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山青龍寺大殿建筑年代的新發(fā)現
青龍寺位于四川省蘆山縣北18公里的龍門鄉(xiāng),寺內原有文昌宮、鐘鼓樓、廂房、大殿等建筑,現僅存大殿,2006年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圖一)。此前,一直將青龍寺大殿認定為元代建筑,主要依據有三點。一是1986年維修時發(fā)現大殿部分板瓦上戳印有“至元一年”“至正十二壬辰年造”“至正十三”等年號。二是寺內保存的一對門枕石鼓上,刻有“大元至正九年”銘記。三是大殿內有墨書題記,當時辨認為“□□□□□年歲次癸亥二月仲春下刻朔二十六日明星黃道吉辰重新豎立青龍寺寶殿一所”,并根據“癸亥”年推測開頭看不清的5個字為“大元至治三”,即認為大殿建于元至治三年(1323)。其中第一點依據的瓦片是可以在后世維修中反復使用的,不能作為大殿本身主體結構的年代依據。第二點依據的門枕石是屬于寺內其他建筑的構件,也不能證明大殿的年代。只有第三點依據的建筑題記與大殿本身的主體結構直接相關,然而根據古代紀年的常規(guī)格式,明顯可以看出,以前辨認的“二月仲春下刻朔”中的“下刻”實際應為記朔日的干支。查元至治三年二月應為癸亥朔,可是“癸亥”二字會被誤認為“下刻”嗎?根據誤釋的字形,我們認為原文很可能是“丁亥”。這樣一來,原先推測的“大元至治三年”就不成立了。那么,殿內的題記究竟寫著什么?大殿的建筑年代究竟如何呢?
圖一蘆山青龍寺大殿現狀
帶著這些疑問,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代建筑研究所于2018年8月赴蘆山青龍寺現場調查,通過紅外攝影技術新發(fā)現了一批紀年材料。此次調查在青龍寺大殿室內共發(fā)現13處題記,其中11處書寫于木構件上,2處書寫于竹編隔截壁的抹灰面上。以前認為是“元至治三年”的這條題記,書于大殿明間前金柱之間的屋內額下皮,通過紅外攝影可以清晰地看到題記實際為“維大明正統捌年歳次癸亥貳月仲春丁亥朔貳拾陸日明星黃道吉辰重新豎立青龍寺寶殿一所……妙智……在者”(圖二)。此題記明確證實青龍寺大殿“重新豎立”于明正統八年(1443),“重新豎立”很可能是指完全重建。此外,前檐明間右側補間鋪作的挑斡下皮書有“大明正統六年七月十九日本寺釋子圓議……”,前檐明間中間補間鋪作后的大挑斡下皮書有“……甲子年新春初九日結緣□監(jiān)修里長駱……老人程堅……”,其中“里長”和“老人”是明代鄉(xiāng)里職事,此甲子年有可能是正統九年(1444)。這兩條題記印證了明正統年間重建大殿的事實,并透露出一些工程進度的情況。五架隨梁等處寫有眾多捐財物的信眾名字,主要的姓氏有駱、牟、張、楊、樂、高等,其中駱姓是當地舊有姓氏,在原屬青龍寺的一對門枕石銘文中也有駱姓家族的人名。門枕石現藏于蘆山縣東漢石刻館,風化較嚴重,一件刻字6行,原有“大元至正九年”等字,現僅能辨識“大元……/歲……/……/……/青龍……/造僧……”,另一件刻字6行,每行約5-6字,“道遠居……(駱)/志堅室(□氏)/弟駱志德室/肖氏上同(父)親……/忠母親……/家等謹施”。銘文中的駱某忠、駱志堅、駱志德一家并沒有出現在大殿的題記中,題記中也沒有類似字輩的人名,說明大殿的信眾題記與元代石刻同期的可能性很小,與明代紀年題記同期的可能性則較大,說明大殿內的大部分題記應該是明正統年間重建時統一書寫的。有題記的竹編隔截壁位于左縫梁架的五架梁、三架梁及瓜柱之間,題記似為多次寫成,出現有多次“翻蓋殿宇”“翻金綱殿”“翻大殿”之類的記載,并有捐資信善、僧人、工匠名錄,《四川文物志》記錄了其中一段“大明崇禎十六年十月十五日重修輝殿翻蓋殿宇會首姓名”,現在前半段的紀年已被新石灰抹掉,但大體還是可信的,這些題記應是后期歷次翻修屋頂時留下的。
圖二青龍寺大殿紀年題記
那么,青龍寺大殿有沒有可能在明正統年間的重建中,使用了部分更早時期的構件呢?以往的研究中,已經有學者在青龍寺大殿為元代建筑的前提下,認為其主體結構存在不同時期的構件。王書林根據前檐鋪作與山面和后檐的簡繁及用材差異,認為“其山面和后檐改動較大,很可能為明代改修”,還認為前檐次間補間鋪作里跳的挑斡“無拉接或承重功能,與室內梁架也無邏輯聯系,因此推斷其可能為后代改建”。如果將這些現象放到大殿為明代重建的前提下來看,或許有可能前檐鋪作在挑斡以下的部分利用了元代的舊構件。此外,雙步梁上的瓜柱、翼角部的角梁、大刀木、蝦須等構件,從用材和形制上看,應為清代改換的構件。屋面部分經過1986年、1990年翻修,又在2008年地震后完全改造,從椽子到瓦件已經毫無歷史痕跡。當然,究竟哪些部分是明代原構,哪些是后期改動,是否利用了舊料,這些問題還需要與周邊的蘆山廣福寺大殿、蘆山白塔寺大殿、蘆山姜維廟平襄樓與大殿、邛崍石塔寺大殿等建筑進行比對,做進一步的研究。
此次新發(fā)現的紀年材料,豐富了蘆山青龍寺大殿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證實了大殿重建于明正統年間,為青龍寺大殿的修建史找到了一個最為關鍵的時間節(jié)點。在此基礎上,才能夠進一步探討青龍寺大殿的原構、舊料再利用、后期改造等問題,該地區(qū)的建筑形制發(fā)展序列也因此需要重新審視。
▍來源:中國文物信息網 圖文編輯:蘆山熱線
Hash:3a2a48cae1557d57f3c867ab6b442deea86d7480
聲明:此文由 蘆山熱線_wtg1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