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隱秘的皇家陵墓, 耗時28年并被湖水深埋, 大旱數(shù)年方才現(xiàn)世
明祖陵是朱元璋的祖父、曾祖和高祖的陵墓,其中朱元璋的曾祖和高祖的陵墓內其實只是衣冠冢。這個陵墓最特別的地方是,發(fā)現(xiàn)的時候陵墓的入口在洪澤湖的水下。朱元璋為什么要將祖宗的陵墓建在如此低洼的地方,最終導致祖陵被淹呢?
▲明祖陵正門
明祖陵所在的地方在明朝時叫泗水城,但是朱家是在朱元璋的爺爺那輩才從江蘇句容縣逃難到這里的。朱元璋還沒出生的時候,他爺爺曾算過卦,算命先生預言說泗水是他們朱家的風水寶地,如果他們家祖墳在這里,后代子孫能出個天子。于是朱元璋祖父死前特意留下遺言,要葬在泗水。朱元璋當上皇帝后,為感激祖宗的恩德,便決定修建祖陵。朱元璋雖然對泗水這塊洼地不滿意,但因為祖宗特意囑咐便只能遵守,同時還決定還將曾祖墓和高祖墓也都遷葬過來。
▲明祖陵地宮
明祖陵剛建成的時候,周邊的建筑物是很多的,但是和當時的民間建筑一樣大都是木質結構,只在陵前的神道兩旁矗立著21對石像,有文官武將,也有猛獸翁仲,做工精巧、形制巨大,單個重量均在5噸以上,體現(xiàn)了明朝工匠的先進雕刻水平。只可惜后來被洪澤湖淹了以后,原來的木質建筑都沒有了,只剩下如今的部分石像。
其實,朱元璋一開始就意識到了祖陵選址不太如意,但他最終不愿放棄。為了能夠將這里打造成真正的風水寶地,朱元璋可謂下了大力氣,讓人移土造山、改移河道、抬高地基,隨后又更是大興土木,以至于從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開始修建祖陵開始,前后共用28年方才全部完工。不過祖陵后來之所以被水淹,天災只占了一部分,更主要的原因是人禍。
▲明祖陵神道石獸
一切還要從明朝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說起。為阻擋住黃河北部的風沙,保護下游農(nóng)田不被沙子埋沒,弘治皇帝朱祐樘命劉大夏修建太行堤,擋住了黃河的北部支流。誰知這是個顧前不顧后的主意,結剛修完沒多久就導致上游的黃河水全都涌向了南邊的淮河,大量河水呼嘯而下,以此匯流入海。由于淮河沿線河道比較狹窄,無法承受如此大的流量,使得淮河兩岸經(jīng)常遭受嚴重內澇。
▲宋禮和潘季馴塑像
為治理淮河流域的水患,明朝又出動了治河專家潘季馴。經(jīng)過實地考察,潘季馴提出“束水攻沙”的治水方針,后來又提出“蓄淮刷黃”,具體做法就是將淮河的水全部引入洪澤湖,抬高下游水位,讓其超過上游的黃河,以此阻止黃河水倒灌進來。當時也有人提出了不同建議,認為黃河水含沙量大,水里的泥沙日積月累會將河床越抬越高,總有一日會超過下流的淮河,屆時下游城鎮(zhèn)將會面臨滅頂之災。然而由于潘季馴是有著二十多年治水經(jīng)驗的功臣,朱祐樘最終選擇了他的方案。
▲萬歷皇帝朱翊鈞畫像
實踐證明,潘季馴的方案并不完美,日后淮河下游水患頻發(fā),洪澤湖的水位也在不斷上升。到了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當初支持潘季馴的大臣為維護名聲和地位還在睜眼說瞎話,公然將分流的建議稱之為妖言,絲毫不管淮河一帶水患頻發(fā)已是不爭事實。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再也裝不下的黃河水蔓延而下,將下游的泗水城徹底淹沒,明祖陵也隨之沉于水下。直到1963年,由于洪澤湖地區(qū)大旱,明祖陵這才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Hash:fedc8560f8f372228d85d5ed73941500c36e2d91
聲明:此文由 小風景體育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