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更新] 最美大學在廣州怎么走?! · 中山大學(本部)| 尋城
中山大學,幾乎全世界都知道這個名字。
4年前,《中國最美大學,在廣州,怎么走,怎么看? · 中山大學(本部)》推文發(fā)布,一躍達到近50萬的閱讀量。
那時候,只有不到1%的人知道,中山大學的校園長什么樣。
4年后的今天,中大之美已讓很多人著迷;
4年間,海珠區(qū)旅游發(fā)展指導中心,參加過CityWalk的大家,還有中大的師生,一起幫助我們,進一步介紹中大的故事,發(fā)現(xiàn)中大之美,以及了解行走其中的趣味。
現(xiàn)在,是時候和你分享,中大校園更有趣的打開方式。
旅行坐標 #中山大學
CityWalk #游一河兩岸,嘆廣州風華
圖文原創(chuàng),轉載請聯(lián)系
如果你覺得我們的推文很贊,
別忘了在文末給我們點一個“好看”哦,Mua!
這一次,我們設計了中軸線、東區(qū)和西區(qū)三條不一樣的線路,滿足你在時間上的不同需求。
如果你只有半天的時間,在中軸線行走,即可解讀中大的前世今生;
如果你擁有一天甚至更多的時間,不妨分別前往東區(qū)及西區(qū),在這個浪漫的校園漫步,細味她的學術,神秘和可愛。
■ 【中軸線】
打開平行時空,讓中山先生帶你走中大
中軸線之于國內(nèi)外的校園,都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這在國內(nèi)的校園就更為稀有。
中大的中軸線,濃縮了近一個世紀以來,這個校園發(fā)生的精彩故事,更是以“中山”命名的這所學校的最佳體驗方式。
? 中大南門:校名題字有乾坤
從“中大”地鐵站A出口往前走,中大南門的牌樓就在不遠處,抬頭看見“中山大學”的四個字,你可知道是出自誰人之手?
(來源:中山大學)
在老照片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中大現(xiàn)在的南門,并不是原來的正門:當時只是立雙柱為門。直到1965年,才改建為牌樓式樣,20世紀80年代重建后,就是現(xiàn)在所看到的樣子。
最早的時候,與國內(nèi)大多數(shù)高校一樣,匾額上“中山大學”的校名從毛主席手書中的集字。1979年,葉劍英應中山大學之邀,也曾為校名題字。20世紀80年代起,中大校名題字從孫中山手書集字摘出來,有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樣子。
正如題字一樣,孫中山本人和這所學校、這片土地,結緣很深。
沿著南門出發(fā)的這條路線,可以逐一發(fā)現(xiàn)孫中山的足跡。
? 中軸線:感官打開,進入平行時空
進入中軸線,一股怡人的清香撲鼻而至——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校道兩旁穿插栽種了白千層和洋紫荊樹。
這股清香,正是來自于澳洲樹種白千層的葉子。
白千層葉,是茶樹油的主要成分,小女生們都知道茶樹油的主要功效,卻不知道茶樹油的葉子其實就在身邊。還有一年開花多次的洋紫荊,學名“宮粉羊蹄甲”,其艷麗的色彩上成就了視覺上的盛宴,一年到頭幾乎都繁花錦簇。
不管是白千層抑或洋紫荊,有趣的東西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就看我們是否愿意把感官打開,發(fā)現(xiàn)生活的細節(jié),說不定就有大驚喜——正如中大的這條中軸線。
網(wǎng)上曾有言傳,說中大本部的規(guī)劃,是美國人按照一座城市的建設布局的。
姑且不討論這種說法的正確與否,打開地圖APP觀察這條中軸線的平面圖,自北往南,從十字校訓后的懷士堂往江邊方向延伸,就像一支鋼筆的筆桿,文藝風十足。
這十字校訓,是中山先生摘抄《禮·中庸》而來,“目月”為“明”的寫法,你又知道當中的原因不?
? 懷士堂:基督建筑,揭開兩校故事的序幕
能夠立在中軸線上的建筑,背后都有不平凡的故事。
懷士堂1915年動工,1917年落成。6年后的1923年12月21日,孫中山先生與夫人宋慶齡到此視察,還在懷士堂作長篇演講,勉勵青年學生“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這句話,如今被篆刻在懷士堂的正面。
懷士堂為何叫懷士堂?
這就是這個校園背后的另一個身份——原嶺南大學的故事。
從老照片上辨認,當時的懷士堂的外部裝飾,有不少的十字架,以此追溯,這曾是一所基督教的青年會館,原捐贈者名為安布雷·史懷士,以“懷士堂”命名以作紀念。
整座建筑遠看西洋范十足,紅磚外墻間以傳統(tǒng)翠綠通花磚裝飾,近看有著不少雅致的中式元素點綴。首層演講大廳外觀呈不等邊五邊形,敦厚結實,斜面琉璃屋頂開三個八邊形塔式氣窗,屬于哥特式建筑的設計風格。
嶺南大學和如今的中山大學,還有孫中山先生有何關系?
我們從孫中山的好朋友——嶺南大學第一華人校長,鐘榮光先生說起。
? 黑石屋:這位校長有點酷
孫中山先生和鐘榮光是同鄉(xiāng),鐘校長用幾句話,到位地概括了他自己的一生:
“三十年科舉沉迷,自從知罪悔改以來,革過命,無黨勛;作過官,無政績;留過學,無文憑;才力總后人,唯一事工,盡瘁嶺南至死?!?/p>
在民國時期的教育界流傳一句話:“北有蔡元培,南有鐘榮光”。作為第一代中國大學的校長,同為舉人出身的蔡元培和鐘榮光,承擔起中國傳統(tǒng)教育向現(xiàn)代教育轉變的歷史重任。
嶺南大學初期,學校的經(jīng)濟、行政、學制等都操諸美國人之手。鐘榮光認為,嶺南大學應歸中國人自己辦,應該是真正屬于嶺南人的大學,要獨立自主。
但獨立自主,首先要經(jīng)濟上獨立,鐘榮光便向海外僑胞積極籌集教育基金,他的足跡幾乎遍及南洋每一個大城市,也到過美洲不少地方。今天校園中許多建筑物,如榮光堂、爪哇堂、陸佑堂、張弼士堂等,全是用籌募款項建筑起來的。
黑石屋,便是鐘榮光先生曾經(jīng)居住的地方,坐落在小禮堂東面,最早的時候,黑石屋是學校的教工宿舍,由芝加哥的黑石夫人出資興建并以其名字命名。
孫中山先生1923年在懷士堂發(fā)表完長篇演講后,就是在黑石屋與嶺南大學的師生談話,抨擊英、美干涉中國內(nèi)政的炮艦政策。
1924年,廣東軍閥陳炯明叛變,中山先生的妻子宋慶齡,從現(xiàn)在的北門進入嶺南大學,避難在中山先生友人鐘榮光先生家——黑石屋,后來又從北門出去上了中山艦與中山先生會合。
? 馬丁堂:多個“第一”的頭銜,有“中大獅”守護
馬丁堂外墻邊上,“AD1905”的石刻異常醒目,只因馬丁堂在中大的地位,非常珍貴——她擁有多個“第一”的頭銜,校園內(nèi)第一座永久性建筑物、廣州第一幢由硬制紅磚所建的房屋、全國第一幢用鋼筋水泥地面的建筑。
以馬丁堂為開端,康樂園內(nèi)的嶺南大學建筑便多以紅磚綠瓦、中式屋頂和西式墻身的組合為其風格基調(diào),與燕園(現(xiàn)北京大學所在)的灰磚黑瓦形成鮮明對比。
“AD1905”的石刻上方,有一張老照片,記錄的是1912年5月7日,孫中山先生到嶺南學堂訪問,在馬丁堂前發(fā)表題為《非學問無以建設》的演講,并與師生員工合影留念。
馬丁堂前,有一尊形象生動的石獅,現(xiàn)在名為“中大獅”,甚至有著比馬丁堂更悠久的歷史。
這只被譽為中大“馬丁堂守護神獸”的石獅,是嶺南大學首任華人校長鐘榮光從廣州城內(nèi)一個舊廟覓得,并遷入校園安置的,在康樂園里已經(jīng)默默佇立了近百年。作為典型的“南獅”,蹲姿回首,腳踩一頭小獅子,口含飄帶,生動靈巧,肌肉部分處理柔韌而富有彈性,強調(diào)線條的流動感,隔著草坪,遠望著鐘榮光先生當年的宅邸黑石屋。
很多人并不知道,馬丁堂內(nèi)一樓中廳里,還有一對西洋的石獅子,與“中大獅”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對石獅子和“中大獅”相比體形較小,具有鮮明的西方寫實特點,骨骼和肌肉表現(xiàn)突出,體積感較強,十分逼真。堂內(nèi)的11件大理石雕塑,相傳是康有為先生在歐洲游歷時從意大利購得(亦有人認為是從法國盧浮宮帶回)。
? 孫中山銅像:友人遠洋相贈,全球四尊
今天屹立于中軸線的孫中山銅像,是孫中山先生的日本友人梅屋莊吉先生所贈。在中山先生逝世后,梅屋莊吉按照1:1的比例,花重金鑄造了四尊孫中山銅像,希望通過孫中山銅像宣傳其主義。這四尊銅像分別贈與南京中央軍官學校、廣州黃埔軍校舊址、中山大學以及中山縣孫中山故居。
1930年12月28日, 梅屋莊吉親自護送第三尊和第四尊銅像, 由日本運抵上海后轉運廣州,分贈中山大學和中山縣孫中山故居。 1月14日,中山大學 (當時最早的校址在文明路)全體師生到天字碼頭迎接孫中山銅像,當即運至石牌農(nóng)場暫置,以將來安放于石牌新校。
1933年11月11日, 中山大學成立九周年紀念時,在石牌舉行新校奠基暨孫中山銅像揭幕典禮。這尊銅像后來被安放于中山紀念堂,最后跟隨中大校址遷至康樂園(今天的校園),安放于今天我們看到的位置上。
? 惺亭:古鐘和烈士
銅像前方便是惺亭,又稱鐘亭、烈士鐘亭,由美國建筑師墨菲(曾在20世紀上半葉在中國設計清華大學、金陵女子大學和燕京大學等多所重要大學的校園,并主持了國民政府南京的“首都計劃”,是當時中國建筑古典復興思潮的代表性人物)1928年設計并落成。
那時候,嶺南大學每屆學生都有一個社名,1928年畢業(yè)的班名為“惺社”,惺亭由此得名。著名音樂家冼星海即為惺社學生。
興建惺亭,是為報本思源,并紀念母校史堅如、區(qū)勵周、許耀章三位烈士。史堅如畢業(yè)于嶺南大學前身格致書院,1900年惠州起義時在廣州響應失敗被捕,英勇就義,孫中山稱其為“為共和殉難之第二健將”;區(qū)勵周、許耀章分別為嶺南大學師生,1925年6月23日廣州人民舉行反帝大游行,區(qū)、許在“沙基慘案”中殉難。
亭中古鐘,自清嘉慶年間(1796~1820)留存至今,十分珍貴,鑄有“國泰民安”、“風調(diào)雨順”字樣。據(jù)傳當年嶺大學生上課以撞此鐘為號。
惺亭不遠處,立有一個比這個校園歷史更老的小品建筑——乙丑進士牌坊。
這個牌坊原本立于廣州四牌樓的忠賢街內(nèi),即現(xiàn)在的解放路和中山六路交界。20世紀40年代,廣州要拓寬解放路,欲將馬路上的5座牌坊移到風景區(qū)。
嶺南大學當年領遷了這座“乙丑進士”牌坊,最早立在格蘭堂西側,1999年重立在現(xiàn)在的地方。幸得嶺南大學,當年廣州城內(nèi)的大量牌坊50余座,如今剩存的,僅有被遷至中山大學校園內(nèi)的乙丑進士坊一座,十分珍貴。
“乙丑進士”牌坊建于明朝崇禎八年(1635),為表彰天啟年間廣東的七位進士所建,已有近400年歷史,由砂巖砌筑,三間、四柱、五樓石,各樓下的石制斗拱承托出檐,石額刻“乙丑進士”四字。
現(xiàn)存的石牌坊構件用材碩大,有柱、梁坊、額坊、抱鼓石等,從現(xiàn)存的額坊殘件上還可看到梁士濟、李覺斯(明朝末年,袁崇煥為武將,李覺斯為文人,二人同是出身廣東)等七位進士的名字;額坊、抱鼓石等所刻的梅雀、萬字紋和棱形圖案等紋飾清晰可見。
? 哲生堂:古典宮殿建筑從何而來?
康樂園西北區(qū)有兩棟極為相似的“仿宮殿式建筑”,都是惺亭建筑師墨菲的作品,哲生堂為其中之一。
哲生堂的下層為普通紅磚砌成的“底座”,上層則由明黃墻身、朱紅圓柱、寶藍琉璃瓦屋頂及仙人瑞獸這些中國人司空見慣的建筑元素組成。
那是因為義和團運動之后,一部分在華基督差教會,調(diào)整了傳教重點,開始在教育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及資金,尤其重視教會大學的建設。他們都希望減小中西文化差異給傳教帶來的阻力,因此傾向于在建筑方面表現(xiàn)出基督教對中國文化的適應性。
墨菲就是當時來華參與設計的建筑師之一,當時的教會校園雖然分布在南北不同地域,卻全部都采用了中國古典建筑的風格。這與同一時期中國國立大學普遍采用西式建筑風格形成了有趣的對比,也和康樂園中其他建筑形成鮮明的對比。
哲生堂之名取自孫中山先生之子孫科的字。當時,孫科任鐵道部長,為推動嶺南大學工科發(fā)展,由鐵道部出資興建工科大樓。嚴格來講,哲生堂是以個人命名的非個人捐贈樓宇。
? 榮光堂:了解嶺大好去處
中軸線的另一邊,榮光堂和哲生堂相對。
榮光堂原來是嶺大的宿舍,為紀念鐘榮光先生對大學的貢獻,以其命名。
嶺南大學自1904年選定河南康樂為永久校址之后,校方大興土木積極建設,初期房舍多為西方人士捐建(如懷士堂、格蘭堂、麻金墨屋等)。
1927年8月嶺南大學收歸國人辦理后,首任校長鐘榮光認為“中國人教育,我華人亦應分力承擔”,改原嶺南大學“以培養(yǎng)基督徒為主旨”為“以基督精神治校”,根據(jù)本國、本地實情與需要培養(yǎng)人才。鐘榮光先生奔走世界各地,呼吁僑胞大力捐資,各方人士群起響應,興建校舍凡數(shù)十座(如馬應彪夫人護養(yǎng)院、十友堂、爪哇堂等)。
現(xiàn)在的榮光堂是西餐廳和招待所,收藏有很多嶺大建筑的老照片,是了解嶺大建筑歷史的好選擇。
? 馬應彪招待所:彈孔的真假?
當時嶺南大學沒有招待所,為解決招待來賓和小聚會用房,嶺南大學首位華人校董、先施公司創(chuàng)辦人馬應彪先生,捐資興建了一棟招待所。
馬應彪招待所落成于1922年。1989年,馬應彪之子馬文輝先生捐資加建一層。
馬應彪招待室落成時,被稱為“最新最靚的招待室”,內(nèi)設辦公室、會客廳、客房。后曾用作嶺南大學單身教員宿舍。
馬應彪招待所的旁邊,有一塊石碑,記載了墻上彈孔的來源。
據(jù)傳1922年陳炯明叛變,孫中山先生曾在此樓內(nèi)避難。馬應彪招待所南面山墻上的彈孔或為這一傳說的“印證”。只是,彈孔在哪?當時為什么中山先生得意逃脫?當時的“子彈或炮彈”究竟哪里去了?
究竟傳說是否為真,就只能留待有心人去考證了。
? 中大北門廣場:校名和校訓的題字,另有其人
從南門的牌坊開始,以北門的牌坊結束,中軸線不只有風光,還留下了各種有趣的故事。
現(xiàn)在看到的北門牌坊,是以中大的第二個校區(qū)(現(xiàn)在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的牌坊原樣重建的。中山大學原牌坊位于五山路斜坡處,建于1935年,既融合了西方建筑的風格,在細部裝飾上又兼有中國傳統(tǒng)元素。
牌坊正面額板上原有鄒魯校長手書“國立中山大學”六個正紅楷字,背面也是他手書的校訓。
以水為生的廣州城,水路網(wǎng)絡十分發(fā)達。如果你在廣州沒有坐過渡輪的話,就一定會失色不少。曾為教會大學的嶺南大學康樂園校區(qū),演變?yōu)榻裉熘写蟊静?,原來的北門廣場正是嶺南大學正門的所在。
這條縱貫南北的中軸線,南起南門牌坊,北至北門牌坊,這在嶺南大學時期便已確立。直至2001年,建成中大北門廣場,除巋然矗立的中山大學牌坊外,還加入中大?;?、校訓、校史等元素,保持學校臨江格局之外守護了大學的精神和傳統(tǒng)。
■ 【東區(qū)】
浪漫又神秘,“古墓派魔法學校”到來!
如果說中軸線濃縮了歷史和建筑的精華,中大的東區(qū),便是這片校園文藝和學術精神的擔當。在這片以老教授房子、學生宿舍和運動場館為主的區(qū)域,是保留了中大學子最多回憶和生活痕跡的地方。
走過中軸線的你,認識了中大的前世今生;
走進東區(qū)的你,就是走進了中大人的生活。
學子們喜歡調(diào)侃,自己身處“中大魔法學校”就讀,近日考古發(fā)現(xiàn)的漢代、明清古墓,又讓學子們興奮,原來一直在“古墓派”讀書。
所有的這些,都和馬崗頂、小紅樓有莫大的關聯(lián)。
? 康樂園的來源:馬崗頂
在中大本部的各處,都不難發(fā)現(xiàn)“康樂園”的字眼,康樂園究竟在何處?
這就不得不提“康樂公”謝靈運的故事。
謝靈運是東晉名將謝玄之孫,謝玄在淝水之戰(zhàn)中率軍擊敗苻堅,挽救了東晉王朝,在那個重門閥世族的時代王、謝兩家是權傾朝野的名門望族,劉禹錫曾作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說的就是王、謝兩家。
謝靈運18歲就世襲康樂公,后來劉裕建立劉宋政權,謝靈運對布衣出身的劉裕自然是有點孤傲,寄情于山水之間,得罪了當權者。
元嘉年間宋文帝將謝靈運流放廣州,就是現(xiàn)在的康樂園內(nèi)??禈饭f居早已無存,后人甚至無從考證馬崗頂?shù)?a href='/maolin/' target=_blank>茂林修竹間。
不過從那時候起,馬崗頂便成為了廣州的一處“風水寶地”,這里山清水秀,更有名人“加持”,后人便陸續(xù)在此修建墳墓,光耀門楣。直至嶺南大學選擇校址的時候,覓得此塊寶地,加以開發(fā)。所以,今天馬崗頂一帶,依然散落很多考古發(fā)現(xiàn),為學子們興奮。
如今的康樂園,四季常綠,春之杜鵑、夏之芙蕖、秋冬之紫荊美得醉人,無聲地見證著一所近代大學的發(fā)展和變遷。
? 瞻仰教授中的教授:陳寅恪先生
在陽光的照耀下,斑點灑在白色的小路上。然而這條小路并不平凡:它在中大超過半個世紀,是那條照亮先生回家的路。
被譽為“教授中的教授”——陳寅恪先生的故居,就在康樂園的馬崗頂。
美國芝加哥的麻金墨夫人(Mrs. McCormick)絕不會想到,她為紀念丈夫而捐建的兩層紅樓,會成為一方學術朝圣地。
陳寅恪,大師的成就早就蜚聲海內(nèi)外,牛津大學一直想聘請他為客座教授,虛位等待多年才另請他人。季羨林說:陳寅恪為一代史學大師,“一代史學大師必須能上承前代之余緒,下開一世之新風,踵事增華,獨辟蹊徑”。
沿著筆直的白色小路走到故居正門,前有三級臺階,拾級而上,拱型的門有三步來寬,紅色的木門向兩邊半開著,透過內(nèi)門的玻璃可以看到里面右側有上二樓的樓梯。這里也是陳寅恪講學的地方。
據(jù)說陳寅恪講課時總是端坐而講,態(tài)度嚴肅。大師曾言:“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F(xiàn)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p>
走進故居,步入二樓的書房,里面的藏書都是先生的著作。占據(jù)正中之位的,當屬這部作品。當年在清華大學擔任歷史、中文兩系合聘教授,先生講課時不僅本校學生和外校學生來旁聽,就是清華本校教授朱自清、吳宓與劉文典等也常來旁聽,因此有“教授的教授”之美譽。
先生用實際行動,把這個美譽,從清華園帶到了康樂園。
晚年陳寅恪雙目視網(wǎng)膜脫落,但能看到隱約的白光,學校為了讓陳先生安心散步,專門設了柵欄,將樓北的小道刷上白水泥面。
門前草地上的陳寅恪銅像還原了他安坐于藤椅、若聞若思的模樣。歲月流金,他許是看不見了,但他的心定然于綠樹成蔭處靜默堅守“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亙古流芳。
? 大鐘樓的拱形浪漫:格蘭堂
格蘭堂建于1915年,由于屋頂上有一座大鐘,因此又稱“大鐘樓”。
在格蘭堂,最具表現(xiàn)力的是“拱”。人口高高的臺階上,兩對方形雙柱支撐起三個大尺度的拱,勾勒出了格蘭堂粗獷的線條;雙柱之間留空,并各鑲人ー個小拱;周圍的門窗也多采用拱形。
受拱的影響,格蘭堂的門窗尺度也相對較大,中央三個大門加上門拱上的大型玻璃花窗均有兩層棱高,大門是黑漆的中國木隔扇形式,顯得古色古香。
總的來說,格蘭堂是中國形式采用較少的一幢建筑,以拱為主題,大尺度的構件使建筑顯得氣勢不凡,崇高肅穆。
現(xiàn)在,這里常常被作為中大學子回母校拍婚紗照、藝術照的熱門選擇地,只因這里的臺階和長廊,復古之余不失優(yōu)雅,跟沙面的建筑相比,可謂各領風騷。
? 光影美拍最佳點:嶺大附中附小建筑群
懷士堂兩側,都是原來嶺南大學附中的建筑。而東區(qū)不遠處,在圖書館附近,就是附小的建筑群。
當年除了大學,嶺南大學附中附小都是共用一個校園,更早的時候,這個名字被叫做“格致書院”。所以盡管部分的建筑群所處的位置屬于西區(qū),我們還是把他們歸納到東區(qū)的線路來,以便和這條線路之后的“嶺南大學附小建筑群”連起來。
這幾棟附中建筑外形相似、由西向東呈雁字形展開。在嶺大學生宿舍尚未建成時,大學生也曾寄宿于其中之一樓。當年“第一寄宿舍”和“第二寄宿舍”的字樣依然清晰可見,有心人不妨細致尋找。
在馬崗頂西,有相對集中的8棟紅樓建筑立于圖書館旁,冠以“嶺南大學附小建筑群”的名稱,位于建筑區(qū)域中心、唯一有名字的即“陳嘉庚堂”。
每當太陽光透過茂密的樹叢,灑落一座座小紅樓,在微風中晃動的光影,使紅墻綠瓦間多了金色的點綴,一條條校園的小路把散落的紅樓串聯(lián),中大校園的獨家大片,便在此刻上映。
中大校園的甜蜜,正源自于此。
? 清代宮廷的設計有個有趣的名字:廣寒宮
說到甜蜜,就不得不提校園內(nèi)名字獨特、造型別致的古典宮殿式建筑——廣寒宮。
這座建造時間較晚的嶺南大學“新女學(New Girl’s Dormitory)”,被更多的學子稱呼為“廣寒宮”,由廣東信托公司建筑師黃玉瑜于1933年設計,并在同年落成。
嶺南大學早在20世紀初即開中國近代教育男女同校之先河。隨著女學生人數(shù)日漸增多,卡彭特樓(舊女學)已難以容納,故籌款興建新的女生宿舍,相對于之前舊女學而稱“新女學”,長期用作大學女生宿舍。
1927年,南京《首都計劃》中提出“要以采用中國固有之形式為最宜,而公署及公共建筑物尤當盡量采用”。于是,1927年以后中國的建筑開始了一大波的中國古典主義復興潮流,這也成為了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中大校園內(nèi),以1927年為分界線,不同的建筑風格。
其中,惺亭、哲生堂、陸佑堂、廣寒宮,都屬于中國古典主義復興在校園內(nèi)的代表。
與前面三個建筑的設計者墨菲不一樣,廣寒宮的設計者黃玉瑜是中國本土建筑師,是一棟典型的仿清代宮廷建筑,更是校園內(nèi)古典復興主義建筑“中國之固有形式”運用的典范。
■ 【西區(qū)】
名字有點怪,和生物標本們Say個嗨!
與東區(qū)相對,西區(qū)的老建筑們則更擅長“搞怪”,一個個有趣的名字都爭相脫穎而出:爪哇堂、十友堂、模范村……殊不知,這都是鐘榮光先生對嶺大的建樹——每一個名字的背后,都代表了不同捐贈者的故事。
更有趣的是,幾乎所有的中大學子和廣州人都不知道,這里還藏有一個“琳瑯滿目”的生物博物館,可以和90余萬個生物標本們Say個嗨的精彩體驗,又豈能錯過?
? 老外設計新嘗試:陸佑堂
說到“陸祐”,取自捐資建樓者的先祖。黃容章和黃容康兄弟捐款6萬元修建嶺大學生宿舍,以紀念先祖黃陸祐先生。與實際建設費用11萬不足的部分,由“同學籌措基金會”補足。舊稱“學生第三宿舍”,與“學生第一宿舍”(爪哇堂)、“學生第二宿舍”(榮光堂)相對應。
與哲生堂一樣,陸佑堂都是墨菲在1930年根據(jù)南京《首都計劃》的規(guī)制設計,不過哲生堂的紅磚外墻只有一層,陸佑堂則做到了兩層。
陸佑堂的上層是典型的中式宮殿,柱子是深紅色的仿木形式,柱旁的墻體則是黃色,和屋頂?shù)乃{色相對,色彩艷麗且明快,少了清代傳統(tǒng)建筑的繁復,又增加了出挑的白色圍欄。
最有趣的是,陸佑堂的開間數(shù)達到了十一開間——這是中國建筑中的最高等級——也正正印證了老外設計的時候摒除規(guī)制,求實用美觀的初衷。
? 印尼華僑赤誠造:爪哇堂
“爪哇”一詞指的是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禈穲@內(nèi)為何以爪哇命名樓堂?
1919年,鐘榮光校長赴印尼爪哇各地,向華僑募捐建造大學宿舍經(jīng)費。在爪哇,他進行為期5周的游說活動,得到廣大華僑的熱心襄助,共募集7萬港元。該棟四層建筑于1920年動工,當年建成,為嶺大學生第一宿舍。
為紀念爪哇華僑的赤誠,故名為“爪哇堂”。
不遠處,與乙丑進士牌坊相對的,是八角亭,很奇怪的是,這個建筑在中大官方的地圖上有標識,在網(wǎng)絡上卻鮮有這個亭子的相關介紹,還經(jīng)常被游人誤以為就是不遠處的“惺亭”。
這個亭子隱藏在樹林深處,英文名字是“Fruit Kiosk”,如果直譯,就是“水果亭”。
? 農(nóng)學圓夢:十友堂
十友堂1929年落成,由十位嶺南大學校友捐建,是四層(含地下室)的嶺南風格建筑。當時為嶺大農(nóng)學院大樓。后經(jīng)過多次維修,至今仍能較好地保留原有的風貌。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背景,隨著中國國立大學的興起,教會大學的辦學優(yōu)勢逐漸喪失,一些教會大學開始致力于某些專業(yè)領域,試圖形成一定的社會影響力。
當時的嶺南大學對發(fā)展農(nóng)業(yè)很感興趣,希望在此專業(yè)領域內(nèi)保持領先地位,在原有蠶桑學、博物學優(yōu)勢的基礎上,甚至規(guī)劃將農(nóng)學系發(fā)展成嶺南農(nóng)科大學。
十友堂的建成,或許就是當時嶺南大學實現(xiàn)“農(nóng)學夢”的一步邁進。
? 為教師造房子:模范村
據(jù)文獻記載,模范村每棟建筑基本不超過萬元,“而屋有兩層,上為宿所及露臺,下則客堂、膳室、浴房、廚所、儲藏室皆具。屋外留地數(shù)弓,花圃菜畦,隨意開辟。將來擬建筑十間為一列,屋之距離各數(shù)丈”。
因其代表當時教師住宅的小洋樓模式,故名曰“模范”。
后來,學校把青年教師安排在模范村的小紅樓居住,又再后來,已婚或即將結婚的情侶,都被安排到一棟樓居住,所以這邊就被叫做了“鴛鴦樓”。
悄悄告訴你,此處藏有中大紀念品店,各式明信片、紀念T-SHIRT、中大獅和手辦一應俱全,可隨心挑選。
? 對話十八先賢:永芳堂
永芳堂由對稱的外方內(nèi)圓的雙曲面組成,前庭舒展的兩翼象征開放中的國門,直達三樓正廳的室外六十級臺階象征著國家的發(fā)展進步。
十八先賢銅像廣場,十八先賢兩邊布局,以歷史順序為序。
兩組銅像分別以林則徐和洪秀全為首,以孫中山和黃興為后,既自成獨立,又與永芳堂連成一體,其宗旨是紀念和弘揚近代中國一個半世紀以來,中華民族及其優(yōu)秀兒女為維護民族尊嚴、國家獨立而前仆后繼的奉獻精神。它為中大增添了一道亮麗景觀,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不斷有各地學生和游客前來參觀。
永芳堂現(xiàn)為學校孫中山紀念館、歷史學系所在。
今日,到訪之人或于堂前銅像處流連,或于階梯或草地上小憩,仰望樓匾,與偉人作一番對話。
? 和90余萬標本Say個嗨:生物博物館
如果中山大學本部的最美校園打動過你,那么,藏身校園一角的北極熊、亞洲象、恐龍蛋、薩斯特魚龍、鱗齒魚等90余萬號的生物標本,還有“子孫”遍布全國的竹標本園,你就一定不能錯過。
在博物館入口,兩頭亞洲象的標本在溫馨迎接你的到來。左邊的母象來自越南,沒有象牙,頭頂處略為凹陷,由越共前總書記胡志明贈送,公象來自泰國,他們作為伴侶,在廣州動物園度過了溫暖的時光,還生有四個子女。
當時(30年前的1983年的一天),公象不小心掉到水溝里,無法動彈,母象見此情景,居然也奮身躍進水溝,最后被救起的時候,兩頭大象都已在天國重聚。
隨后,動物園把兩頭大象贈送給博物館,如今,仿造云南野象谷的生態(tài)景觀,他們在世人的眼前,唇齒相依,見證一段段的幸福時光。
入口處的另一端,北極熊的標本,就更為醒目。
自1973年開始,捕獵北極熊在全世界是被禁止的。而你看到的這尊標本,則是美籍華人劉國烈先生獲得許可,在1971年2月在阿拉斯加采集到的,當時的價值就達到了20萬美元,可見其珍貴的程度。
2005年,劉先生把這號珍貴的標本捐贈給博物館,體重700公斤、體長2.8米、高1.5米,陳列在博物館的入口處,舉起右爪,栩栩如生般,給參觀的游客來一個熱情地擁抱。
1808年的植物標本怎么從歐洲帶來中國?生活在2.5億年前,7.8米長的薩斯特魚龍化石,是怎么保存下來的?全國最小的鳥,在廣州到處飛?3.5米長的新中國龍、興義龍和鱗齒魚的芳容,你見過沒?
就連珍貴的玳瑁、浣熊(小熊貓)、赤狐、翻車魚……只要你細細觀察,總能夠在中山大學生物博物館找到你的“興奮點”。
百萬館藏,等待好奇的你,慢慢聊一下他們的故事。
? 竹林深處,不可錯過:竹標本園
有著90年歷史的“竹園”,前身是嶺南大學的竹種標本園,最初由嶺南大學植物分類學家麥古禮(McClure)主持,馮欽維護。從國內(nèi)外搜集野生和栽培竹種,種植于康樂園。
現(xiàn)在,這里有超過120個的不同竹子的種類,廣州曉港公園、華南植物園、廣東省農(nóng)科院植物研究所紛紛來此引種,四川成都望江樓公園和浙江杭州植物園亦不遠萬里來此引種,是全國種類最豐富的竹標本園之一。
有中大校友在回憶文章中寫道:“那年月,康樂園滿園皆竹”,“幾乎任何一座樓房,都因為竹的環(huán)繞而自成單元”,“康樂園的竹子種類之多,在廣州當屬無二了?!?/p>
************
中大校園的精彩,
又豈止于此?
更多的故事,
更多的線索,
更多的路線,
我們歡迎你留言——
我們會繼續(xù)收集整理,
持續(xù)為你展出。
有人說:
認識一個城市,
就從這個城市的一所學校開始。
廣州究竟有什么好看?
走進中大校園,
總會發(fā)現(xiàn)一個屬于你的答案。
● 中山大學:如何到達
@如何前往:地鐵8號線,中大站
@預計停留時間:
中軸線區(qū)域:2-3小時
東區(qū)(含陳寅恪故居):約2小時
西區(qū)(含生物博物館):約2小時
@【注意】
?校外人士中大校園進出有嚴格的管理制度,請遵循校方管理辦法進入,并請通過中大官方網(wǎng)站提前了解開放情況;
?參觀中大校園,請勿大聲喧嘩,切勿影響學校本有的教學秩序,避免進入學生生活區(qū)域。
□ 點“好看”、評論或分享,就是最大的支持哦!
Hash:9dbd9c20af05523135d25e819c1d9029e2896818
聲明:此文由 MuaTrip原地旅行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