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寺遺址
萬佛山侗寨景區(qū)的萬佛寺,自宋朝時期建立后,便香客如云,信眾多,在家居士便有數(shù)百人。當時在此處居住的侗族同胞,有的為了避開戰(zhàn)亂,有的則因生活所迫,而前來寺廟祈禱求福。久而久之,便受到侗傳佛教的影響,加之身邊大多數(shù)人都是佛教信徒。在潛移默化之下,便與佛結緣。
萬佛山群峰攝影:吳滿亮
萬佛山景區(qū)延綿成片的丹霞峰林,在當時,當?shù)厝朔Q之為太平巖地區(qū)。而山上的萬佛寺更是由“普同寺”更名而得。據(jù)當?shù)?a href='/laobaixing/' target=_blank>老百姓介紹:“萬佛寺”之名是因為當時的住持慧竹大師,在偶然的機會,登臨山頂,晴朗的天空下,一座座獨立的山峰如萬佛朝宗般向他涌來。他突然醒悟似地連忙返回寺廟,將“普同寺”的牌匾取下,揮毫寫下了“萬佛寺”幾個字,命其弟子改換寺名,并吩咐弟子將太平巖改名為“萬佛山”。這便是現(xiàn)在我們所熟知的萬佛山及萬佛寺。
萬佛寺遺址
據(jù)記載,萬佛山地區(qū)曾有三十六寺,七十二庵,萬佛寺為其中之一,根據(jù)寺廟和庵堂中的遺址可知,萬佛寺建造時沿用了宋朝禪宗七堂伽藍的配置,以佛殿、法堂、僧堂、庫里、三門、西凈(東司)、浴堂為主體結構。山門、佛殿、法堂并在一線上,庫里和僧堂設于佛殿之左右,浴室與西凈(東司)設在山門的兩側。此種配置法即為人體的象征。
萬佛寺遺址
太平天國期間,石達開敗逃至此,男性士兵隱藏身份入寺為僧、女性家眷則入庵為尼,后被清廷發(fā)現(xiàn)進而被鎮(zhèn)壓,在鎮(zhèn)壓過程中寺廟整體被毀。萬佛寺被毀荒廢之后,這些殘垣斷壁、碎石亂瓦便留在人跡罕至的山間,在萬佛山峰林地帶,幾乎每個山頭都能找到一點殘留的瓦礫、磚塊,回憶著萬佛寺鼎盛時期,香火云繞的歷史。
Hash:ebf8302f0d308b39134dcd7cbc08d7b448b12de3
聲明:此文由 萬佛山侗寨旅游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