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詩賦佛像遍布石壁巖洞——桂林山水怎么看才過癮?
桂林山水,記錄和凝結著底蘊深厚的中華歷史文化。文人墨客贊美桂林山水的詩賦和佛像遍布石壁巖洞,摩崖數量之巨在我國長江以南首屈一指,至今已達2000余件,成為全國六大石刻基地之一。其中“桂海碑”、“西山摩崖石刻”等最為有名,具有彌足珍貴的史料價值。
我們此行原本以欣賞桂林山水的外在美為目標,不曾想僅僅象鼻山、伏波山、疊彩山的摩崖石刻已然精彩紛呈。那份厚重的歷史人文畫卷堪為千古不朽,正是應了“游山如讀史”,桂林的摩崖石刻以深刻的文化內涵屹立在秀麗的桂林山水中,令中外游客流連忘返。
象 鼻 山
象鼻山原名漓山,是桂林的城徽山,桂林山水的標志。早在唐宋就成為著名游覽勝地,有1000多年的游覽史。(這個季節(jié)的江水有點小,“象鼻子”吸不到水了。)
象鼻子和象腿之間是水月洞,洞壁上的詩賦石刻只能遠看,游人不能近前。百度介紹說洞內有張孝祥《朝陽亭詩并序》、范成大《復水月洞銘》、陸游詩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余件。(多見名人或不名的在大好河山知名景點留下作品,似乎是歷代文人的共同愛好。)
桂林山沿江幾乎山山有洞,這個象鼻山的水月洞,應該是一個典型的地貌吧。
詩賦石刻沿著水月洞一路延展開來,保存的還很好。
這個就是那首著名的宋薊北處士《水月洞》詩的石刻,象鼻山的招牌詩文。如今看上去依然清晰可見,詩文“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之句,細致刻畫了天上、洞中,水底月亮相互輝映的奇跡。
伏 波 山
漓江邊的伏波山,是5A景區(qū),級別很高。
山底被江水沖刷的洞很大,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還珠洞。
還珠洞里很多佛像和詩賦。佛像多為晚唐作品,面目清癯,體態(tài)溫和,服飾簡樸,刻工精細,共有239尊。距今1100余年,是寶貴的佛教藝術杰作,具有很高的鑒賞和研究價值。另外還有兩尊宋代道教造像,在桂林絕無僅有,彌足珍貴。
感覺唐代的佛像比清代細膩飄逸,看那尊細胳膊長裙雙手合十的就知道了。
詩賦石刻書法包括行、真、隸、草各體,共有100多件。
在還珠洞東部臨江處,有根倒懸石柱,這個畫面很熟悉吧。石柱自洞頂懸垂而下,離地僅4-5厘米,狀若浮柱,其下端平整,好似原來與地面相連,后來被刀劍削斷一樣。這一奇特的石柱,被人們稱為試劍石。
這根石柱實為一根石灰?guī)r溶蝕后遺留下來的殘柱。地殼運動山體上升,在石柱的底部,為一層很薄的鈣質頁巖,經過江水長期的沖刷,頁巖的層間溶蝕,留下一條好像被劍削去的縫隙。這一層薄層頁巖,在洞的南壁和它對應的位置上,仍可尋找到。
這里還有一段公元1356年的元代河岸駁堤,有15.2米長,保存完好,是桂林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一處古老駁堤。
疊 彩 山
疊彩山也是5A景區(qū),因其山石層層橫斷,如彩綢錦緞相疊而得名。古代山上多桂樹而稱之桂山;又由于山中有個四季生風的洞,也叫它作風洞山。
疊彩山的風洞內摩崖石刻數十件,以朱顏《訪疊彩巖登越亭》、楊芳《游風洞山》、袁枚《游風洞登高望仙鶴明月諸峰》、康有為《風洞題名》和李秉綬的蘭竹畫刻最為珍貴。
這個是馬相伯的石刻像,有人為他罩上了一層玻璃,這是疊彩山石刻中唯一罩玻璃的,應該是他的弟子給予的保護。馬相伯,1840年出生,1939年去世,政治活動家、教育家,為震旦學院、復旦公學(復旦大學前身)的創(chuàng)辦人,輔仁大學的創(chuàng)辦人之一,也是蔡元培的拉丁文老師。
待續(xù)
歡迎原創(chuàng)作品投稿!投稿郵箱:guikenet@163.com
本公眾號從未與國內外任何形式的媒體合作。所登載的原創(chuàng)內容,包括詩詞、散文、小說、書法、繪畫、攝影作品等,未經原作者同意,不得用于商業(yè)用途,否則必究。免責申明:本公眾號不對所刊作品產生的任何問題及影響承擔責任,任何問題請直接聯(lián)系作者本人。
Hash:2526b85f2ba219ad091ed653a696808165fffb95
聲明:此文由 龜殼網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