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州民間檔案 | 口述大陳島 一段塵封60年的記憶
日前,在報刊上見“未來5年建設54個重點項目,花69億元,大陳島將換新貌”的報道,我對當年大陳島的記憶,又在腦海中浮現(xiàn)。
1956年,我們部隊在海門,住在新營房。年初,溫州青年響應時任共青團中央書記的胡耀邦同志“開發(fā)建設大陳島”的號召,組成“志愿墾荒隊”來到海門。1月底,我目睹首批兩百余名朝氣蓬勃的志愿者在我們新營房集結(jié),他們面對“溫州青年大陳島志愿墾荒隊”大旗舉手宣誓,然后高舉紅旗,昂首闊步出發(fā)開往大陳島。六十多年過去了,那雄壯感人的一幕至今記憶猶新。
(章文定,原溫嶺新河中學教師,現(xiàn)退休,年已八旬)
第一次上島演戲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在黃巖越劇團工作,每逢漁汛,都要到大陳島演出。記得第一次去大陳島是1960年5月份,在海門第7碼頭下船。當船過一江山島洋面時,風浪特別大,讓暈船的我吐得個稀哩嘩啦。
那時大陳島形勢還很緊張,國民黨飛機常來襲擾,臺灣小股特務會偷渡過來搞破壞活動,防空防特是當時島上軍民聯(lián)防的首要任務。
初次上島,感到一切都很新鮮。唯一不適應的是難聞的魚腥味和潮濕的海洋氣候。下大陳島經(jīng)墾荒隊的多年努力,出現(xiàn)了勃勃生機,溫黃等地居民及長潭水庫移民陸續(xù)遷居大陳,島上居民不斷增加,碼頭、商店、市場、學校、劇場等設施基本完備。
我們來到設在制高點的劇場,面前是一片平坦的開闊地。為了解大陳島的歷史,我們請大陳鎮(zhèn)蘇書記來作報告。蘇書記說,大陳島位于海門區(qū)(現(xiàn)椒江,當時屬黃巖縣管轄)東南52公里的海面上,由上大陳島和下大陳島組成。1955年1月,一江山島解放,盤踞在大陳島的國民黨部隊,因失去了外圍屏障,決定撤退。2月初,島上五千余居民被迫移居臺灣,國民黨還將遺留的碼頭、漁船悉數(shù)毀壞,僅留下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和他身旁的一具棺材。國民黨部隊撤退時,島上遍地布滿了地雷,就在前面的廣場上,埋有百十余顆,現(xiàn)在島上還留有碉堡、戰(zhàn)壕、坑道等多處戰(zhàn)爭遺址。此外,他還介紹了大陳島的風土人情及名勝“東海第一大盆景”——甲午巖。
后來,我們游覽了甲午巖和戰(zhàn)爭遺址。
甲午巖由兩片巨大礁石組成,氣勢磅礴,造型雄奇,巖壁如削,若神斧劈就。穿過黑樹林,呈現(xiàn)在眼前的是一座巍巍巨礁,拔海屹立,腳下是數(shù)十米深淵,淵底海水激蕩,洶涌澎湃,聲如雷鳴,十分壯觀。
據(jù)當?shù)鼐用窠榻B,甲午巖原為國民黨駐軍的炮兵陣地,周邊戰(zhàn)壕縱橫,碉堡林立,戒備森嚴。1954年蔣介石曾從臺灣到此巡視,原建有“中正亭”,后改題為“美齡亭”。
青菜與帶魚同價都是兩角一斤
1970年,我在甲午巖前和戰(zhàn)爭遺址的碉堡旁,留下了數(shù)張珍貴照片。
那時,島上文化生活比較單調(diào),除了看電影,就是看戲。所以劇團送戲上島,是大受群眾歡迎的。我們根據(jù)漁民的觀賞習慣,演的大都是古裝戲,如《碧玉簪》《白蛇傳》《齊王斬后》《百花公主》等。戲票每張兩角,漁船靠岸時,大多漁民先買戲票,再回家,因為遲了就買不到票了。當漁船一出海,劇場的觀眾就不那么多了。
漁民以打魚為業(yè),故島上海鮮豐富價格便宜,而蔬菜稀缺價錢也高。我記得青菜與帶魚(每條一斤半以上)每斤價格和戲票一樣,都是兩角,炊熟的大膏蟹,也只3角一斤。每次演出結(jié)束離島時,我們都帶著好多海鮮滿載而歸。
最初島上居民很少
第一次到上大陳,是由部隊登陸艇送我們上島,再改乘軍車在環(huán)島沙石公路上盤旋而上。那時,島上居民極少,主要是駐防的高炮部隊。
部隊的俱樂部和大會堂建在半山腰,是我們住宿和演出的地方。俯瞰山下,掩映在萬綠叢中倚山而建的一排排嶄新營房,分外奪目;一陣陣嘹亮的軍歌,在山谷中回蕩,是那么的悅耳動聽。這讓脫下軍裝不久的我,仿佛又回到了軍營,感到格外親切……
素有“東方明珠”之稱的大陳島,在“墾荒精神”熏陶下,經(jīng)數(shù)代人的努力,已是今非昔比。今后,隨著54個重點項目的建成,一個享有“中國紅色旅游第一島”、“海峽兩岸交流合作示范島”、“零排放生態(tài)美麗島”、“現(xiàn)代化數(shù)字智慧島”、“幸福宜居平安島”美譽的大陳島,將成為群眾度假休閑觀光和尋訪史跡的旅游勝地。
文章來源:中國臺州網(wǎng)
Hash:df15283e762dea890256e0c2457f340ff4db6ab5
聲明:此文由 搜狐焦點臺州站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