年、桃李遍四方的教授楊文喜;蘭州軍區(qū)總醫(yī)院的主任醫(yī)師(大校軍銜)劉吉林等。
楊泰和,早期地下黨員,新中國成立后任未央區(qū)副區(qū)長。
楊振中,早期地下黨員,陜西省蔡家坡監(jiān)獄監(jiān)獄長。
李文錦,地下共產黨員,寶雞市運輸公司書記。
楊生合,地下共產黨員、后任福建鐵路段書記。
該村不僅有古老的文化遺產,又有西方文化的流入。大多數(shù)村民信奉佛教,也有少數(shù)村民信奉天主教。村東有周至縣東部最大的佛家寺院東林寺,建于唐初。唐高祖李淵追認老子為始祖,唐太宗李世民前往樓觀拜謁老子時路過該村,見村東一片原始柏樹林,郁郁蔥蔥,頗有靈氣,遂撥官銀在此修建廟宇,取名東林寺。該寺規(guī)模宏大,占地面積84畝,廟宇70余間,東西廂房20多間,供奉佛家專司人間壽命的地藏王菩薩。相傳廟前有神燈兩盞,每晚夜深人靜之時,同時向東西兩個方向行進,東至澗里村,西至村西的牛家渡口,后原路返回。后因戰(zhàn)火,廟宇毀于一旦。明正德九年(1513),官方劃撥銀兩,七堡四社村民籌資籌勞重修廟宇,雖規(guī)模不及以前,但仍雄偉壯觀,神像不亞于原來。廟宇建成后,明宜川王朱秉前來剪彩。廟門首上方懸掛皇帝題寫的“萬歲匾”一塊,高約50公分,寬1米左右,字跡清晰可見,后被毀壞。每年正月二十三廟會,十里八鄉(xiāng)村民趕來朝拜祈福。
20世紀60年代,將廟宇拆除,現(xiàn)僅存一個九蓮座香爐和兩塊石碑。東林寺遺址現(xiàn)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村內還有藥王廟、城隍廟、老君廟、火神廟、七星廟、菩薩廟、無量廟、魁星樓等多處廟宇。藥王廟門前原有千年古柏一株,高約20米,粗1米多。70年代遭砍伐。
2009年8月底,西安市文物普查隊在位于周至縣終南鎮(zhèn)楊家大墻村東北約50米發(fā)現(xiàn)東林寺遺址。東林寺址是周至縣東部地區(qū)現(xiàn)存少數(shù)明代佛寺遺址之一,對研究當?shù)孛鞔型砥诜鸾贪l(fā)展傳播、興衰、社會歷史有著重要意義。
東林寺遺址
東林寺遺址南北長約100米、東西寬約50米,面積約5000平方米,年代為明代。原寺廟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已拆毀,現(xiàn)在原址上建有新寺。寺址現(xiàn)存遺物有石碑3通、經幢1件。三通石碑分別為明正德九年重修東林寺碑、明崇禎年間重修東林寺并建濟道場碑、明末東林寺再建碑,內容記載了明代中晚期至明末三次重修東林寺事件,其中明正德九年重修東林寺碑的碑陰線刻有當時東林寺的建筑平面圖。經幢石灰?guī)r質,通高80厘米,整體分為三部分。上部為蓮花頂,有三層仰蓮紋;中部為石鼓,直徑15厘米、高15厘米,上部細線陰刻蔓枝花卉紋,下緣有乳釘紋一周;下部為六棱體經幢,邊長18厘米、高58厘米,每面均有1個方形小龕,上部各有一結跏趺坐造像,下部陰刻楷書捐款人的姓名。
Hash:dcdb585c095204768c01fc61ea00010f0028a6ef
聲明:此文由 西北名校網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