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蒼山,不大理”:大理蒼山清碧溪,絕美的避暑勝地
說起清碧溪,已是十年前的事了。記得那是綠透秧針、黃翻麥浪的季節(jié)。蒼山頭頂白雪、腰系白云,洱海則水泛微波、帆移倩影,蒼洱之間澄澈明凈,清新極了。和、李二君,加上我,一行三人,從大理古城搭車南下,在觀音堂下車,折向西行,踏上了穿越田疇、直指山麓的小徑。路上布滿鵝卵石和細小碎石,不常行經(jīng)的人難免被梗得腳板生疼,但在緩緩吹來的清風中飽覽蒼洱麗色,也就毫不在意了。
順著小徑望去,有時曲折蜿蜒、隱現(xiàn)于田疇之中,有時平坦如砥、傍隨寬窄不均崎嶇不平亂石累累的河床而延伸。田疇盡處,一段緩坡,然后峽谷西伸,重峰疊嶂,不可盡收;山腰隱現(xiàn)削壁,山頭偶露雪痕,竟不測龍?zhí)?/a>深藏在哪一處呢。來到山麓,順馬龍峰東岡南小徑西上,溪徑并行。溪流越來越狹,小徑越升越高,真正進入峽谷之中了。岡勢約分兩級,進峽約一公里為第一級盡處,稍停小憩。
接著,引領東望,洱海平臥,遠山為屏,山海之間狹長如帶,五彩斑斕,惹人遐想。俯視溪水,隨巖賦形,或則湍激,或則洄紆,并沒有感覺到有多少奇特的地方。隨著岡勢的第二級迤邐西升,壁越陡,谷越狹,溪越深。大約有一公里,終于來到了一片坡地上。路,沒有了。迎面挺立的是筆直陡峭的倚天石壁,一股流水飛撲而下,跌落潭中。這就是清碧溪龍?zhí)读税桑?/p>
我們見潭底水深似乎最多半公尺,晶瑩如鏡,底鋪小石,五色交錯,十分誘人;三面環(huán)巖,折南向東,圓闊大約兩丈,東巖腳露出一條約兩尺寬的砂石帶,正可站人。于是李君脫下草帽,手提背壺,胸懸相機,爭先跳下,和君其次,我在最后。李君仰面拍照,我亦抬頭細看:這溪水雖是馬龍、圣應兩峰的分界線,但只約碗口粗,從約二三十丈高處寬約一市尺深約三市尺的石槽中奔突而出,垂直而下撞擊巖壁,或如匹練,或如噴珠,凡六七跌而后下落潭底,這時才覺得圓潭直徑何止四五丈!
于是,我和君脫鞋涉水,高高興興地越過淺灘,去到南巖邊撈取五彩石,我也接踵而下。哪料,看似淹過腳背的水流競深至膝,溪水奇涼,前三四步倒不感到怎樣,五六步后雙腳始而通紅、繼而木僵,小腿由涼而疼直浸骨髓,大有水中不可暫停之勢。李君為了換個角度攝取飛瀑身影,也脫鞋下水了。這時,先是和君后是我,驚呼“水涼透骨”,飛快跳出水面沖上砂石小灘,雙腳兀自戰(zhàn)栗不已。幸好太陽可以照到身上,李君也趕忙拍好照,回到砂石小灘來。
等到雙腳恢復行動自如時,我們才發(fā)現(xiàn)巖子有兩人多高。前些天下過雨,長滿綠苔滑膩不可上,沒有石縫可摳,沒有小草木可抓,真是束手無策了。要是一個人,確實難辦。幸好三人為眾,終于想到了“疊羅漢”。一人蹲下,另一人雙腳踩他肩上,然后兩手扶著石壁站起來,上面的人伸直兩手可以抓住上邊的草,下面的人再用手推其兩腳,終于上去了。上去兩個人后,再由一個人頭朝下腳朝上,一人上邊抓住其腳,下邊抓住他的手,這樣慢慢把下面的人硬拉上來。
最后,經(jīng)過這么下潭、上潭的一番折騰,終于既累又餓,立即把帶的糕點狼吞虎咽地一掃而光。邊休息邊環(huán)視,才見南峰隔溪無法可上......北峰沿溪邊巖石有逼仄小徑,才可容人,務須小心攀緣;溪水奔突而出之槽,實是兩崖對峙有如劍劈峰開,穿流一線,才意識到實在還很高呀!由于時已過午,加上潭內周折耗去不少精力,攀登之興頓減。稍事休息后,順原路出峽,轉向北邊山麓小路。又游覽了一處廟宇,殿閣破敗,只一老僧枯坐,龕上幾本殘經(jīng),使人興味索然。三人匆匆趕回大理,去“花園茶社”靜賞一番,才算消除了一天的疲勞。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聯(lián)系必刪!
Hash:3adab1c65d2db72c5254164bea09c3c110aaca65
聲明:此文由 思凡旅記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