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萬善同歸”碑說起
銅陵演武亭萬福公的戍臺將士墓旁邊,有一座五、六平方米的“貴人公”祠,祠內神案正中供奉著一尊身披戰(zhàn)甲的將軍神像。令人不解的是神案呈不規(guī)則的一邊大一邊小,神案下一塊石碑也不居中,其坐向與廟祠不在同一軸線,碑文刻寫著“萬善同歸”四個大字,左邊一行小字“時民國甲子年三月吉旦”,右邊一行小字“海軍陸戰(zhàn)隊營長薩君太敬建”。這塊落款為海軍陸戰(zhàn)隊營長的石碑為什么會立在這里?這座貴人公祠的神案為何建得歪斜不整?這里的貴人公信仰與民國海軍有關聯(lián)嗎?這幾個疑問不禁引起筆者好奇,通過翻閱民國海軍歷史,走訪民間知情老人,沒想?yún)s揭開了上世紀二十年代民國海軍駐防東山的一段塵封歷史,也了解到東山民間信仰貴人公的文化習俗。
民國海軍駐防東山
民國初期,軍閥割據(jù)混戰(zhàn),地方政權由軍閥委任,更迭頻亂,就是海軍有一段時間也南北分割,分分合合。據(jù)《東山縣志》(民國稿本)載:單民國12年(1923)東山縣知事就換了六任,其中“七月,廣東海軍司令溫樹德派隊入境,就地暫委縣知事”,縣知事由廣東海軍委任。時間到了民國13年(1924),《福建省志大事記》(福建省地方志編撰委員會編、方志出版社出版)和《中華民國海軍史事日志》(蘇小東編著、九洲圖書出版社出版)都同樣記載:“1924年3月4日北京政府駐閩海軍警備司令楊樹莊命林永謨?yōu)轳v東山海軍陸戰(zhàn)隊總指揮,率艦四艘占領投北之溫樹德原駐地東山縣”。這里和《東山縣志》(民國稿本)記載的“民國十三年二月,海軍司令陳紹寬派指揮林永謨帶隊入境,政權操之海軍,暫委縣知事”是有出入的,因為民國13年(1924),此時的陳紹寬資歷尚淺,僅為海軍中校,時任以楊樹莊為司令的練習艦隊“應瑞”艦艦長,陳紹寬于1932年至1945年為海軍總長、海軍總司令,經(jīng)歷豐富,為人正直,是民國海軍出類拔萃的重量級人物,此是后話。
福建省政協(xié)文史委鄭成鐘撰寫的《海路的跋涉》一書詳細記載了林永謨這次率四艦進占并駐防東山的經(jīng)過:話說當年占據(jù)閩廈的海軍司令楊樹莊準備奪取東山,開辟海軍餉源,與廈門形成軍事犄角。為了確保行軍順利,他首先物色了流落東山多年的福州人程南沂和連江人鄭錦成做向導和內應,派海軍少將林永謨擔任此次行軍總指揮,率領“江元”、“楚同”、“楚觀”、“楚謙”四艦,運載陸戰(zhàn)隊薩君泰、邱振武兩營,并派電訊官吳高榘隨行去進占東山。當時駐防東山的聯(lián)軍殘部不堪一擊,林永謨很快就從澳雅頭上岸,占領了東山。略事休息后,林永謨命邱振武營開赴離城十二公里外的西埔地區(qū)駐防,薩君泰營則在城區(qū)附近的觀音亭山頂駐扎,任命電訊官吳高榘為東山縣知事,對帶隊有功的程南沂委以東山常關關長,鄭錦成也由吳高榘委以縣警備隊隊長兼縣監(jiān)獄員。到東山不久,林永謨找到南溟書院舊址,進行一番土木修繕,門口掛上一面牌子,作為東山海軍總指揮處,開始民國北京政府海軍駐防東山的這段歷史。
林永謨剛到東山,就把一切事務統(tǒng)統(tǒng)交由“楚同”艦長李孟斌主持。不久,艦隊回廈門參加軍事戰(zhàn)斗,海軍廈門司令部改派林舜藩為總指揮處參議,林永謨仍然把大小諸事交給林舜藩處理。但就是林永謨這樣的性格,大小事都由副職去處理,他只是程序上拍個板,加上縣知事吳高榘很敬重他,反而使東山在海軍駐防的這五年里社會安定穩(wěn)定,而且海軍也做了一些實事。如為了滿足城鄉(xiāng)民眾發(fā)展經(jīng)濟需求,海軍于1924年把部院衙改建為農(nóng)貿市場(據(jù)1994年版《東山縣志·卷十四》載)。同年,海軍著手集資建筑澳雅頭的碼頭和石滬,為海軍軍艦和東山商船??刻峁┓奖恪C駠页竽辏?925),澳雅頭碼頭竣工了,林永謨還專門題寫了“澳雅頭”石匾,鑲嵌在澳雅頭的隘門上,不知什么時候什么緣故隘門被拆除了,這塊石匾也隨即遺棄。1995年間,澳雅頭建設通往風動石景區(qū)道路,負責項目建設的建設局陳炳文在施工中發(fā)現(xiàn)這塊石匾被埋在土里,他有較高的文物保護意識,立即叫四個小工扛到明德宮邊,用洗衣粉、稀鹽酸進行清洗油漬,再描紅上漆,后來這塊石匾被筑砌在澳雅頭明德宮的圍墻上。
海軍駐防一直持續(xù)到1928年,政權改歸福建省政府,成立東山縣政府,吳高榘由省政府委任為第一任縣長。吳高榘在東山任縣知事、縣長的政聲頗佳,剛上任縣知事第一年就在東沈村路口修建一座候亭,供行人休息,他溫文儒雅,親自題匾“喜來亭”,撰一對聯(lián)在亭柱上:喜得息鞭且再較量前路;來相傾蓋何妨休憩斯亭。1928年,他改任縣長后,為方便過渡乘客,在澳雅頭建一座候潮亭,在亭門柱上題撰對聯(lián):送往迎來且喜有亭堪駐足;背山面水居然此地可談心。同年,多才多藝的吳高榘還在城內岵嶁山狀元帽石旁邊的石壁上題寫“海闊天高”四個大字。
薩君泰與貴人公墓
薩君泰何許人也?根據(jù)《民國少數(shù)民族將軍》一文載:薩君泰,福建閩侯人,薩鎮(zhèn)冰侄兒,蒙古族。畢業(yè)于福建陸軍學校,曾任海軍飛潛學校正操練官,海軍陸戰(zhàn)隊第一營營長。晉授陸軍步兵上校,以后一直服役于陸軍。薩鎮(zhèn)冰另一個族侄薩君豫也與東山非常有緣,城內舊公園獻機紀念碑上的“充實國防”就是時任福建省第五區(qū)行政督察專員(漳州市長)薩君豫題寫的。
薩君泰的海軍陸戰(zhàn)營在東山曾鬧過一場風波,但就是這一事件也反映出薩君泰清正自律的為人!有一艘掛著日本旗的電船主曾欠東山一個商人一筆款子,這個商人向電船主屢次要錢都沒有要到,于是便托人轉請薩營的營副寧鴻倫派兵將這個電船主拘捕并關了兩天;電船主還是沒還錢,只好將案件交東山縣署辦理。這個日籍電船主找到兩家鋪保向縣署請求保釋,并自愿籌款還給商人。他怕在保釋過程中受到營部的阻撓,特地委托縣商會會長黃有倫用金錢向營部打通關節(jié),由于薩君泰平時極其清廉,管理特別嚴格,部下都很敬畏他,所以大家就只瞞了薩營長一人。不料,這個電船主得到保釋后,立即向駐廈門的日本領事署控告。過了幾天,日本領事署派一個日本人隨帶翻譯直接來到東山,面見總指揮林永謨。林永謨莫名其妙,這日本人隨后從袋子里拿出一張單子,上面寫明:經(jīng)由黃某經(jīng)手,送寧營副多少錢,謝排長多少錢,某某多少錢,將單子交給林永謨處理。林永謨氣得嘴都歪了,十分尷尬,就急召薩君泰帶相關人員到海軍總指揮處當面對質。薩君泰十分生氣,要寧營副他們將所得交由黃某退還,寧營副等一個個狼狽不堪。林永謨和林舜藩兩人再三向日本人說好話,賠不是,后來這件涉外事件不了了之。
言歸正傳。民國甲子年三月(陽歷為1924年4月4日到5月3日)駐防東山的海軍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薩君泰營長為何立這塊“萬善同歸”石碑?筆者幾次去采訪演武亭萬福公86歲的阿來伯,咨詢這個貴人公祠“萬善同歸”石碑的來歷,阿來伯見筆者言辭懇切,斷斷續(xù)續(xù)介紹,原來這里本是一座墳墓,墓碑就是薩君泰題寫的“萬善同歸”(墓碑落款為薩君太,疑刻碑時簡寫),屬于包碑體式,中等大小規(guī)模。每年時節(jié),銅山民眾來拜萬福公,也都會拜這座民間稱為貴人公的墳墓。1996年,阿來伯應民眾要求,集資在墳墓的位置上擴建貴人公祠,墳墓和墓碑都保留在原位上,沒有翻動。由于受旁邊道路的限制,廟祠無法與墳墓同一走向,導致神案歪斜,墓碑也不在中線上,這是神案不規(guī)則的原因,并沒有什么特殊的設置。至于這座墳墓里埋葬什么對象,阿來伯介紹他早年在東安善堂聽老一輩說是很多穿海軍衣服的炮兵。筆者又追問為何這些海軍炮兵會被稱為貴人公?阿來伯說歷來民間就稱這座墳墓為貴人公,至于為什么他也不清楚。
東安善堂是1931年由熱心人士成立的民間慈善機構,他們行善范圍有建筑義冢、收埋死尸、施賑棺木等。薩君泰立碑建墓雖然早于東安善堂成立時間,但在東山一帶海上漂流的死尸幾乎都由東安善堂收埋。于是筆者去采訪東安善堂80多歲的謝桃英女士,謝桃英回憶說,小時候她就在善堂聽大人們說過演武亭萬福公的貴人公墓埋著四五個海軍炮兵,這些海軍炮兵死亡的原因大體是幾艘炮艦接到任務,準備從東山港北上,當時有幾個炮兵在岸上,接到通知后匆忙乘著一條小船趕到炮艦,他們抓住懸梯,沒想到抓不穩(wěn),就全部掉入大海。
謝桃英老人說的是不是事實,確實無從考證。但從民國海軍史志看,1924年3月下旬到4月中旬,駐東山的炮艦都回去廈門了,只留下海軍陸戰(zhàn)隊在東山?!陡=ㄊ≈敬笫掠洝?924年3月27日記載:海軍“應瑞”、“通濟”、“楚觀”等艦到金門,圖攻廈門;《中華民國海軍史事日志》1924月4月11日記載:北京政府駐閩海軍四艘軍艦圍攻廈門,限漳廈護軍使臧致平12小時離閩。從這兩則史志的記載,可以看出當初林永謨率領的四艘軍艦在完成占領東山后,很快就回廈門參加攻打臧致平戰(zhàn)斗。如果謝桃英老人說的是事實,根據(jù)這個時間節(jié)點合理地推斷,海軍炮兵戰(zhàn)士落水犧牲了,由陸戰(zhàn)隊薩營長為這些戰(zhàn)士立碑是順理成章的事。
關于貴人公祠“萬善同歸”石碑的含義,東山縣文史員陳泗樂也有另外一種解釋:舊時有的地方厲壇、義冢也稱“同歸所”,“同歸所”取義于“萬善同歸之所”,海澄、同安歷史上都有“同歸所”碑。臺灣及云霄、東山等地有很多萬福公廟寫著“萬善”或“萬善同歸”,如演武亭萬福公的神案下也立一塊“萬善”石碑,時間是道光十四年三月;南門海堤頂有一間“萬善宮”,供奉林王公;古港村興鼓寺左側的甕公也擺置“萬善同歸”牌;據(jù)傳演武亭萬福公這座貴人公墓是合葬冢,有很多尸骸集中埋在一起,可以推斷一種可能是當時有很多無主尸骸,社會好心人士修建這個合葬冢進行收埋,并請名望較高的薩營長題寫墓碑。
貴人公信仰的來歷
東山民間何時開始有貴人公信仰習俗呢?帶著這個問題,筆者去采訪真君宮85歲的吳九秋老人,他精神矍鑠,談吐清晰。據(jù)他介紹,民間大體有幾種信仰貴人公的形式:第一種是拜范蠡廟。這在國內很多地方都有,民間傳說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消滅吳國后,化名陶朱公,帶著西施棄官經(jīng)商,經(jīng)常做善事,幫助窮困潦倒的老百姓,被民間稱為“大貴人”,后來人們建設范蠡廟紀念他。第二種是拜神明。這在東山民間流傳,相傳清朝年間,有一年東山遇到大旱災,糧食欠收,但無德糧商趁機囤積,糧價飆升,貧窮民眾買不起糧食,餓死很多。有一天,一艘載滿糧食的商船因避風??吭跂|山港,船上老板見到東山受災民眾的慘狀,心中不忍,下令伙計將船上糧食全部搬上岸,一邊煮粥賑災,一邊平價糶糧。東山民眾度過災難后,想要報恩,卻不知道這位大善人的姓名,于是家家戶戶將這位大善人稱為“貴人公”,每月初一、十五在家里祭拜時,都會祈求神明保佑“貴人公”,表示感恩報德。第三種是拜地基腳。吳九秋介紹早前當?shù)睾芏嗌馊司徒?jīng)常拜貴人公,具體就在商店門口左邊的地基腳插上三支香,擺上菜飯佳肴,拜貴人公保佑生意興隆。第四種是拜貴人公廟。如演武亭萬福公內的貴人公祠,翠云宮萬福公也有貴人公龕位。東山民眾歷來信仰貴人公,樸實認為人生在世,諸事都需要貴人幫助,因此在拜萬福公的同時都會拜貴人公。
演武亭萬福公內的這座獨具特色,由墓而廟的貴人公,是東山最早、香火最旺的貴人公祠,其左邊是清朝初期遺留下來的唯一完整的建筑——演武亭照壁,其右邊是歸根于此的戍臺將士亡靈。歷史以來,東山民眾時年八節(jié)都會來這里敬拜貴人公、萬福公。純樸的民眾沒有忘記為國捐軀的將士英靈,這或許是民間信仰貴人公的文化本質吧。
編輯 /林藝娜
Hash:1c2ff658769f3e844f4831390f095bab6f88c355
聲明:此文由 銅山古城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