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境村:弘揚清廉家風 傳承紅色精神
湯溪鎮(zhèn)上境村,原名“楓林莊”,位于通往九峰山的必經(jīng)之路。北宋仁宗慶歷八年(公元1048年),原監(jiān)察御史劉清辭官后自河南魯山遷居淮陽,又從淮陽三遷至蘭溪楓林,筑室定居,取名“楓林莊”,至今已有970多年的歷史。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湯溪縣第一任知縣宋約來到楓林莊,看到此地景色秀美,猶如仙境,再加上地勢較高,贊曰“上風上水,上乘之境”,便將楓林莊更名為“上境村”,一直沿用至今。
900多年來,在上境這片熱土上人才輩出,從古代剛正不阿、仗義執(zhí)言的監(jiān)察御史劉清、劉辰,能征善戰(zhàn)的北宋名將劉法,到近現(xiàn)代多次參加民族解放戰(zhàn)爭、積極投身革命事業(yè)的退伍老兵劉天守,因公殉職的革命烈士劉宗明、劉展亮,三次親身參與國家重大科考任務的海軍退伍老兵杜壽開等,“嚴以修身、廉以正己”的家風家訓和“仁義禮智信”的美德代代相傳。
900多年后,上境人依然秉持著先輩的良好美德,肩負起保家衛(wèi)國、建設國防的歷史使命,循著先輩的足跡進行探索,也是為了更好地革命傳承。
一條小巷以烈士之名命名
精美的古建筑群,古老的石子路,秀麗的風景,出村公路上車輛川流不息,縱橫交錯的鄉(xiāng)村小巷里冒出一兩句童聲稚語,如今的上境村看上去似乎是一個最平凡不過的小村子,但村口豎立著的兩個人像雕塑、古老而又恢弘的劉氏宗祠,都在訴說著村莊的久遠歷史。
時至今日,上境村仍然流傳著“仁義禮智信,家家起大廳”“三十六個仁,三十六爿廳”的說法。劉氏宗祠供奉兩位劉氏始祖,即北宋監(jiān)察御史劉清和明朝監(jiān)察御史劉辰。今天的上境村還留有70多處古建筑和六七處廳堂,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劉氏宗祠、百順堂、崇禮堂和六吉堂等依然在使用。百順堂作為村文化禮堂基本保持原樣,后面的禮堂經(jīng)過修繕作為老年活動室向村里的老年人開放,墻邊還放置了一些關于革命烈士、傳統(tǒng)民俗文化、新農(nóng)村建設的展板。
“我們村的場地比較大,平時,我們的宗祠和百順堂都會用于接待一些參加研學的孩子,讓他們接受清廉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百順堂旁邊,人們還可以體驗活字印刷、扎染等民俗活動?!鄙暇炒妩h支部書記劉愛和說。
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地下黨的游擊隊一般駐扎在山里面,上境村這些地方并不會駐扎。上境村出過好幾個革命烈士,但目前他們的家人大多不在村里常住,有的烈士故居已被燒毀。目前,村里還有一條以革命烈士劉展亮的名字命名的小巷。
這條名叫“劉展亮巷”的小巷,連接著村廣場和出村道路。小巷比較破舊狹窄,靠近村廣場的墻上畫著有關劉展亮的墻繪,還有一塊繪制的匾額,上書“人民功臣”四個大字。小巷兩側還有一些老房子的斷壁殘垣,也有一些新建的房子,革命烈士劉展亮就出生在這條小巷的一幢老屋里。
劉展亮出生于1964年6月,1981年畢業(yè)于湯溪中學,原為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團員,1983年1月參軍入伍,系中國人民解放軍3515部隊十四軍(甲)軍直偵察連戰(zhàn)士。1985年1月5日在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中,劉展亮在云南老山前線負傷,仍堅持戰(zhàn)斗。當被敵人包圍時,他毅然拉響爆破筒,與敵人同歸于盡,為國捐軀,年僅22歲。1985年,劉展亮被部隊授予“老山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榮立一等功”,并追認為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省部級以上先進模范人物。劉展亮犧牲后,時任金華市委書記郭懋陽來到劉展亮故居,對其家屬表示慰向。
1985年7月,村民建造了劉展亮烈士墓,占地面積300平方米,陵墓面積100平方米。2000年,劉展亮烈士墓移至九峰山風景區(qū)烈士陵園。2006年,農(nóng)村家庭地址門牌號碼編制,上境村兩委決定將劉展亮故居門前的小巷命名為“劉展亮巷”,以示紀念。
現(xiàn)在,劉展亮故居外面繪制了革命軍人持槍戰(zhàn)斗的墻繪,屋里已無人居住,只供奉著劉展亮烈士的遺像供人憑吊。由于劉展亮近親已不在村里居住,劉展亮故居暫由他伯伯劉益枝管理?!坝行『⒆舆^來研學的時候,會帶他們來看一看,了解一下劉展亮的故事?!眲⒁嬷φf。
在弟弟劉展文眼里,哥哥劉展亮是能干的榜樣,在生產(chǎn)隊時期他手腳麻利,是同齡人里工分最高的那個。他還很聰明,通過聽廣播自學竟然自己搗鼓出一只錄音機。劉展文及其家人目前住在秋濱街道,雖然平時很少回上境村,但每逢清明節(jié)等節(jié)假日,劉展文總會回到老家給父母掃墓,同時也會到九峰烈士陵園祭奠長眠于此的哥哥劉展亮。
一條家風家訓引領上境人
上境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古時就走出過不少清官廉吏。其創(chuàng)始人劉清在宋仁宗慶歷年間任監(jiān)察御史,與一代名臣王拱辰、文彥博交好,一度與范仲淹、包拯、歐陽修等同朝為官,崇尚“清明廉政”的為官之道,力主通過推行新政興利除弊、強國富民。350多年后,上境又出了一個監(jiān)察御史劉辰,他先是追隨尚在與蒙古作戰(zhàn)的朱元璋擔任典簽,處理文書,建文年間任監(jiān)察御史,永樂年初又參與修撰《明太祖實錄》,可謂是三朝老臣。在為官執(zhí)政上,他仗義執(zhí)言,盡顯“正”“直”本色。此外,還有翰林院大學士劉晉之、百姓立“去思碑”的進士劉介儒、太子太傅劉肇淦等,從上境走出去的名將劉法身經(jīng)百戰(zhàn),宋哲宗時期,以大無畏的精神臨危受命,領兵大敗西夏軍于洪州(今陜西靖邊縣南),一舉扭轉戰(zhàn)局。
在時光的長河里,有一些精神信仰在慢慢沉淀,形成一股凝聚力,并隨著一代代上境人的傳承,被不斷賦予新的含義。從“嚴以修身,廉以正己”的劉氏治家法寶,到“仁義禮智信”更為豐富的拓展,再到今天黨領導下的紅色革命精神,家風家訓引領著上境人治家、修身,一代代優(yōu)秀的上境人身上也彰顯了家風家訓的精神內核。
革命老兵劉天守出生于1931年9月,1949年5月參加革命工作,在戰(zhàn)爭年代,曾先后參加過進軍大西南、解放重慶漁洞溪戰(zhàn)斗、貴州剿匪、抗美援朝五次戰(zhàn)役、金城阻擊戰(zhàn)、上甘嶺戰(zhàn)斗等。盡管今年已經(jīng)90歲高齡,但回憶起當年的戰(zhàn)斗他依然心潮澎湃,戰(zhàn)斗場景歷歷在目。
1952年初冬,劉天守所在的31師部隊勝利完成金城作戰(zhàn)任務后,返回谷山休整。與此同時,敵我雙方持續(xù)展開談判。談判破裂之后,敵方把突破口選在上甘嶺。上甘嶺緊靠五圣山高地,山后就是平康平原,還有鐵路公路交通大動脈,萬一失守整個朝鮮戰(zhàn)局都會受到嚴重影響。時任陸軍31師93團排長的劉天守帶領全體官兵主動請戰(zhàn),堅守11號陣地。
1952年11月12日深夜,劉天守和戰(zhàn)友們摸黑進入11號陣地,進行四五個小時的搶修工事和兵力火力部署,隨后又堅守了一天多,頂住了敵人發(fā)動的19次反撲,我方陣地巋然不動,全排29名同志凱旋,敵人傷亡400余名,全排榮記集體二等功,劉天守個人榮立二等功,并榮獲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獎章兩枚。1963年轉業(yè)到地方后,劉天守服從組織分配,發(fā)揮“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困難”的“三不怕”精神,繼續(xù)支援當?shù)?a href='/gongnong/' target=_blank>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我父親一直教導我們要傳承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牢記反抗侵略的大無畏精神,在工作崗位上努力工作,作出新的貢獻?!眲⑻焓氐男∨畠簞⑿∪A說,父親的言傳身教讓他們受益匪淺。
海軍退伍老兵杜壽開的經(jīng)歷更為傳奇。他出生于1954年,1974年入伍,先是在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下屬的“向陽紅4號”上服役,1976年又被調至“向陽紅10號”,這是我國自主設計制造的第一艘萬噸級綜合遠洋科學考察船,由江南造船廠建造,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杜壽開所在的主機班是負責全船動力的部門,他是主機一班班長。杜壽開和戰(zhàn)友常年駐扎在船上,沒任務的時候進行設備維修保養(yǎng),有任務就隨船出海開展海洋科考調查。
1980年,我國開展首次運載火箭發(fā)射試驗,“向陽紅10號”擔任海上氣象保障中心、通信中轉、飛行遙測等任務。5月9日起,“向陽紅10號”在南太平洋試驗海區(qū)待了20多天,克服赤道附近海域氣候變化多端的困難,順利完成任務。1984年,“向陽紅10號”參與我國首次地球同步定點通信衛(wèi)星發(fā)射試驗,其傳回的數(shù)據(jù)對于提高我國導彈發(fā)射精準度、增強我國國防力量、提高軍民通信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適逢國家實行百萬裁軍,杜壽開和戰(zhàn)友脫下軍裝,集體轉業(yè)到國家海洋局,繼續(xù)為“向陽紅10號”服務。1984年11月,“向陽紅10號”和一艘海軍打撈船前往南極開展首次科考任務,并于12月26日到達南極大陸??瓶既藛T兵分兩路,南極洲考察隊開始建科考站,“向陽紅10號”則帶著南大洋考察隊的成員進行南大洋科考并首次進入南極圈??疾礻犜谀蠘O待了兩個多月,建立起我國首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并對南極水環(huán)境和海洋生物進行了細致研究。在南大洋考察途中,因抗擊極地風暴,杜壽開操作主機熟練,還榮立了三等功。
“剛參軍時,我們國家的海軍裝備并不是很先進,像‘向陽紅4號’的排水量才1200噸,后來的‘向陽紅10號’已經(jīng)升級到1.2萬噸,船上的測量、動力、通訊設備也更加先進。一生之中能有這樣參與國家重大試驗科考任務的機會,我感到非常自豪?!倍艍坶_說。現(xiàn)在,他也時常將這段經(jīng)歷講給自己的兒子聽,教導他要樹立理想、報效祖國,為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做作貢獻。
在這塊擁有家國同構基因的土壤里,從官吏到百姓,從修身、治家到治國、平天下,一代代上境人為祖國革命事業(yè)發(fā)展做作出的貢獻,是對傳承家風家訓的最好的注解。
一個強班子探索旅游發(fā)展道路
上月,婺城小學三年級500多名學生穿著紅軍軍裝,來到上境村開展紅色研學活動,體驗傳統(tǒng)扎染和活字印刷,在教官的帶領下開展競賽,參觀村里的紅色事跡展板。學校老師陳俊告訴記者,結合建黨100周年,學校開展了一些尋找紅色印記村落的活動,讓孩子們體驗紅色精神,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上境村活動場地大,選擇這里開展研學活動非常合適。最近一段時間,越來越多的學校走進上境村開展紅色研學活動。
上境村的研學游始于2017年海外名校學子走進上境古村研學活動,各項基礎設施的提升則是在更早的時候。
“隔壁的寺平村建設得非常好,周邊村也都在搞新農(nóng)村建設。我們這么一個大村,一點名氣都沒有,這說不過去?!贝逯鴦酆驼f。
劉愛和是一名退伍老兵,1972年下半年參軍入伍,1975年作為特種工程兵被派往老撾,支援其建設發(fā)展。老撾的氣候條件比較惡劣,可謂“一天四季”,年紀輕輕的劉愛和不怕吃苦,參與到各項任務中。1978年退伍后,劉愛和先后擔任過生產(chǎn)隊隊長、九峰茶場副場長等職務,還承包過茶廠,1995年、2013年兩次當選村支書。
當時,上境村里基礎設施比較落后,環(huán)境面貌也很差。雖然跟寺平村一樣擁有眾多古建筑,但未能很好地開發(fā)利用,村莊整體發(fā)展比較落后。換屆以后,在劉愛和的帶領下,新一屆村兩委打開思路,依托村里現(xiàn)有資源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改變落后的面貌。2014年,村里申請到市級精品村創(chuàng)建的項目,對村里的基礎設施進行提檔改造。
金華八縣中曾流傳“祠堂兩座半”,其中的一座就是劉氏宗祠,始建于明正德年間。當時,宗祠已經(jīng)比較破舊,東邊和后面的廳堂都被拆除當學校,劉愛和面臨修建村辦公樓還是重修祠堂的兩難境地。為了更好地凝聚黨員干部和村民的力量,重新發(fā)揚上境村的良好家風家訓,劉愛和最終選擇了后者。
劉愛和爭取到一個古建筑修繕的項目,但由于劉氏宗祠規(guī)格很高,工程量較大,重修祠堂一度面臨資金緊缺的困難。為了修好這座相當于上境人精神象征的祠堂,村兩委和村民們都出了大力,有的老人還把子女給的錢節(jié)省下來捐給了祠堂?!凹热混籼靡呀?jīng)開始修建,就不能半途而廢,再難也要把祠堂修好。”劉愛和說??恐椖垦a助、一點贊助和自籌的資金,劉氏宗祠終于得到修復。此外,百順堂等8個廳堂也恢復了原樣。此次古建筑修繕使用的墻磚和木雕,大多是原本建筑中保留下來的,還原程度極高。
在美化村莊環(huán)境、提升基礎設施的同時,上境村開始積極引進游樂項目。2017年,海外名校學子來上境村研學,在這里住了20多天,和當?shù)卮迕裢酝?,體驗中國傳統(tǒng)鄉(xiāng)村文化,一下子打響了上境村的知名度。當年該村還獲評首批浙江省3A級景區(qū)村莊。2018年開始,上境村的扎染、活字印刷等體驗館陸續(xù)開放,村民開起了“家+”民宿,接待大量研學團隊和旅游團。不過受疫情影響,2020年上境村的鄉(xiāng)村游一度處于停擺狀態(tài),今年正在逐步恢復。
近年來,上境村積極挖掘、傳承清廉文化,傳播清官廉吏的故事,弘揚良好的家風家訓,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將劉氏宗祠打造成廉政文化館,展示清官廉吏事跡和劉氏的家風家訓、祠規(guī)祠訓,建成一個集廉政文化展播和紅色旅游為一體的研學教育基地。
上境村村委會副主任劉葉生表示,村里接待最多的是小學生10歲成長禮,今年以來已經(jīng)有1萬多名學生來這里開展紅色研學游。下一步,村里打算加大跟學校、機構的合作力度,依托開發(fā)區(qū)專項資金繼續(xù)打造研學教育基地,并將其串聯(lián)到開發(fā)區(qū)的紅色旅游路線中。
作者 | 胡雅心
編輯 | 姜嵐
Hash:3f2c3c7083622ef2042eb2584d5ccd5f0934553c
聲明:此文由 江南水鄉(xiāng)生活見聞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