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交性高清视频全过程,国亚洲日韩国产欧美另类 ,乱女伦一级a片 ,特级婬片a片aaa毛片

「方志于都」于都縣貢江鎮(zhèn)的寺廟

于都縣貢江鎮(zhèn)的寺廟

羅田巖

羅田巖寺,位于貢江鎮(zhèn)楂林村、貢水南岸的羅田巖丹霞石窟群中,距縣城2.5公里。羅田巖,一名善山。清同治《贛州府志》載:“陳永嘉(558~565年)中,有僧廬其上”。北宋時創(chuàng)“華嚴禪院”,高僧黃龍師曾結剎于此。明正德二年(1507年),羅田巖寺獲重修。明正德十三年信士劉崇江、劉伯全、劉崇祿等施金雕刻許真君像于巖,僧道明住持,袁貴賤(泰和人)鑿修巖洞。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知府邢珣,知縣羊修續(xù)建寺閣。明萬歷年間(1573~1619年),知縣劉昌柞、陳懋學,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知縣鄭楚勛、周鉉相繼重修。清順治九年(1652年)、清乾隆六年(1714年)府縣復修。清咸豐七年(1887年),羅田巖寺毀于太平天國戰(zhàn)火中。清同治九年(1870年),知縣顏壽芝復修。清乾隆年間曾有月泉和尚駐錫羅田巖寺。民國年間,羅田巖寺被大乘教所代替,其廟主先后有高老跳和謝觀發(fā)子。民國三十年(1941年),于都縣政府縣長劉菁如建“羅田精舍”于羅田巖。解放后,羅田巖寺大乘教被解散,長期無僧住持。1983年4月,羅田巖寺恢復佛教活動,釋傳修等與5名僧人入寺奉佛,縣政府撥款3000元,住持釋傳修募化善款近2萬元修寺宇,重塑佛像,架設電力照明線路和供水管線。1985年舉行佛像上座開光典禮。1988年修復石窟寺“古羅田巖”(觀音閣)、“南禪古寺”(玄帝殿)、“西竺禪林”和“功德院”各一棟,拓寬寺院坪地100多平方米。1986~1990年先后籌款近2萬元,對通往羅田巖寺的山道、小橋進行維修,修復登山水泥石階數(shù)百級,新建小石橋5座,鋪設環(huán)山水泥公路1000余米。如今前述殿宇再經裝修,院坪下新增寮房一排,功德院右側改建了僧舍、齋堂和炊房,客堂新建在功德院前右側?,F(xiàn)寺建筑面積1000余平方米。

“古羅田巖”居“南禪古寺”和“西竺禪林”之中位,門額灰雕“古羅田巖”,寺內塑有釋迦牟尼、觀音、玄天祖師、十八羅漢和二十四位諸天佛像,穹頂崖壁有陽刻“居然仙境”四字,據(jù)傳為朱憙手筆。殿右為通往“南禪古寺”的過道,有泉滴自懸崖壁隙凌空飄酒,飛沫濺珠,壁上刻有“乳泉”二字。右則“南禪古寺”,寺內崖壁有石造像11尊,若言若行,栩栩如生,為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雕刻。右側還有一石窟,一小穴倒嵌于穹頂上,狀似漏斗倒掛,上小下大,此則“米巖”。相傳,昔日長年流出大米,而每日流出之米,正好滿足僧侶和香客食用,不多不少,天天如此。后來,一個和尚嫌“米巖”洞口太小,流米太少,沒有余米換酒喝,于是把洞口鑿寬加深,結果流了三天三夜礱糠,再也不出米了。此則當?shù)厮渍Z“和尚心大出礱糠”之出處。出“米巖”往右行,懸崖屏立,間有“天子萬年”等石刻數(shù)十品,崖下有一小池塘,為懸崖流滴所積。崖壁前面有“濂溪閣”(后改為“濂溪書院”)遺址,前有古柏兩株(現(xiàn)存1株),蒼翠拂云,傳說為周敦頤手植?!肮帕_田巖”左為“西竺禪林”,再左是客堂和“功德院”,“功德院”旁建有膳堂、僧房、炊房等生活設施一棟,門前數(shù)米外建有客堂。昔時,此處有“仕學山房”和“凝道軒”,為士大夫談道講學之所。巖之巔,昔有“高山仰止亭”,登亭一覽,城鄉(xiāng)秀色盡收眼底。

數(shù)百年來,羅田巖寺院與書院共存共榮,佛教文化與理學文化交相輝映,相互影響,提升了寺窟知名度。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縣令沈希顏創(chuàng)濂溪閣于羅田巖。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縣令周頌續(xù)建之,“祀周濂溪先生,以程明道、程伊川先生配”。明嘉靖年間,知府刑珣、知縣羊修復修之,“嘉靖乙已(1545)年,提學蔡公克廉至巖,......乃檄知縣許來學”,把岳飛王陽明一并入祠祀奉。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縣令左修品在縣邑西門外興建雩陽書院后,羅田巖仍然書香四溢。清道光四年(1824年),縣令黃睿又創(chuàng)“凝道軒”于羅田巖。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在“羅田精舍”旁、古柏樹下,仍有一小型濂溪祠

羅田巖寺內外摩崖石刻豐富。寺內有石造像,陰陽石刻。寺外石刻分布廣泛,形式多樣,現(xiàn)存摩崖石刻近70品。有宋、明、清和民國時期的,還有時代不明的;有周敦顧、文天祥、岳飛、王陽明等名家的詩作題刻,還有多品大型石刻,如“雩陽一覽”、“天子萬年”、“別一洞天”、“光風霽月”、“白云深處”、“吟風弄月”、“抱秀”等。其中巖北懸崖半壁上“雩陽一覽”,赫然如斗,有諺語:“伸手摸得到,黃金由你挑”。意為誰跪在石磴上,伸手摸得著“一”字,準能榮華富貴。釋傳修、釋繼榮等先后住持該寺。

2006年2月20日經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批準為宗教活動場所。

住持:釋繼泉,于2008年至今

福田禪寺

福田禪寺,原名妙凈寺,位于貢江鎮(zhèn)城西。原址在大昌村(今梓山固院),始建于梁天監(jiān)年間(502~510年),唐開元年間(713~741年)遷今貢江鎮(zhèn)長征村,宋大中祥符年間賜名“妙凈寺”。宋代僧人吳文佑以靈慧著于寺,跏跌圓寂,人以肉身塑而祠之,故名“生佛”,民間稱“大佛”,寺稱“大佛寺”。本世紀初起,福田寺陸續(xù)遷至貢江鎮(zhèn)永紅村麻油獅子嶺腳下,占地面積200余畝,按十方叢林規(guī)劃設計,設普光明殿、法堂天王殿、山門殿、生佛祖師殿、觀音殿、地藏殿、藥師殿、衣缽寮、念佛堂、方丈室、藏經閣、齋堂等諸多殿堂?,F(xiàn)已建起普光明殿和生佛祖師殿,其余建筑仍在建設中。

福田寺自唐遷址于貢江鎮(zhèn)長征村以來,歷經1300年,先后有7個世祖23名和尚駐錫于寺,著名者為宋僧文佑。文佑俗姓吳,人稱“吳僧伽”,初出家信豐縣,后在贛縣麂山妙高寺修禪多年,北宋初來到福田寺,直至坐化。吳僧生性豪放,葷酒不忌,經常手持松枝口誦“趙家天子趙家王”,很多人不知底細,笑他“癲”,乃不知實為宋興之讖語(松即十八公,影射趙宋帝王坐擁江山十八代)。一日,吳僧被豪強追逐,吳僧跑進豪強的竹園里大喊“竹將為帚”。不久,園中竹子全部枯死。豪強亦家道衰落,另擇居處去了。宋大中祥符三年(1009年)六月初六,吳僧趺坐圓寂,無疾而終。不久,他床底下竟長出一叢翠竹,逐漸漫生到寺院。人稱之“吳僧翠竹”、“吳榻奇篁”成為“雩陽十景”之一。清人因之造了“翠竹樓”。因此,吳僧不斷得到朝廷敕封,南宋開禧年間封吳僧為“靈濟大師”,嘉熙年間加封為“慈佑大和尚”,咸淳年間加封為“慧應大和尚”。

福田寺因建于古城近郊,寺宇宏偉,香客絡繹不絕。唐咸通年間(860~874年)青石碑刻《唐虔州于都福田寺三門記》,記錄了福田寺當年的宏偉壯麗及游人如織的繁華景象:“于茲寺造長廊三十余間,又建彌勒院,……朱軒素壁,周回奪目,市邑沸騰?!议T辟三道,梵典彰然,…檐綴珠網(wǎng),籠雁拱之聯(lián)飛;瓦作翠鴛,接清風之迅翼。丹楹刻桷,藻暈閑扉,地琉璃,四垂金鐸”。......

福田禪寺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唐咸通青石碑刻越1100年,邑人楊知新(鄉(xiāng)貢進士)擬文,南岳書法家李少鴻為書兼鐫刻。碑刻不僅內容完整、生動,書法也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宋邑人王鴻亦作記《妙凈寺重修三門記》,楷書勒石。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翰林大學士解縉作《重修福田明覺生佛道場記》。明萬歷年間,邑人李淶(官至都察院中丞)作《明覺寺來歸常住田記》。清有數(shù)篇:乾隆已亥科舉人易開暢(邑人)作《福田寺翠竹樓記》,乾隆庚辰恩科解元李睿(邑人)作《吳僧伽手墾田畝記》,道光三年(1823年)知縣黃濬《吳僧翠竹樓記》、《重修福田寺記》。釋繼泉、釋振忠、釋印杰等曾住持該寺。

2006年2月20日經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批準為宗教活動場所。

住持:釋圣儒

甘泉寺

甘泉寺,原名潭婆井,位于貢江鎮(zhèn)紅旗村、貢水北岸、雙橋西岸,與羅田巖隔江相望,距紅軍長征紀念園一華里許。寺前貢水如帶對岸群峰疊翠。

昔傳,城東靈泉,雙日水澀而渾,單日水甘且清,潭婆拓泉為井,擔水謀生,故名“潭婆井”。井水質清澈甘甜,不涸不溢,素有“甘泉”之稱。一日,貢水陡漲,潭婆見一觀音雕像順流而來,獲之,磚石為龕,供于井畔,朝暮禮拜。唐貞觀年間(627~649年),軍中痢疾者眾,軍士至此,飲井水而痊愈。軍中首領有感于圣水靈驗,于井旁建一樓閣,所用磚瓦,皆為手傳,閣成,供觀音像。始有“觀音閣”之宇。

又傳,某朝雩陽縣令,年逾不惑,膝下尚無子嗣,攜眷進香于此,于大士像前誠禱所求。翌年,果得一麟兒,大喜。為報圣恩,將觀音閣擴建,修葺一新。自此,香火日隆,聲名遠播。

觀音閣幾度興毀,但香火不熄。解放初年,閣中仍供千手觀音像尊。“文革”期間閣毀,像亦不知所蹤。1984年春,信眾依舊址而建觀音殿,塑觀音、文殊、普賢圣像。1987年冬動工興建大雄寶殿。越三年,主體工程告竣。磚混結構,三層,面寬三間,門辟三道,門口設廊。門廊正中懸“甘泉古寺”木匾,改“潭婆井”為“甘泉古寺”。殿內彩塑三寶,阿難、伽什及十八羅漢圣像。1995年起,陸續(xù)在大雄寶殿左右側及前面十余米處興建和重修地殿、觀音殿和天王殿,均為琉璃瓦飾頂,朱門粉墻。觀音殿內精塑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及三十二化身像;天王殿內精塑彌勒佛和四大天王圣像,均飾以金箔朱漆。梵宇莊嚴,氣象萬千。大雄寶殿門側灰塑書法家吳本清手書的對聯(lián),正聯(lián):“雩山郁郁鐘靈秀,貢水滔滔毓禮泉”。旁聯(lián):“佛法如天揚眾善,禪門似海滌諸非”。頂層為藏經樓,門聯(lián):“祥云環(huán)玉閣,皓月映經樓?!睒莾裙┓?a href='/xifang/' target=_blank>西方三圣像,藏有《大藏經》等佛學典籍千余冊;一樓為僧侶禪房。觀音殿后修建了齋堂、炊房等生活設施。

2006年2月20日經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批準為宗教活動場所。

住持:釋振常,于1985年至今。

真君庵

真君庵,位于貢江鎮(zhèn)蔬菜場村、于都長途汽車站(新車站)后面。始建于唐僖宗廣明年間(880~881年),1376年因雷電被毀,1686年岳蔥重建,“文革”期間又被毀,1986年重建。

現(xiàn)庵右側為真君殿,左側大樓一層為大雄寶殿,二層為觀音殿,再左一棟為僧房。占地面積216平方米。2009年度被縣民宗局評為道風建設、服務社會活動先進場所。

2005年10月20日經贛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批準為宗教簡易活動點。

住持:釋慧藏法師。

南泉山寺

南泉山寺,位于貢江鎮(zhèn)永紅村。寺宇分前后兩段。前段屬先前建筑,主要有山門和天王殿,山門為牌枋式門樓建筑,四柱三間三樓,硬山頂,麻石門額,門額兩旁,磚砌斗拱。天王殿為一層磚混結構。后段是新近建筑和部分在建工程。均為磚混結構,主要有:大雄寶殿,供華嚴三圣。寶殿兩側,對稱建有豎向二層磚混樓一一鐘樓、鼓樓。鐘鼓樓的一層地面,左為客堂,右為地藏殿,齋堂、廚房正在建設中。

現(xiàn)寺占地面積近2畝,磚混結構,建筑面積近2000平方米。

2006年2月20日經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批準為宗教活動場所。

住持:釋繼提。

三圣寺

三圣寺,原名觀音堂,位于貢江鎮(zhèn)長征村中寮組。始建于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

據(jù)傳,有村民見寺址處發(fā)光,感覺詫異,眾人遂開挖一丈余,見古木形似觀音,便請人將古木雕成觀音像,并在發(fā)光處建寺供奉,取名觀音堂。此后,開挖見古木形似觀音一事,觀音堂名聲四隆,各方善男信女慕名前來朝拜,祈福消災,無不靈驗,香火大盛。

1958年觀音堂被毀,1990年村民在原址重建觀音堂,重塑觀音像供奉。1995年秋,受當?shù)卮迕裼?,原于都縣佛教協(xié)會會長釋融光法師偕徒堅云正式駐錫寺院,著手進行擴建,報縣宗教局批準,將寺院更名為三圣寺,成為正式開放的寺院,于1998年完工,為磚混結構,占地面積300余平方米,分上下兩層,樓上為大雄寶殿,塑有三方佛與觀音、地藏、韋陀、伽藍圣相及十八羅漢。樓下為三圣殿,塑有西方三圣像,并配有寮房、齋堂、廚房。至此,三圣寺形成格局,香火更加興旺。

寺院建成后。釋融光主持依佛陀遺教,建立健全共住規(guī)約,僧眾以寺為家,成為全縣楷模,屢獲好評。2006年,釋開心接任主持,身體力行,率從勤學三修,格遵六和,引領信眾誦經禮懺,形成三圣寺每年固定獨有的初一、十五誦經法會,七月初五至十五的孟蘭法

會,十月十八、十九的長生燈會,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七日的彌陀法會。法會期間,佛堂燈燭誦明,香煙繚繞,梵音嘹亮,莊重嚴肅,祈禱世界和平,人民康樂,遠離災難,恒納福樣。

自1998年至今,寺院還依教堅持布施放牛、救濟貧病、修橋鋪路、行善止惡,教化眾生、廣結善緣、造福社會,得到信眾的好評和省市縣有關部門的表彰。先后被評為“五好寺院”、“和諧寺院”,成為于都縣弘揚、傳播正信法教的重要寺院之一。

2006年2月20日經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批準為宗教活動場所。

住持:釋開心。

通巖寺

通巖寺,位于貢江鎮(zhèn)水南村峽谷石洞內,整個石洞穿山而過,故稱通心巖。始建于宋朝,原名通巖慈靈寺。據(jù)縣志記載,通巖石刻,宋紹熙年間(1190~1194年),縣令黃士宏鐫刻。宋慶元年間(1195~1200年),邑人謝時舉勒銘。

通巖寺,曾幾度興衰,1989年釋振旻法師和信士邱觀七籌建此寺。洞內中央設建有大雄寶殿。石洞后對面山腰,有臺灣女士李用芳等信民捐資建露天觀音道場大佛像。

2006年2月20日經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批準為宗教活動場所。

住持:釋祖本,于2008年起。

天河寶山

天河寶山寺,位于貢江鎮(zhèn)新地村、天河山水庫北側、323國道新地路段邊。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9年)。

民國年間至建國初期,寺曾被大乘教占有?!拔母铩逼陂g寺再遭破壞,但寺宇沒有被拆除。1986年修復殿堂重開佛事。2004年起擴建寺宇,在原寺左側增蓋了三寶殿,殿堂面積100余平方米。2005年新塑佛像并金裝,2010年新建膳堂、廚房共計100余平方米。

2006年2月20日經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批準為宗教活動場所。

負責人:羅堅章居士,于2003年3月至今。

龍門

龍門寺,原名龍華寶山,位于貢江鎮(zhèn)農業(yè)村、貢水南岸的龍門前渡口,古時為“龍王廟”,為舊時“雩陽十景”之“龍門夜雨”。始建于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后數(shù)度毀興,數(shù)次修造?!褒埻鯊R”究竟何時演變?yōu)槿缃竦姆鸾虉鏊?,不得而知?,F(xiàn)寺宇竣工于2007年6月,磚混結構,三層。一層為客堂、齋堂、廚房和僧房,二層為佛堂,供阿彌陀佛、觀音、大勢至諸佛菩薩。

古之龍門,有石嵚然拔地,其勢巍乎參天,俗稱“龍門石”。寺前貢水下匯澄潭,瀠洄而蕩漾。每當夕陽西下,牧童橫吹;或月掛樹梢,漁火點點的薄暮時分,江面上就浮現(xiàn)出一片濃郁的紫色,蒙潤如雨,淅浙瀝瀝,直到次日日出時分。這就是人們傳通的“龍門夜雨”奇景。清代邑人宋啟傳為之著有《龍門石賦》。云:“偶當日昃,常于月斜,漁人罷網(wǎng),牧豎還家,野色空蒙,夜氣參差,煙霏縹緲,霧散周遮”正是龍門夜雨的真實寫照。據(jù)傳,舊時鄉(xiāng)試之年,此間如聞有裂雷之聲,則俗謂“開龍門”之場,邑中學子,必有奪魁者,人們拱手慶賀,奔走相告。邑人宋啟傳詩歌為證:龍門西峙古城隈,下繞長江去不回。我欲乘風逞變化,聽他平地一聲雷。怪風嵚崎蹙怒濤,雷轟何必聽江皋?龍門賦就龍門獻,聲價從今十倍高。

2006年2月20日經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批準為宗教活動場所。

負責人:羅慧果居士

仙巖寺

仙巖寺,位于貢江鎮(zhèn)上歐村官寨下組、官石寨腰間,是依巖修建的石窟寺,于1996年開始新開基興建。寶殿門面為磚混結構,設檐柱四根,一扇雙開門,門額金粉楷書“仙巖寺”。滿墻飾紅色瓷磚,紅色琉璃瓦飾頂門面依巖窟而建,內供全堂諸佛菩薩圣像。寺右側有上下兩層的磚混僧舍一楹。1996年,里仁村石羅寨組把靠寺的50畝山場奉送于寺,2001年以來,寺左側增建了炊房、齋堂,蓄水池,2006年架設了照明輸電線路,近年又修通了通往巖寺的簡易盤山公路。

2005年10月20日經贛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批準為宗教簡易活動點。

住持:釋繼圓,開山至今。

元山

天元山寺,位于貢江鎮(zhèn)倉前村坳背組的高山山坳上,背面為興國縣地界。始建于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文革”時期被毀。此寺原在山下的贛縣界內,據(jù)說當時有了此寺后,當?shù)仉u不啼、狗不吠,信士便將寺遷移至現(xiàn)在山頂坳上。拜佛的主要來自于都、興國、贛縣3縣的信眾。

2008年,于都縣貢江鎮(zhèn)信土鐘周標,興國縣社富鄉(xiāng)王龍村郭春秀,贛縣三溪鄉(xiāng)土龍村鄧育平、劉昌榮、鄧育洪等發(fā)起維修擴建。新建了大雄寶殿及兩側僧舍,占地面積約300平方米。寺中文物明代銅香爐于2007年被盜。

2005年10月20日經贛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批準為宗教簡易活動點。

負責人:曾同オ居士,于1989年至今。

烏仙寶山寺

烏仙寶山寺,位于貢江鎮(zhèn)里泗村的一座山頂上,海拔300多米。始建于明朝。

相傳,三祖廟的三祖公是烏仙寶山寺烏仙公的外甥。有一天、他們相遇在三祖廟址。烏仙公首先坐下,一會兒,三祖公便對烏仙公說,這個位置好,你讓我坐一下。之后,三祖公坐下來任烏仙公怎么說也不肯起來,烏仙公也不相讓,便對三祖公說,那就十年之后再換回來。到了十年,三祖公便在十字上加一筆,成了千年。烏仙公沒辦法,只好獨行上山修行磨道。此山由此名為烏仙寶山。

又傳,烏仙公有結拜兄弟三人。烏仙公姓龔,姓氏柳兄在車溪鄉(xiāng)羅仙坑山,姓氏楊兄在貢江鎮(zhèn)楂林羅坪村。三兄弟是有名望的草醫(yī)郎中,為當?shù)匕傩粘≡旄#钍苁桨傩粘绨荨?/p>

“文革”期間寺被毀,1988年由信眾管永圣倡儀籌資重建,并塑神像。1996年挖井兩眼,1997年建大雄寶殿、1999年朱紹榮、汪金英、肖菊英等發(fā)起籌資建通寺山路和建清心亭。2000年塑地母娘娘神像,并擴建大殿、齋房。2008年建僚房和后棟三層?,F(xiàn)大殿分佛祖、烏仙、地母娘3個殿,寺為磚混結構,建筑面積約300平方米。

2004年3月23日縣人民政府批準為合法開放宗教活動場所。

負責人:曾寬佛居士,于2004年至今。

烏仙名山

烏仙名山寺,位于貢江鎮(zhèn)窯塘村楊梅坑山頂。始建于唐朝,清咸豐年間重修。

“文革”期間寺被毀,1978年恢復重建,1997年建齋堂、僚房,建筑面積約150平方米。2002年新塑佛像,2004年挖井一眼,2005年裝飾佛殿,2009年修通寺公路。

2004年3月23日縣人民政府批準為合法開放宗教活動場所。

負責人:肖慧億居土,于1991年至今。

龍山寺

回龍山寺,位于貢江鎮(zhèn)里泗村的公路旁。始建于唐朝末年。寺原址在朱牯坑尼姑庵,后遷址到佛慈閣。

“文革”期間寺被毀,1982年由首士管齋女、鄭德興、鐘龍祥發(fā)起恢復重建為土木結構,建筑面積約70平方米。1988年挖井,1991年修繕,2002年新建佛殿為磚混結構并重塑三寶佛像,2004年新建門樓,2006年擴建齋堂、寮房、廚房,2008年修水泥路?,F(xiàn)建筑面積約200平方米。

2006年2月20日經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批準為宗教活動場所。

負責人:黃宏森居土

福涌寺

福涌寺,原名三通寺。位于貢江鎮(zhèn)新地村、石鼓村口的丹霞巖窟前。始建于1999年,2004年告竣,磚混結構,門口設廊,三門五柱。正中為三寶殿,左為地藏殿,右為龔柳楊三仙公殿。佛殿右側為寮房,佛殿左側下有廚房數(shù)間。

2006年2月20日經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批準為宗教活動場所。

負責人:馬通香居士。

龍山

龍山寺,原名田茶嵊庵,位于貢江鎮(zhèn)長嶺村。始建時間不詳,民國年間已有庵寺立于田茶嵊的石階道路旁。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寺庵用做大隊碾米廠,1978年信民恢復寺宇,1993年重修寺宇并增塑羅漢,1998年重修擴大殿堂。

現(xiàn)有磚混結構佛殿一棟,門口設斗,“昌”字廳堂。廳內正位供奉三寶諸佛菩薩。左側設僧室,右側設橫屋為炊房等生活設施。1998年居士謝慧雄曾為該場所負責人。

2006年2月20日經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批準為宗教活動場所。

負責人:鐘堅安居

獅龍寶山寺

獅龍寶山寺,位于貢江鎮(zhèn)密坑村公路旁的一座石山半山腰的巖洞內。始建于清朝。

“文革”期間被毀,1978年重建于天然巖洞內,2000年修通通寺山路。2004年擴建為磚混結構門面及住房、廚房。建筑面積約200平方米。生活用水主要來源于山泉。

2005年10月20日經贛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批準為宗教簡易活動點。

負責人:楊同勝居士,于1985年至今。

烏仙庵

烏仙庵,位于貢江鎮(zhèn)羅坪村馬嶺坑。始建于清朝末年。

傳說此地烏仙公原來在貢江鎮(zhèn)里泗烏仙崠庵,有一好賭之人贏了,就到烏仙崠庵里偷烏仙公神像帶到羅坪童子家,后建廟供奉。

1958年庵被毀,神像被燒。后當?shù)匦疟娭厮苌裣穹旁谕蛹依锕┓睢S捎谏剖啃疟娚醵嗉依锘顒蛹{不下,善士信眾又于1994年建此庵,磚混結構,建筑面積約380平方米,2007年擴建三寶殿,2009年建戲臺。

2005年10月20日經贛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批準為宗教簡易活動點。

負責人:劉宏發(fā)居士。

明山

慧明山寺,位于貢江鎮(zhèn)。

2005年10月20日經贛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批準為宗教簡易活動點。

住持

觀音閣

觀音閣,位于貢江鎮(zhèn)東溪村的小河邊上的山腳邊。始建于清成豐三年(1853年)。

相傳,當時有一謝氏女挑著瓷器菩薩放在現(xiàn)址觀音閣的對面山上,幾年后,謝氏女又將它遷到現(xiàn)觀音閣的石洞內,并鑿了一副石床安定下來。洞內有滲水,謝氏女便請當?shù)匦な先顺鲑Y捐建觀音閣上閣。

1958年被毀,1990年重建,1996年塑上閣佛像,2009年建觀音閣下閣改為地藏殿,2008年地藏殿佛像上座。上、下閣仍為土木結構,建筑面積約200平方米。

2005年10月20日經贛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批準為宗教簡易活動點。

負責人:

獅子山寺

獅子山寺,位于貢江鎮(zhèn)白口村大河河畔。始建于明朝初期。原寺設有羅祖佛堂,塑有羅祖師和十八羅漢佛像,后又增塑了釋迦牟尼佛和觀音佛。當時由于此寺地處水運交通要道,凡來往船只都要到寺求神拜佛護佑平安,行船一帆風順。

寺內佛祖殿設在形如獅子的嘴上。從遠處看獅山,左如象山,右如獅山,兩巖相連,山脈氣派。

1958年寺被毀。1980年多方寫緣重建佛堂,建筑面積約200平方米,磚混結構。2000年籌資10萬多元,砌圍墻和擴建佛殿門前活動場地。近年來,遇重要宗教活動時,常請縣采茶劇團來寺演出。

2005年10月20日經贛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批準為宗教簡易活動點。

負責人:謝宏靜居士,于2005年至今。

士林

居士林,位于貢江鎮(zhèn)窯塘村的小土坡上,距319國道150米左右。始建于2000年仲秋,由釋明靜法師倡導,黃振塔,梁宏寶、劉明壽、唐明珍、朱宏增、朱結好等居士發(fā)起籌建。

正面一棟一樓為“園融殿”,二樓為“三圣殿”,三樓為“藏經閣”。左側一棟為住房,后面一棟為辦公和接待用房。2010年建右側一棟和前下屋房,用于研修和廚房。整體建筑風格為凹形,意為廣納天下祥瑞,擁抱幸福安康。建筑面積1900平方米。

居士林現(xiàn)有常務理事成員7人。2007年度居士林被市民宗局評為“五好”先進單位。2008年林長梁宏寶被贛州市民宗局評為宗教活動積極分子,2009年再度被市局評為宗教界為經濟、社會發(fā)展貢獻先進個人。

2007年1月26日經贛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批準為宗教簡易活動點。

林長:梁宏寶居士;副林長:張慧敏居上

三祖廟

三祖廟,位于貢江鎮(zhèn)里泗村、雩山腳下。始建年代不詳?,F(xiàn)存物記載:清同治二年(1863年)重修。

相傳,雩山之神“雩山公”有三兄弟,他們同在雩山修煉得道成仙。為護佑百姓,三兄弟商議,各擇址落地護佑百姓。長兄太祖公在嶺背鎮(zhèn)的金溪村,二祖公在嶺背鎮(zhèn)的下拔村,三祖公在貢江鎮(zhèn)的里泗村。信眾敬三位拜祖公,農業(yè)生產無雨得雨,四季平安,五谷豐登,萬民得福。

1992年修繕三祖廟右壁,2003年修戲臺、門面,2004年修大殿及掛面墻,2009年建廟左側橫層磚混結構,建筑面積約70平方米。

據(jù)當?shù)匦攀拷榻B,每隔十年,金溪、下?lián)?、里泗三地的信眾抬祖公坐轎出游互訪,現(xiàn)大殿為磚木結構,建筑面積約300平方米。

2005年10月20日經贛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批準為宗教簡易活動點。

負責人:

東岳廟

東岳廟,位于貢江鎮(zhèn)古田村的小黃土山上。始建年代不詳。原址在今貢江河畔麗水明珠房地產樓旁。1982年遷址重建于古田村,1994年修建門面為磚混結構,2009年建齋堂?,F(xiàn)建筑面積約160平方米。

據(jù)當?shù)匦攀拷榻B,東坊古廊就是東岳泰山天濟仁圣大帝廊。敬奉的是張公都督,因為其清廉,并行醫(yī)術,為民祈福除病,數(shù)百年來,深受百姓愛戴,后右邊又建三寶殿,塑三寶菩薩。

2005年10月20日經贛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批準為宗教簡易活動點。

負責人

府廟

水府廟,位于貢江鎮(zhèn)古田村的磨角上,前臨滔滔貢水。原址在現(xiàn)縣政府下方的河邊上。

2005年10月20日經贛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批準為宗教簡易活動點。

負責人:

上羅廟

上羅廟,位于貢江鎮(zhèn)紅峰村上羅。明朝年間,始建于老廟背,后移建廟背坑,遭受火災后,于清嘉慶乙丑年(1805年)遷現(xiàn)址(俗稱“孩兒爬地”)重建?,F(xiàn)廟字為清代廟宇原址重建。2008年開工,2010年底竣工,次年正月初六上座。廟宇前后兩棟,均磚木結構,硬山頂,封火墻。前棟為正門兼戲臺:一樓為正門入廟堂通道;二樓為戲臺,面向廟堂。后棟為廟堂:面寬三間,一進二廳,琉璃瓦飾檐,檐口飾羅鍋橡,檐下設廊,門廊與門廳之間撤墻留空。門廳有明柱兩對,穿斗結構。門廳飾三層八角藻井,寢廳正位供奉太祖雕像,旁有坐轎。天井兩側山墻各設有出入小門。前棟與后棟之間一小院相隔,院兩側山墻設出入大門。

上羅原為雩山太祖廟(金溪)十大案之一,坊民為方便祀奉于雩山祖公,在坊內設廟塑像。祀神活動的時間和內容與雩山太祖廟一致并統(tǒng)籌安排。據(jù)傳,上羅廟初設于“孩兒爬地”時,該處有謝氏祖墳一座。太祖公為了在該地建立廟宇,顯現(xiàn)人身與謝府孟清公面談,達成了“不動祖墳一草一木,建立太祖廟宇”之意向。現(xiàn)廟宇寢廳中央的祭臺下仍保留著謝氏祖墳。舊時,太祖公在上羅村擁有良田280多擔。

上羅廟由理事會管理,本屆理事會主任鐘永和,副主任曾石福,成員有高觀喜、劉九生、李海元、黃石福、李文生。

負責人

紫陽

紫陽觀,位于貢江鎮(zhèn)古田村紅光村小組、于河大橋下方河邊的一個山窩里。據(jù)清同治《于都縣志》記載,紫陽觀建于隋朝,時稱清華道觀,唐代改為紫陽觀。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為祝圣道場。明代名道趙原陽居之,皇帝代宗賜號“崇文廣道純德原陽趙真人”。趙原陽弟子劉淵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召見,賜號“高道”,仁宗朱高熾封劉為“沖虛至道,元妙無為,光范演敬,莊靜善濟長春真人”。領天下道教事,賜二品銀章。

此廟現(xiàn)主要供奉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及其它道教像?!拔母铩逼陂g被毀,圣像被梓山固院等地信眾保存,并供奉。20世紀70年代,圣像搬遷到長口村寨口小組機米廠供奉,并由峨眉山授業(yè)弟子林仁性負責。九十年代中期,林仁性登極后,由當?shù)厣仆列疟娬埖兰业茏恿置畎l(fā)居士負責照燈事宜。

2001年1月,林妙發(fā)出資將圣像遷至縣城燕子苑和古田等地租房供奉。香火興旺、信眾甚多。2004年10月,遷至古田村易屋小組林屋筲箕窩。2006年11月,由林妙發(fā)和當?shù)厥资?,信眾捐資出力籌建,紫陽觀在古田村紅光村小組貢水河邊的筲箕窩落成。

2010年11月24日經贛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批準為宗教簡易活動點。

負責人:林妙發(fā)道姑。

基督教教堂

基督教教堂,位于貢江鎮(zhèn)黃竹庵、于都火車站前公園旁。始建于2004年,2007年竣工,占地面積500多平方米,為雙層建筑。

教堂現(xiàn)有祈禱室、學唱室、講經堂和鐘樓、廚房等設施。教堂現(xiàn)有傳道員7人,信徒約600人。2007年被贛州市評為“五好”宗教場所。

2007年11月21日江西省宗教事務局批準為基督教教堂。2010年獲道風建設先進單位,服務社會先進單位

負責人:劉金平

天主教教堂

天主教教堂,位于貢江鎮(zhèn)現(xiàn)環(huán)城路、縣人民醫(yī)院對面,為老教堂,青磚墻灰瓦面。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由小溪圩今上街組丁光遠的曾祖父將天主教傳回,傳到小溪后信仰者逐漸增多,后又傳到于都縣城。由于教友的數(shù)量增加,當時“吉贛教區(qū)”杜保綠主教(法國人),派金神父(江西寧崗人)每年按時分期來于都巡視教會,并籌建新教堂。后因金神父年事已高,就另派謝神父(贛州沙石埠人)常駐于都管理,并兼管小溪、瑞金等教堂教務。

謝神父在小溪買下一棟舊式民房作女堂、新建男堂。后又在于都縣城購舊房一棟作為女堂,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拆除。拆除后著手建神父樓、新經堂、學堂及其它附屬房屋14棟,新經堂于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圣誕節(jié)落成開堂。

數(shù)年后,年事已高的謝神父派回贛州(當時贛州建立贛、南、寧教區(qū)),又派來陳若望神父(南康唐江人)來于都縣城管理于都教堂教務,派陳若瑟神父(贛州太湖江人)管理小溪教堂教務。兩陳神父各自建了教堂的其它房屋。蘇區(qū)暴動時兩陳神父回贛。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陳若瑟神父又來到了于都,修整各處破壞的房子,完工后陳若瑟神父派回大湖江。后又派來明德、穆肋、糜松、軻恩年、方遠來等美國人和陳潔亮(廣東梅縣人)等神父來于都管理各處教堂教務。日寇侵犯到贛州時,其他神父均回美國,由陳潔亮神父留守,1949年解放后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曾被人民醫(yī)院使用、2006年落實宗教房產政策,將天主教堂和神父樓兩棟房地產使用權歸還縣天主教愛國會。

負責人,李運信。

(選自《于都縣寺觀教堂志》2010年版;于都縣志辦供稿)

Hash:271f74eff362c4e2dec782cb0482a82d3e161428

聲明:此文由 于都萬聯(lián)網(wǎng)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