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誠母親墓出土絲綢殘片,為何成為國寶,因上面繡有“怪”龍
蘇州盤門外的一座墓葬中,出土了一件極為特殊的絲綢殘片,殘片上有幾條金龍的形象。難道墓主人是皇族的某人?為何從墓內出土的絲綢殘片會成為國寶?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60年前后,蘇州盤溪小學準備進行擴建工作,在施工過程中,挖掘機一鏟子居然挖出了一個直徑10余米的大土洞,墓洞旁還有一塊碑石,上面寫著“張吳王母曹太妃墓”。挖到古墓的消息傳遍工地,挖掘工作被迫停止,施工隊隊長急忙打電話,聯系考古部門前來調查。
蘇州文物考古趕到后,首先確定了該墓為張士誠母親曹氏的埋骨地,稱之為“元代曹太妃墓”。據史料記載,在張士誠起兵占領蘇州之后,母親曹氏便隨張士誠來到蘇州,老太太在聽聞張士誠兄弟張世德被擒后,曹氏憂傷不已,終因年老體衰而亡,張士誠遂將其安葬于蘇州門外。
元代的時候,曹太妃墓曾經被盜掘,當考古人員打開曹太妃棺槨時,發(fā)現曹太妃的尸體并沒有腐爛,反而面目如生。墓中出土了不少重要的文物,包括各種金器、銀器、玉器以及絲綢等,著名的銀奩、銀鏡架、琉璃圭等也都出土于該墓。
專家們在認真清理墓葬時,還發(fā)現了一件特殊的絲綢殘片,這件絲綢殘片開始時還真的沒引起專家的注意,因為它被隱藏在眾多粘連在一起的絲織品中,且呈現折疊狀。直至專家們無意間將其展開,才發(fā)現了絲綢殘片的特殊之處。
究竟有什么特殊之處呢?原來,這塊絲綢之上印著幾條昂首翹尾,邁步行走的怪龍。按照理論來講,曹氏是張士誠的母親,張士誠又曾在高郵稱帝,因此用金龍的圖案實屬正常,可專家們?yōu)楹我獙ζ涮厥饪创兀窟@里我們就得說一說元代時的龍袍了。
龍袍中龍的圖案共分三種,分別為升龍、降龍與行龍。升龍大致為龍頭在上,龍尾在下,表現出龍奮力騰空的姿態(tài)。降龍為龍頭在中部,尾部在上,如同神龍從云端徐徐降落。行龍為龍頭與龍身呈水平狀,猶如神龍行走在海波之上。
三種造型的龍圖案,一直被廣泛運用于元代的皇家貴族服飾上。河北隆化鴿子洞出土過一件菱格萬衣龍紋花綾,在這件紡織品上,其上的圖案就是升龍圖案,大致表現為龍頭在上龍尾在下,龍頭上長有雙角,面部張眼吐舌,爪有四趾,前爪靠近頸部,后爪靠近尾部,龍身整體呈S形。
降龍圖案在元代龜背地龍紋織金錦上有所體現,其龍為三爪,龍頭位于正中,尾部向上。龍頭與龍頸部連接極細,腹部開始加粗,一直到尾部開始再次變細,龍五爪清晰可見,身體修長扭曲,呈S形動態(tài)之感。
行龍的的裝飾一般采用纏身大龍為題材,在《元太祖狩獵圖》中,元太祖所穿的龍袍,胸前就有單只行龍圖案,龍身四周遍布火焰云氣紋,煞有撥云見日,龍行云中之感。
現代出土的元代絲織品較為稀少,出土的元代行龍絲織品更是彌足珍貴,因此曹妃墓中的行龍圖案絲綢殘片,是我國發(fā)現的極少數元代帶有行龍的絲織品,可以稱得上是國寶級文物。
誰能想到,元朝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了中原九十多年,最終象征皇權的行龍,卻要由一位起義軍將領母親墓中的絲織品來代表,想來確實讓人唏噓不已。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Hash:3b548522638d26598f16723d6bffec674372a10f
聲明:此文由 歷史解密坊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
相關推薦
-
泰國電子落地簽證(EVOA),1分鐘就能快速通關!
近日,泰國又使出旅游大招吸引中國游客2019年2月15日起對中國游客推出電子簽證!此前,泰國政府已于11月21日正式開通電子落地簽證包括中國在內的21個國家和地區(qū)均可在網上提前申請辦理泰國落地簽證泰國行前簽證(貼紙簽)、落地簽證電子簽證(E-Visa)、落地電子簽證(EVOA)這么多種類,怎么選?EVOA又是什么樣?1行前簽證
-
廣西三江程陽風雨橋 舉世聞名的國寶
博久策略論壇,海燕策略研究論壇早就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侗族風情看三江?!边@里說的三江就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三江侗族自治縣,侗族除了古樓,還有風雨橋值得一看。三江地處湖南、貴州、廣西三省毗鄰地帶,在這里生活的主體民族是侗族,占全縣人口的53.6%。由于侗族同胞的衣、食、住、行都具有十分突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再加上侗鄉(xiāng)神奇秀麗的自然風光以及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使三江成為桂中地區(qū)民族風情
-
江蘇這座寺廟,是四大名剎之一,乾隆五次來此游玩,更有稀世國寶
江蘇南京古稱金陵,是六朝古都、十代都會,自古以來就是繁華之地,近2600年建城史更是讓這里人文底蘊極其深厚,明孝陵、明故宮、玄武湖、雞鳴寺、棲霞山、朝天宮等等,景點眾多,透露著這座城市的古韻和大氣,每年都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而在南京當地有一句俗語:春牛首、秋棲霞,說的就是春天去牛首山踏青,而秋天是去棲霞山賞楓,這個棲霞山離南京市區(qū)二十多公里,來這里游玩,則一定要去山上的棲霞寺看看。棲霞寺的
-
山東茌平57件遠古文物“回家”,沉睡了4000年的“國寶”活起來
2020年12月1日,聊通社小編從今日茌平獲悉,今天上午,聊城市茌平區(qū)在城區(qū)博物館南門廣場舉行教場鋪遺址出土文物入館儀式,首批57件距今4000多年的遠古時代文物將在茌平區(qū)煥發(fā)生機,供市民和游客參觀、瀏覽。據當地文旅局介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教場鋪遺址出土文物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較強的觀賞、教化功能,經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同意,劃撥給茌平區(qū)博物館首批57件教場鋪遺址出土的文物,包含了鼎、罐
-
8年前成都修地鐵挖到漢墓,出土2件國寶,專家:中醫(yī)學早已成型
當一座座古墓被陸續(xù)發(fā)掘出來之后,一段段塵封的歷史和往事,就像過電影一樣重現在世人面前。2012年,成都老官山發(fā)現了四座西漢古墓,經過考古隊的搶救性挖掘,一共出土了620余件文物,這是一項破記錄的發(fā)現。出土包括漆木器、陶器、銅器、鐵器,以及竹簡、錢幣、醫(yī)書,人體經穴髹漆人像等文物。其中最令人興奮的,是出土了920支“醫(yī)簡”,內容編纂在一起為《醫(yī)馬書》。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分門
-
尋訪晉城國寶系列之明代古塔
晉城地區(qū)明代的塔有五座,它們都是磚塔,其中兩座塔外壁飾以琉璃。稱為琉璃塔。下面分別敘述。陽城縣海會寺琉璃塔:陽城縣的海會寺有兩座古塔,前面我們說過一座五代后梁時期建造的。這里說的是另一座較高的塔,稱為海會寺如來塔,建于嘉靖、隆慶年間(1565—1568),為海會寺附近白巷里富商李思孝捐資兩千余兩白銀而建。塔八角十三層,高五十多米。各層都設有塔室,在內室之外厚厚的塔壁中辟有螺旋形通道,通
-
1986年,內蒙古發(fā)掘18歲少女墓,出土一件國寶,專家:時光穿越?
1986年,內蒙古發(fā)掘18歲少女墓,出土一件國寶,專家:時光穿越?想必大家都知道楊家將抗遼的故事,人們對楊家將都頗為熟悉,而對這遼國了解卻很少。實際上,遼國是當時的契丹族人建立的。歷史上的契丹族是強大到可以與宋朝分庭抗禮的,若不是因為契丹族是少數民族,可能史書上面的記載便不會單以宋朝為正統(tǒng)。盡管歷史地位不是十分的高,但是誰也不能否認遼國的強大。而且遼國不單單是軍事強大,它還為歷史做出了
-
看這些散落在運城歷史長河中的國寶遺珍!
一個地方的底蘊可能會在不引人注目的地方靜靜地等待……運城人類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漫長歲月里這里保留了許多極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跡這些曾經的輝煌歷經歲月的洗禮給我們留下了了解人類歷史的寶貴財富運城文旅精心打造“我在家中賞國?!毕盗鞋F在就跟著小編探尋這些古老的文明觸摸那些神秘的古跡1黃河棧道遺址古棧道地處三門砥柱以東的深山峽谷之中
-
發(fā)現山西的一座國寶級牌坊,始建于清代,是當地晉商巨賈冀家所建
讓我們走進山西,近期一家處在山西省內部的牌坊引發(fā)了外界的關注。該牌坊相對而言非常特別,被譽為山西省內部的一處“國寶級”牌坊。牌坊在中國文化當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廣袤的漢字文化圈內,都可以看到此類建筑。牌坊在古代被稱之為闕,后又被人稱之為烏頭門、閥閱,主要是作為城市、鄉(xiāng)鎮(zhèn)的大門使用。往往一個牌坊上,便可以看到一個地區(qū)的歷史文化發(fā)展軌跡。發(fā)現山西的一座國寶級牌坊,始建于清代,是當地晉商巨賈冀
-
大理云龍明代“國寶”被盜,近日被成功追回!
2016年7月,云龍縣順蕩火葬墓群三塊墓碑被盜,經過云龍警方近500天的奮戰(zhàn),11月21日,三件被盜“國寶”成功追回,22日,被盜文物的確認交接工作在云龍縣公安局舉行。順蕩火葬墓群位于云龍白石鎮(zhèn)順蕩村蓮花山上,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總面積1.5萬平方米,墓地現存古墓千余冢,完好的梵文碑92塊,是云南省乃至全國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火葬墓群,2013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