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兩宋符氏將門研究 第六章:。
第六章 再為外戚重啟用
第九個階段:公元976——1001年(符昭愿、符昭壽、其他符氏),計25年。
懿德符皇后在太宗繼位前一年(975年)就已離世,不過就其皇后之位卻引來了一場禮儀之爭,因太宗在迎娶符氏前已婚配尹氏,太宗個人意愿是立符氏,但這又不合昭穆之序,故在其有生之年亦無定論。真宗朝對該事件亦是幾番爭論,最終以“先帝尹正京邑,(符氏)固已疏封越國(夫人),晉邸之建,實有內(nèi)助之功,則是及統(tǒng)百揆而亡也”18的理由,符氏於至道三年(997年)得配亨太宗廟。
但進(jìn)入宋太宗朝,因符皇后建邸之功,陳州符氏再為太宗朝外戚獲而重啟。政治地位隨之復(fù)興。
陳州符氏將門進(jìn)入第三代為將時期,縱觀唐五代兩宋符氏將門,則為自符敦敏起第12代,自符令奇第9代為將。
宋太宗繼位後,除了重用他的藩府舊人外,也愛用他的母族及妻族的外戚統(tǒng)軍及作戰(zhàn)。符昭愿兄弟在開寶後期被徵召入朝,很大可能托庇於太宗門下,故太宗後來就一再拔擢他們,委以軍旅重任。他們以符氏將門的第三代,終於有機(jī)會在沙場效命,紹繼父祖事業(yè)。
符昭愿、昭壽兄弟賦性很不相同,昭愿性「謹(jǐn)厚謙約,頗讀書好事」,而頗能
交結(jié)如柳開這些名士。他在後周顯德時,雖年紀(jì)仍幼,但以任天雄軍牙職之故,很早就得以隨父參與軍旅之事。他後來獲太宗委派兵職,統(tǒng)兵出征,也能應(yīng)付裕如。他的弟弟符昭壽卻一派貴家子脾氣,喜好遊宴玩樂,不通戎事也不愛理戎務(wù),毫無行陣經(jīng)驗。119 太宗起用符昭愿無可厚非,但擢用符昭壽卻顯然是任人惟親。
符昭愿在《宋會要》名列「皇舅」,在太宗朝符氏又重新成為戚里之家。符昭愿在976年(太平興國元年)太宗登極時以推恩徵他入朝,自諸司副使西班最低的第五等第一資的西京作坊副使,超擢為諸司正使東班第二階的尚食使,又命他「馳國禮於穰下〔即鄧州州治穰縣〕」,可說是太宗照顧外家的特恩。977年(太平興國二年),群盜起於淮北數(shù)郡,太宗深以為患,剛好符昭愿從鄧州穰縣(即南陽郡,今河南南陽市鄧州市)回來,太宗命他任陳州、許州、蔡州(今河南駐馬店地區(qū)汝南縣)和潁州等道都巡檢使,出護(hù)諸道的巡兵。據(jù)〈符昭愿墓誌銘〉所載:「皇朝巡警之職,自茲始也?!箵?jù)說他「申明號令,約束士仟,以掩以襲,以執(zhí)以戳,未幾梟首數(shù)千姦猾屏跡」。除了捕盜有功外,據(jù)稱當(dāng)時陳、蔡、潁諸州「時雨霖暴,潦水湮漫,耕乘不收,原邑告患」。他得到本路轉(zhuǎn)運使的代奏,獲得宋廷允許,立即揆工度地,發(fā)起潁州民人,從合流鎮(zhèn)(今河南漯河市臨潁縣境)東沙溝至長平開河數(shù)百里,疏導(dǎo)河水入於蔡河。於是「物濟(jì)民利,時論稱之」。附帶一談,太宗對自己的妻舅寵信有加,可是對太祖的妻舅、與他有隙的王繼勳就毫不留情。在977年(太平興國二年)二月乙卯(三十四),以其殺害婢僕之罪,將他斬於洛陽。120
979年(太平興國四年)二月,太宗親征北漢,驛召符昭愿赴行在。太宗對他說:「今朕既往順天行誅,以爾王室之親,宜扈戎輅。」即日賜他白金、服玩、廄馬,令他從征,並以他為御營四面都巡檢使兼車駕攔前收後提轄給遣等事,作為太宗最近身的護(hù)衛(wèi)總管。
征北此役從征的親王包括太宗弟齊王廷美(947-984)和太祖長子武功郡王德昭(951-979),外戚有符昭愿,此外的親王和外戚還有一大批。地位最尊的有太祖的開國功臣、尚太祖妹燕國長公主(?-973)的侍中高懷德(926-982),以及另一開國功臣兼太祖姻家、西京留守石守信(928-984)及其長子順州(今北京市順義區(qū))刺史石保興(947-1004),以及次子駙馬都尉石保吉(954-1010)、太祖孝章宋皇后(952-995)之父、定國節(jié)度使宋偓(926-989)。地位稍次的則有太宗表兄、饒州(治今江西上饒地區(qū)波陽縣)防禦使杜彥圭(928-986)、太宗表弟武德使劉知(943-1005)。再其次的就是太宗明德李皇后(按:當(dāng)時尚未冊立為后)長兄、六宅使李繼?。?50-1005)、太宗元配、淑德尹皇后之妹夫右龍武將軍趙延進(jìn)(927-990)、供奉官賀令圖和軍器庫使劉文裕。一眾外戚中,地位最高的石守信、高懷德、宋偓和石保吉沒有獲派甚麼任務(wù),大概只是扈從太宗。除了劉知信任行宮使,負(fù)責(zé)料理太宗的行宮事務(wù)而不預(yù)戰(zhàn)鬥外,其餘有份從征的外戚都有戰(zhàn)鬥任務(wù):杜彥圭奉命與曹翰、孫繼業(yè)(?-985後)攻太原城西,賀令圖為隨行壕寨使。李繼隆任為四面提舉都監(jiān),石保興任御砦四面都巡檢,趙延進(jìn)任攻城八作壕砦使。劉文裕則與王侁(?-994)輔佐石嶺關(guān)都部署郭進(jìn)(922-979),分兵控石嶺關(guān)(今山西太原市陽曲縣東北,北界忻州),阻擋來援的遼軍。據(jù)群書所記,在眾外戚中,李繼隆作戰(zhàn)奮勇,與大將彰德節(jié)度使李漢瓊(927-981)領(lǐng)梯衝地道攻太原城西,有機(jī)石過其旁,從卒仆死,但他仍奮勇督戰(zhàn)不怠。趙延進(jìn)督工造砲具快而佳,大受太宗欣賞。最受詬病的是劉文裕,他涉嫌夥同王侁,包庇害死大破遼軍的主帥郭進(jìn)的庸將田欽祚(?-986)。至於符昭愿,其墓誌銘稱讚他「臨事制變,乘時震威,兵食既充,力役且倍」。似乎在後勤工作方面有一點勞績,至於戰(zhàn)功就並不顯著。121
宋軍激戰(zhàn)四個月,於同年五月攻克太原後,太宗又在同年六月,下令移師北上,進(jìn)攻幽州(今北京市)。符昭愿這次受命輔佐宋偓,率軍萬餘進(jìn)攻幽州城南。此一史稱「高梁河之役」的宋遼軍大戰(zhàn),以宋軍敗北收場。在眾外戚中,趙延進(jìn)造攻城砲又快又好;李繼隆部在幽州外圍的戰(zhàn)鬥略有戰(zhàn)勛,率領(lǐng)殘部整陣而歸也算有功。
——————————————
120. 祥見《宋史》,卷四〈太宗紀(jì)一〉,頁56;卷六一,頁1321;卷二五一〈符昭愿傳〉,頁8841;
121. 祥見《長編》卷2,頁442-447.456.463.
唐五代兩宋符氏將門研究
其他人就沒有甚麼功績,石守信更被責(zé)以失律而遭降職。符昭愿後來在師還後真拜蔡州刺史,大概是太宗念其所部未有太大損失(按:他與宋偓所主攻之城南,未與遼軍主力接戰(zhàn)),史家諱此役,符昭愿有無甚麼彪炳的戰(zhàn)功也難考證。
宋遼兩軍在是年九月丙午(三十)發(fā)生滿城(今河北保定市滿城縣)之戰(zhàn),此
役出任副將的外戚趙延進(jìn)和李繼隆雙雙堅持正確的戰(zhàn)鬥陣法,結(jié)果宋軍勝回一仗。123考太宗在幽州戰(zhàn)敗後,不肯賞平北漢之功,當(dāng)其姪德昭為諸將進(jìn)言時,反激起太宗之暴怒,而致德昭恐懼自殺的悲劇。捷報於十月庚午(二十四)抵開封,大概此役之勝,令太宗消了氣。是月乙亥(二十九)太宗初賞平北漢之功,文武官有參與平太原的都依次遷官,其中趙延進(jìn)以功遷右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李繼隆遷宮苑使領(lǐng)媯州(今河北張家口市懷來縣)刺史。符昭愿大概也在這時真除蔡州刺史。122
976年,太宗以河?xùn)|在大兵之後,地方殘破,需要良吏治理,就留下符昭愿知並州(即太原)。據(jù)說他知並州,「一歲而城池緝,再歲而倉廩實,三歲而府庫完復(fù)」。在他三年的管治下,本來逃籍的人有八千,後來反而增版籍三萬,而「富庶成頌,皆公力焉」。這番表說不免有溢美之嫌,但相當(dāng)受太宗肯定。不過,符昭愿治郡看來還是有點成績的。在這方面,他比他父親及弟弟都強(qiáng)得多。123
太宗於太平興國五年(980)十一月壬子(十三)又御駕親征,志在找機(jī)會伐遼報去年之?dāng) J窃挛煳纾ㄊ牛┑?a href='/damingfu/' target=_blank>大名府。他調(diào)兵遣將,但一直無機(jī)可乘,延至十二月庚辰(十一)終於退兵,是月乙酉(十六)返抵開封。在這次出征,符昭愿沒有扈從。122 他任知並州至太平興國九年(即雍熙元年,984)三月,卸任後即來朝面見太宗。對於這個既得力又忠心的妻舅,太宗寵錫特厚,然後改知另一北邊重鎮(zhèn)澶州(今河南濮陽市)。不過不到一年,太宗又從河?xùn)|民所請,將他調(diào)回並州,並由他兼任本路副部署。125 值得一提的是,在太平興國八年(983)八月戊戌(十五),太宗以太祖朝樞密使、故永興軍節(jié)度使吳延祚(911-964)之次子吳元扆(963-1012)為右衛(wèi)將軍、駙馬都尉,尚其長女蔡國公主(?-990)。自此外戚又多一家。124
太宗在雍熙元年十二月壬辰(十七)正式冊立在太平興國二年七月入宮的李氏德妃為皇后(即明德李皇后),上黨李氏一門從此成為皇后之家。125 太宗雖立新后,對符氏一家仍舊照顧。除了委用符昭愿外,其弟符昭壽也加以重用,在雍熙二年十月前已歷遷六宅使,領(lǐng)蘭州(今甘肅蘭州市)刺史。126雍熙二年十月丁巳(十七),太宗準(zhǔn)備再度攻遼,收復(fù)幽燕。太宗這次貿(mào)然出兵,他所信任的三個外戚賀懷浦、賀令圖父子和劉文裕均慫恿鼓動。太宗和上次征遼一樣,徵召大批外戚從征,除了賀、劉三人外,還包括杜彥圭、劉知信、李繼隆、吳元輔等人。不過,太宗這次卻沒有徵召曾參與河?xùn)|、幽州兩役的外戚宋偓、符昭愿及於滿城之戰(zhàn)有大功的趙延進(jìn),
——————————————
122. 祥見《長編》卷2,頁452.456,459. 頁452.456,459.頁460-463. 頁460-463.
123. 詳見《實錄》,卷二九,頁34;卷三三,頁76;《宋史》,卷二五一〈符昭愿傳〉,頁8841;
124.詳見《實錄》,卷二六,頁8;卷三○,頁43;《宋史》,卷二四八〈公主傳?徐國大長公主〉,頁8773。
125. 詳見《長編》,卷二三,頁528;卷二五,頁590;《實錄》,卷三一,頁62。
126. 詳見《宋史》,卷二五一〈符昭愿傳、符昭壽傳〉,頁8841;《實錄》,卷三四,頁89。
唐五代兩宋符氏將門研究
而石保興也另有任用。127 這次太宗徵召並無行陣經(jīng)驗的符昭壽從征,首先命他與劉知信屯兵鎮(zhèn)州(今河北石家莊市正定縣)。雍熙三年(986)正月庚寅(二十一),太宗三路攻遼,即命符昭壽從征,與劉知信出任東路主帥曹彬麾下的幽州道行營押陣都監(jiān),符昭壽獲得參戰(zhàn)機(jī)會。128
太宗這次三路攻遼,在同年六月,卻以在歧溝關(guān)(今河北保定市涿州市西南)失敗告終。是年七月,宋廷對職位最高的九名將領(lǐng)論罪,其中名位最高的外戚杜彥圭,以「不容士晡食,設(shè)陣不整,軍多散失」之罪,被重貶為歸州(今湖北宜昌市秭歸縣)團(tuán)練副使,同年死於貶所。129從征的外戚中,以李繼隆表現(xiàn)最好。他首先以所部振旅成列而還,獲命知定州後,又將敗還定州城下的各路兵馬編整妥當(dāng)。太宗嘉其有謀,在七月壬申(初五)擢陞為馬軍都虞候,領(lǐng)雲(yún)州(今山西大同市)防禦使。130.除李繼隆外,劉知信的表現(xiàn)也算得上差強(qiáng)人意,一樣能率部以歸。符昭壽因任劉的副手,也就能全身以還,結(jié)果因人成事,獲遷尚食使,領(lǐng)光州(今河南信陽市潢川縣)刺史。其原因應(yīng)當(dāng)與其外戚身份有關(guān),符昭壽也與其兄一樣取得正任官的待遇。131
其他從征的外戚就沒有符昭壽的運氣,賀懷浦在同年七月陳家谷(今山西朔州市西南)之役陣亡,其子賀令圖則在同年十二月君子館(今河北滄州市河間市北君子館)之役,誤中遼將耶律休哥(?-998)詐降之計而兵敗被殺。劉文裕亦以陷迫大將楊業(yè)(935?-986)之罪被除名,配隸登州沙門島(今山東煙臺市長島縣西北廟島)。132
太宗面對遼軍來勢洶洶的反攻,北邊重鎮(zhèn)還是要找他信任得過的外戚鎮(zhèn)守,除了委宋偓出守霸州(今河北廊坊市霸州市)外,亦續(xù)委劉知信守定州(後徙並州兵馬副部署),另仍以在君子館一役失律的李繼隆守滄州(今河北滄州市)(後徙定州),又復(fù)用劉文裕守鎮(zhèn)州。太宗也委王承衍守天雄軍(稍後徙為貝冀州兵馬都部署兼知永州),魏咸信則守澶州(後徙相州),石保吉知孟州(今河南焦作市孟州市)(後徙大名府,再徙滄州),吳元扆知鄆州(今山東菏澤地區(qū)鄆城縣)(後徙孟州)。133 符昭愿一直鎮(zhèn)守並州,到987年(雍熙四年)七月庚寅(二十九),再以蔡州刺史符昭愿充河北前線之邢州(今河北邢臺市)兵馬鈐轄,擔(dān)任彰信軍節(jié)度使、殿前都虞候劉延翰(923-992)的副手,作為宋軍的後殿,抵禦入寇的遼軍。134
符昭愿獲授兵馬鈐轄一職,代表符氏家族首度在宋代獲得統(tǒng)領(lǐng)禁衛(wèi)的權(quán)利,意義格外重大。
988年(端拱元年)初,太宗以南郊典禮,群臣均加官,符昭愿也「覃恩」,遷檢校太保,進(jìn)爵開國公,並益戶封。11月宋軍破遼軍于定州,符昭愿再以蔡州刺史
——————————————
127. 祥見《宋史》,卷四六三〈外戚傳上〉,頁13540;《實錄》,卷三一,頁52,54;
128. 祥見《實錄》,卷三四,頁89;卷三五,頁96。《長編》卷2,頁452.456,459.
129. 祥見《長編》,卷二七,頁619?20;《宋史》,卷四六三〈外戚傳上〉,頁13538;
130. 祥見《長編》,卷二七,頁620。
131. 祥見《宋史》,卷二五一〈符昭壽傳〉,頁8841;卷四六三〈外戚傳上?劉知信〉,頁13544。
132. 祥見《宋史》,〈外戚傳上?劉知信〉,頁13544。卷四六三,頁13540?41,13547;
133. 祥見《長編》,卷二七,頁618;《宋史》,卷二五七〈李繼隆傳〉,頁8965?66;
134. 祥見《實錄》,卷四一,頁103,110;《宋史》,卷二六○,頁9025;陳舜封:〈符昭愿墓誌銘〉,頁601。
出知並州,復(fù)理太原,兼駐泊馬步軍副都部署,成為抵御遼軍進(jìn)犯的邊將。
989(端拱二年)四月壬申(二十二),符昭愿母秦國太夫人楊氏卒。太宗以他三典太原都很稱職,目下用人要緊,未幾就“奪愛”將他起復(fù)為雲(yún)麾將軍(武散官從三品),並擢陞他為蔡州團(tuán)練使。可能在淳化元年(990)初,再命他出知西邊重鎮(zhèn)永興軍(即長安,今陝西西安市)兼陝西道都巡檢使。據(jù)稱他在長安,「總?cè)致梢园床?,領(lǐng)朝政以觀風(fēng),關(guān)輔之民,如慰飢渴」。在該年,符昭壽也出知洪州,此時兩兄弟俱為親民官,相當(dāng)受太宗重用.135
符昭愿大概在淳化四年(992)初移知四川的梓州(今四川綿陽市三臺縣)兼東川路提轄兵馬橋道事??墒欠言冈阼髦莸墓苤危坏珱]能像在太原那樣受到讚賞,反而受到宋廷的嚴(yán)厲批評,史稱他在梓州「驕僭不法」??墒牵趯λ钠蘧艘琅f寬大,並沒有治他的罪,只是「落起復(fù),進(jìn)階二品,秩封如故,政成受代,遣歸於淮西」,而以張鑑代知梓州。禍不單行,符昭愿的姊姊周太后也在這一年病逝。符昭愿甫離梓州,王小波(?-994)及李順(?-1017)之亂即在四川爆發(fā)。當(dāng)成都(今四川成都市)、漢州(今四川德陽市廣漢市)及彭州(今四川成都市彭州市)相繼失陷後,惟一能守得住的西川重鎮(zhèn)就是符昭愿曾鎮(zhèn)守的梓州。在他的繼任人張鑑(947-1004)和張雍(938-1008)相繼經(jīng)營和併力防守下,梓州成為殘餘的四川宋軍及官員的避難所。136 符昭愿雖避過一劫,但也失去了建功立業(yè)、重振家聲的機(jī)會。993年,符太后去世。葬附懿陵西北(今河南新鄭市郭店),未見太宗是否給與尊榮的儀式。
符昭愿在蔡州經(jīng)年,到至道二年(995)正月辛亥(初十),太宗行圜丘之祭禮,符昭愿入陪大禮。這年夏天,「天塹潰於北畿」,符昭愿這個治河專家,又馬上受命出守滑州(今河南安陽市滑縣),督治防堤之役。
至道三年(996)三月,太宗逝世,真宗繼位,符昭愿入覲。九月,太宗下葬永熙陵。十月,符昭愿作為外戚的代表,真宗命他率內(nèi)諸司步騎三千充太宗的山陵巡檢使,這也算得上是對太宗的報答。十一月二日,山陵事畢,太宗神主奉至太廟。咸平元年三月,經(jīng)過眾官集議,真宗又將符昭愿之姊懿德符皇后升配太宗廟,真宗稱太宗皇考,懿德符皇后皇妣,自稱孝子,再一次肯定符家的外戚地位。符昭愿也獲賜「推誠佑理功臣」之號,並增戶封。137
符昭壽在端拱以後的事蹟記載不多,只知他在端拱二年知洪州(今江西南昌市),到淳化四年改知定州。138 是時遼軍已無大舉入寇,故符昭壽以庸才守北邊重鎮(zhèn),僥幸沒有出大事。符家兄弟在太宗朝以外戚身份得到厚待,累典大藩,又多次統(tǒng)軍
——————————————
135.祥見陳舜封:〈符昭愿墓誌銘〉,頁601;《長編》,卷三四,頁748;
136. 祥見《長編》,卷三五,頁766?67;卷三六,頁785;
137. 祥見《長編》卷四三,頁911?12。
138. 詳見《宋史》,卷二五一〈符昭壽傳〉,頁8841。據(jù)李之亮的考證,符昭壽任知洪州,在張覃(??989後)之後,在給事中陳象輿(??1008後)之前。至於符昭壽,則因張齊賢(943?1014)在淳化四年十月以母老,不願赴知定州之任,而改由他充任。至於符昭壽知定州到何年月,李之亮並未能考證明白。參李之亮:《宋河北河?xùn)|大郡守臣易替考》,〈定州?中山府〉,頁178?79;
唐五代兩宋符氏將門研究
出征或戍守,但他們都沒有建立甚麼功業(yè)。雍熙北伐以後,宋廷對遼對夏的幾番征戰(zhàn),他們都沒有參與。比起此時屢建功勳的另一外戚李繼隆兄弟,符家兄弟不免相形見絀。當(dāng)然,太宗所重用的外戚,像符氏兄弟平庸無奇的多,像李繼隆這樣出眾的少。
家道中落:宋真宗、仁宗朝的符氏將門
懿德符皇后,其在太宗繼位前一年(975年)就已離世,不過就其皇后之位卻引來了一場禮儀之爭,因太宗在迎娶符氏前已婚配尹氏,太宗個人意愿是立符氏,但這又不合昭穆之序,故在其有生之年亦無定論。真宗朝對該事件亦是幾番爭論,最終以“先帝尹正京邑,(符氏)固已疏封越國(夫人),晉邸之建,實有內(nèi)助之功,則是及統(tǒng)百揆而亡也”139的理由,符氏於至道三年(997年)得配亨太宗廟。
懿德符皇后得附太宗廟,立即對符昭愿和符昭壽兄弟的仕途產(chǎn)生了正面影響。符昭愿在咸平元年(998)任天雄軍鈐轄,二年(999)秋徙邢州鈐轄。從咸平二年七月始,遼軍入寇,真宗調(diào)動大軍,應(yīng)付遼軍來犯。九月宋遼軍戰(zhàn)於廉良河、遂城
(今河北保定市徐水縣西遂城)及定州。十一月,真宗御駕親征,外戚中劉知信、石保吉從征,石保興扼威虜軍(即廣信軍,今河北保定市徐水縣西遂城)擊走遼軍,然在是年北邊的征戰(zhàn)中,符昭愿卻未有參與。他雖然沒有甚麼勳勞,總算沒有覆師失地。比起乃弟的下場,他就優(yōu)勝得多。
符昭壽在咸平元年遷鳳州(今陝西寶雞市鳳縣)團(tuán)練使,並接替有勇有謀的名將馬知節(jié)(955-1019)出任益州(即成都)鈐轄。他不像乃兄處事謹(jǐn)厚,只知日事遊宴,史稱他「簡倨自恣,常紗帽素氅衣,偃息後圃,不理戎務(wù),有所裁決,即令家人傳道」。完全不似一個三代將門子弟,而是十足一個只知吃喝玩樂的敗家子。他不去訓(xùn)練士卒,修繕城樓,而常召集成都的錦工就他的廨舍編織纖麗綺帛。每有所需,他就要市人繳納,超過半年還不償付其價,又縱容部曲加以掠取。他貪得無厭,又遍取黍稻,無論是否成熟。他更蠻橫的是將這些黍糧盡貯於寺觀中,當(dāng)日久損壞後,他就逼所在的僧道賠償。他欺淩工農(nóng)商僧道還不夠,更縱容手下凌辱軍校。他沒有乃父符彥卿的本事,卻在聚斂方面遠(yuǎn)過其父,結(jié)果因御軍無方而惹來殺身之禍。140
早在至道三年八月,西川都巡檢使韓景祐(?-1017後)帳下的廣武軍卒劉旴已率眾叛變,連破懷安軍(今四川成都市金堂縣)、漢州、永康軍(今四川成都市都江堰市)及蜀州(今四川成都市崇州市)諸州軍。幸而益州鈐轄馬知節(jié)果斷出兵,
配合西川招安使上官正(933-1007)出軍圍堵,而知益州張詠(946-1015)居中調(diào)度有方,結(jié)果宋軍得以在十日內(nèi)平亂。58 然而四川軍心不穩(wěn),危機(jī)仍然未消。
——————————————
139.祥見詳見徐松:《宋會要輯稿》,禮十五,中華書局,1957
140. 祥見《宋史》,卷二五一〈符昭壽傳〉,頁8841?42。
唐五代兩宋符氏將門研究
張詠與馬知節(jié)在咸平元年相繼離任,由右諫議大夫牛冕(945-1008)和符昭壽接任
知州和兵馬鈐轄之職。不幸的是,牛、符這一對是最壞的搭配,史稱「牛冕緩弛無政,昭壽又不能御軍,人皆怨憤」。141連張詠初聞牛冕代己守蜀,也說:「冕非撫眾才,其能綏輯乎?」當(dāng)時駐守於成都的神衛(wèi)軍有兩指揮,由都虞候王均(?-1000)與董福(?-1000後)分別執(zhí)掌。董福御眾整肅,故所部優(yōu)贍。王均縱其下飲博,軍裝都用來花費。咸平二年十二月十五日,牛冕與符昭壽以真宗駕幸河北,於是大閱部隊於東郊,蜀人來觀甚多。董軍與王軍衣服光鮮與弊殘對比強(qiáng)烈。王均所部皆慚憤,乃發(fā)出不遜語。但符昭壽卻不知軍心不穩(wěn),是月戊寅(二十九,即是年除夕)
牛冕具酒肴犒賞其牙隊,但符昭壽卻對其牙隊(按:牛、符之牙隊均由禁卒編成)毫無賞賜,軍士益忿。王均手下的神衛(wèi)卒趙延順(?-1000)等八人,早就想起事,只是在等有利機(jī)會而已。咸平三年(1000)元日,有中使自峨嵋山經(jīng)成都還京,符昭壽令軍吏準(zhǔn)備鞍馬,打算出門為他送行。趙延順等乘機(jī)將馬廄中的馬韁解開,讓馬匹奔跑跳躍於庭下,而他們就佯裝要將逸馬繫好。符昭壽不虞有詐,不作防備。趙等突然走上符的官廳,將他及兩個僕人殺死,再佔據(jù)甲仗庫,奪取兵器。益州兵馬都監(jiān)得報,急召神衛(wèi)軍都虞候王均率兵擒捕,趙延順手執(zhí)符昭壽的人頭,見到王均後,即尊他為首領(lǐng),舉兵反。牛冕不能敵,與轉(zhuǎn)運使張適(?-1000後)逃往漢州。王均奪取成都,僭號大蜀,率眾攻略四川各州軍。據(jù)宋人筆記所載,亂軍將符昭壽的屍首丟在成都東門外,頭則不知所蹤,真的是身首異處。143
史臣傳昭壽之不能善繼父業(yè),而不及符彥卿之失教,也是忠厚之史筆。
宋廷一方面調(diào)集大軍平亂,一方面懲處失職官員。是年四月原知益州的牛冕被削籍流儋州(今海南儋州市西北),原西川轉(zhuǎn)運使張適削籍授連州(今廣東清遠(yuǎn)市連州市)參軍。符昭壽雖已死,但宋廷仍以他死有餘辜,不但沒有恩恤,還在是年九月戊寅(初四),於遣使招降叛軍時,頒詔指責(zé)符的罪過,將叛軍起事歸罪於符昭壽,稱:「昨以符昭壽怠於改塗,昧於綏撫,乃致汝輩陷於匪人?!?/p>
四川平定后,真宗并未對符昭壽依照國舅之禮為其發(fā)哀或綴朝。在江西符氏族譜載明代進(jìn)士符樂據(jù)譜稱符昭壽追贈彰德軍節(jié)度使。
符昭愿不知是否傷於手足之慘死,在咸平三年四月稱疾求歸京師。真宗詔內(nèi)臣及御醫(yī)馳傳前往診視。最後真宗讓他還京,並賜以名方御藥。這年九月宿將、彰德軍節(jié)度使張永德卒,真宗就命符昭愿代知相州。據(jù)稱「公之良能所至皆理」。據(jù)今人的實地考察,相州的修定寺塔現(xiàn)仍留有符昭愿的題記。不過,他並未病癒。咸平四年(1001)春,他告稱疾篤,真宗乃許他肩輿歸京師治理。延至是年五月,雖然真宗遣御醫(yī)多方療治,又特別擢陞他為蔡州防禦使,以他的長子符承煦(975-1033)遷
——————————————
141.祥見《長編》,卷四一,頁876?77。卷四五,頁980;卷四六,頁983;
142. 詳見《長編》,卷四七,頁1014;不著撰人(編)、司義祖(點校):《宋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二版),徐松:《宋會要輯稿》,禮十五,中華書局,1957
143. 祥見《宋史》,卷二五一〈符昭壽傳〉,頁8841?42。
唐五代兩宋符氏將門研究
左侍禁,次子符承度(?-1001後)為右班殿直,但到是月乙未(二十四)符昭愿終於病卒於京師(開封府)新昌里之第,年五十七。真宗在符昭愿逝世當(dāng)日即親臨符宅哭奠,又輟朝二日,稍後又以鹵簿命供備庫副使楊永遵(?-1001後)及內(nèi)殿崇班蔡紹恩(?-1001後)監(jiān)護(hù)喪事,並贈昭愿鎮(zhèn)東軍(即越州,今浙江紹興市)節(jié)度使,算得上是生榮死哀,規(guī)格隆重。是年八月庚申(十六),符昭愿歸葬於洛陽縣賢相鄉(xiāng)陶村。144
符昭愿(945——1001)不具備“輟朝二日”的條件,可說是備極哀榮,可知他確實獲得真宗特恩,彰顯其對朝廷的貢獻(xiàn).
陳州符氏將門發(fā)展到第三代,“昭”字輩,家族不斷壯大,男丁由“九彥”到“十八昭”。(至今,通過典籍文獻(xiàn)及家譜,筆者依然無法將“十八昭”正確列出,其中肯定有錯誤的。如無新的墓志銘出土,將永遠(yuǎn)無法解開。)“十八昭”如下:
符昭?!?a href='/taiwei/' target=_blank>太尉符彥超余姚譜載傳一子,名符昭彛。(與彥彝末字是否同,可信度待考證)
(李存菀——另有說法。符彥超其還有一子,仕遼,武定軍節(jié)度巡官李存菀,與符存審有諱,筆者深表懷疑。)
符大公——幽州指揮使符彥圖長子。符大公可以說沒留下名。(可信度有待考證)
符二公——幽州指揮使符彥圖次子??梢哉f沒留下名。(可信度有待考證)
符三公——幽州指揮使符彥圖三子??梢哉f沒留下名。(可信度有待考證)
符昭序——徐州衙內(nèi)指揮使,符彥卿長子。配張氏■■■夫人。
符昭信——賀州刺使,贈檢校太保,閬州防御使,符彥卿次子。配■■■李氏。
符昭愿——字致恭,鎮(zhèn)東軍節(jié)度使。三子。配李氏江夏郡君夫人;張氏■■■夫人。
符昭壽——字汝期,彰德軍節(jié)度使。四子。配趙氏封■■■夫人。吳氏■■■夫人。
符昭遠(yuǎn)——許州衙內(nèi)指揮使,侍衛(wèi)將軍,御史,詩人。五子妣郭氏■■■夫人。
符昭逸——指揮使,安國軍節(jié)度使。妣周氏■■■夫人。六子。
符昭敏——宋指揮使,西京藏庫副使。妣錢氏■■■夫人。七子。
符昭文——前太子中舍。金吾上將軍符彥琳長子。
符昭浦——東頭供奉官桂州知州兼巡檢。金吾上將軍符彥琳次子。
符昭惠——宋州虞城縣尉。金吾上將軍符彥琳三子。
符昭吉——前攝金吾衛(wèi)長史。金吾上將軍符彥琳四子。
符昭矩——如京使。知相州,贈定遠(yuǎn)軍節(jié)度使符彥倫長子。
符昭興——任宋指揮吏。知相州,贈定遠(yuǎn)軍節(jié)度使符彥倫次子。配糜氏恭人
——————————————
144. 祥見《宋史》,卷二五一〈符昭愿傳〉,頁8841;
唐五代兩宋符氏將門研究
此外河南沈丘還記載有:符君——官驍騎將軍楚州防御使符彥能之子。
若沈丘記載正確(沈丘無完整的符氏族譜,有口傳之語,故可信度待考量),這樣就有十九昭,筆者認(rèn)為符昭彛、符大公、符二公、符三公、符君等5人應(yīng)有失誤之處,需待考證。
此外符彥卿有女七:
1、符氏,長周世宗皇后,謚宣懿;
2、符氏,次再適周世宗恭帝立尊為宣慈皇后;入宋稱西宮太后。
3、符氏,適昭信軍節(jié)度使李承嗣封夫人;
4、符氏,適安遠(yuǎn)軍節(jié)度使李守節(jié)封夫人;
5、符氏,不詳;
6、符氏,宋太宗(光義繼室)皇后,謚懿德;史稱小符皇后。
7、符氏,不詳。
符彥琳有女四人,
1.符氏,長曰適彭城劉氏。
2.符氏,次曰適周氏。
3.符氏,次曰適賈氏。
4.符氏,次曰適馬家。
符存審第三代“昭”字輩后人,男18人,女11人。其中封皇后二人,皇太后一人,開國一人,御史一人,防御使兩人,節(jié)度使3人,指揮使二人,西京藏庫副使一人,進(jìn)士及第前太子中舍一人,如京使一人,知州兼巡檢一人,縣尉一人,金吾衛(wèi)長史一人。145
此時的唐五代兩宋符氏將門與符存審?fù)叺姆г诤D蠚v第二代符龍養(yǎng)、符龍宣、符龍本傳下第三代符善冠、符善端、符成生、符善赤、符善文也世襲為官。
關(guān)于陳州符氏將門家族的研究,柳立言在他論真定曹氏的專文中,曾以符彥卿家族無法在宋初延續(xù)其貴顯的事實,與真定曹氏做過一番簡單的比較。不過,柳氏對宛丘符氏並未作深入的研究,所參考的史料僅限於《宋史》符彥卿本傳及符昭愿和符昭壽的附傳,以及《長編》的兩則記載。另外王國生曾撰一篇短文,簡介自漢至宋的三個陳地名門世家,而最後以半頁的篇幅介紹符氏世家。不過他沒有注明參考甚麼史料,而所列出的符氏人物,也不過根據(jù)《宋史》〈符彥卿傳〉及〈符惟忠傳〉,是故該文參考價值有限。至於胡坤的專論,標(biāo)題雖說是符氏家族,實際上只論符彥卿,最多旁及他三個先後成為周世宗及宋太宗皇后的女兒。而所謂宋初,只及於宋太祖朝,重心放在析述後周三主的政治。至於宋太宗朝及以後符氏家族的事蹟,則未有論及。
——————————————
145. 祥見《云陽后臧符氏族譜》《余姚符氏續(xù)修族譜》《海南符氏族譜》《宜黃符氏族譜》。
唐五代兩宋符氏將門研究
何冠環(huán)文認(rèn)為符彥卿有三子為符昭信、符昭愿、符昭壽;蘇建倫文認(rèn)為符彥卿有五子為符昭序符昭序符昭信、符昭愿、符昭壽、符昭矩。
其中,何冠環(huán)在注釋中有:“太祖朝翰林學(xué)士陶穀(903-970)所撰之《清異錄》
曾三處提及一個名符昭遠(yuǎn)的御史而與他有交的人。陶穀說他曾以鴨卵及蓮枝一撚紅
送給符昭遠(yuǎn),他的小介回來,帶來符的兩句詩,詩云:「聖胎初出赤誌翁,醜杖旁扶赤志翁。」另陶亦記符昭遠(yuǎn)說:「鴨頗類乎鵝,宜謂之減腳鵝?!沽硪嘤浄堰h(yuǎn)不喜茶,曾經(jīng)為御史的同列會茶,他嘆道:「此物面目嚴(yán)冷,了無和美之態(tài),可謂冷面草也。」這位符昭遠(yuǎn)很可能也是符彥卿的族姪。”其實這位符昭遠(yuǎn)在每份家譜都有載為符彥卿五子。
蘇建倫正確的把符昭序定位為長子,也較何冠環(huán)明顯邁進(jìn)一步,但其把符昭矩定位為符彥卿之子,實為錯誤,據(jù)《符守誠墓志銘》載“君即故如京使昭矩之曾孫,內(nèi)殿崇班、閤門祗候承訓(xùn)之孫,東頭供奉官、累贈左千牛衛(wèi)大將軍惟熙之子”。參看族譜知道符昭矩是知相州,贈定遠(yuǎn)軍節(jié)度使符彥倫長子?!逗D戏献遄V》載符彥倫生符盟、符昭矩,其中符盟傳十六子有續(xù)譜,而符昭矩子符承訓(xùn)未載即戛然而止,若不是墓志銘,符守誠、符守規(guī)兩兄身世真成千古之謎,所有,家譜、國史、墓志銘三者相得益彰,不可分割,缺一不可。故蘇建倫止步于族譜,實為憾事。
符昭愿乃皇舅之家,故他的姻親都是王公將相。除了其妻江夏郡君李氏是太祖朝樞密使李崇矩之女外,幼子符承祐(?-1011後)娶駙馬都駙石保吉之女。長女則適太宗朝樞密使、當(dāng)時為「定帥漢南使相」之王顯(932-1007)之子殿中丞直史館王希逸(?-1009後),次女嫁太宗朝宰相李昉(925-996)、「故司空相」之第三子光祿寺丞李宗諒(?-1023後)。值得一提的是,符昭愿的兩個女婿,都是有家學(xué)或有文名的青年俊彥,這或與他好讀書及結(jié)交文學(xué)之士的性情有關(guān)。這些顯赫的婚姻對象,也有助于其外戚身份的維持。而據(jù)《李公(李昉)魏國太夫人符氏墓志》李昉的兩位夫人都姓符,卻與符彥卿一族無關(guān)。146
王善軍在《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中提到,“武將之家通過軍功獲得較高的政治地位,然后與皇室聯(lián)姻以及特權(quán)世襲等途徑,以保持宗族的權(quán)利和地位,從而形成世家?!比欢?,陳州符氏將門在宋代實無太大的軍功,世襲特權(quán)也不大,維持家族主要靠與宗室聯(lián)姻來取得有利的蔭補(bǔ)渠道。147
由于“宋初帝王起家卑微,重視優(yōu)待武將,除給于其優(yōu)厚的經(jīng)濟(jì)待遇外,與其結(jié)成政治聯(lián)姻圈,以求局勢穩(wěn)定。這種基本政策,其后長期延續(xù)下來”。雖然后來“待外戚之法”成型,陳州符氏仍能透過蔭補(bǔ)擁有穩(wěn)定的仕宦保證,為其家族繼續(xù)存續(xù)發(fā)展的主要原因。148
——————————————
146. 祥見《宋史》,卷二五一〈符昭愿傳〉,頁8841;
147 祥見王善軍在《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頁191.
148.祥見賈志揚(yáng)著,趙東梅譯,《天漢貴胄-宋代宗室史》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第3章,頁53-54.
唐五代兩宋符氏將門研究
宋代可以說是科舉制的鼎盛時期,但卻也是蔭補(bǔ)制最泛濫的時期,高度文明與陳腐不堪相并存,形成宋代奇特的一景。
符昭愿去世前,符存審第四代“承”字輩后人,也開始逐漸登上政壇,但符氏家族在政壇上一時沒有高位者。
符昭愿逝世后,符氏看似風(fēng)光如昔,然而曾經(jīng)聲名顯赫的宛丘符氏將門,再難達(dá)到符存審和符彥卿時的輝煌,陳州符氏將門走向衰敗在所難免。
第二節(jié) 未振家聲 族支繁衍播四方
第十個階段:公元1001——1041年(符存審第四代),計40年。
何冠環(huán)蘇建倫在符氏將門第四代,僅研究國史、墓志銘可考之人。沒有將家譜、國史、墓志銘三者相互印證,皆止步于族譜(實止步于中原京城附近符氏,以下簡稱京畿陳州符氏),實為憾事。再看符氏族譜,如果不和國史、墓志銘相印證續(xù)接,也止步于斷層人物,即使是家譜,也還需將多份家譜比較,加以互補(bǔ)才行,單支譜一般只重續(xù)本支,旁支經(jīng)常戛然而止。
為什么會戛然而止呢?這就不難理解了,陳州符氏將門顯赫一時,族支繁衍愈大,遷官外出者甚多,如此一來,必然開枝散葉,考江西符氏家譜,已有分“岐陽譜壽房”,可見符氏族譜已經(jīng)開始分房,此外應(yīng)還有“岐陽譜愿房”、“岐陽譜遠(yuǎn)房”等,各支房記載將會各自側(cè)重于本房,必疏于他房(家譜有這方面的缺陷)。所以研究此時的唐五代兩宋符氏將門(包括陳州符氏將門)就要考慮到族支繁衍遷徙這一特征。
有必要研究一下此時的唐五代兩宋符氏將門的遷徙路線,除京畿陳州符氏,大致還有海南符氏、河?xùn)|(山西)符氏、丹陽符氏、江西符氏、余姚符氏、麻城符氏、蒲田符氏、此時符承宗修譜,應(yīng)該是第一次,可能也是最后一次聯(lián)譜。
下列唐五代兩宋符氏將門(包括陳州符氏將門)符氏將門第四代可考的人物:
1.符彥圖系:符大公一子,符二公一子。(《江西南昌符氏族譜》)
符彥卿系:
符昭序一子:
符繩武:宋蒲田縣令,原籍河南宛邱,自宋任福建興化府蒲田縣令后居蒲田縣坎頭村。(《海南符氏族譜》)南宋末年狀元池夢鯉在譜中對其有贊語。
符昭信四子
2.符承贊(《余姚符氏族譜》)
3.符士彬:河?xùn)|人,北宋咸平年間丹陽縣令。(丹陽《云陽后臧符氏族譜》)
4.符士杰:河?xùn)|人,(丹陽《云陽后臧符氏族譜》)。
5.符世珍:宋湖廣麻陽縣令。(《海南符氏族譜》《江西南昌符氏族譜》)
符昭愿五子四女
五子
1. 符承煦(974—1033)大宋故監(jiān)門衛(wèi)將軍,左千牛衛(wèi)將軍。積累功勛,官階由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兼官直到太子賓客、御史大夫,賜勛爵上騎都尉,爵位為男爵。(丹陽《云陽后臧符氏族譜》名為符士昂)。
1.符承度:右班殿直。
2.符承祐(?—1041年)字君福,宋通事舍人,御營巡檢使,左武軍使,卒贈左武大將軍。
3.符承嗣
4.符承謀:字君謨,宋安吉州判官。浙江余姚符氏始祖。(《余姚符氏族譜》)
符昭遠(yuǎn)一子,
1.符拯授:進(jìn)士,封開國。(譜載,因符行中是其子,史有載,待考)
符昭壽五子,
1.符承宗:字君嗣,宋上舍,官至帥府郎。撰寫《符彥卿家譜》一卷,歐陽修序,載入《宋史》。
2.符承鄂:(《宜黃符氏族譜》)
3.符承諒:符昭壽子,官至內(nèi)殿承制。配趙氏平樂郡主。
4.符承務(wù)(《宜黃符氏族譜》)
5.符承祿:宋大中祥符二年進(jìn)士。1018年在江西南豐官位參軍。
符彥琳系符昭浦子一符承俊
符彥彝系符晉子一符必強(qiáng)
符彥倫系符昭矩二子,
1.符承訓(xùn):內(nèi)殿崇班、闔門祗侯,大中祥符六年為都同巡檢使。
2.符盟(930—1020),字進(jìn)勇,福建省福州閩縣,游國學(xué),宦游武林,壯年仕及浙江提督,渡瓊始祖。(《海南符氏族譜》)
符昭興子一符文仁
符元生支在海南渡瓊撫黎有功敕封五代襲萬戶侯歷第二代符龍養(yǎng)、符龍宣、符龍本傳下第三代符善冠、符善端、符成生、符善赤、符善文,這支之后有符運漢、符運里、符運成、符運盛、符運貴、符運證、符運萬、符運任、符運表、符運惠。此支輩份當(dāng)自起而為。(《海南符氏族譜》)
此外還有一個符承翰宋使節(jié),出使遼國,不是是誰之后。
符昭愿有四女
1.符氏:嫁殿中丞、入直史館的王希逸,安定漠南地區(qū)的王使相的兒子。
2.符氏:嫁光祿寺丞李宗諒,他是原司空李相的兒子;
3.符氏:出家為尼,法號普濟(jì)大師;
4.符氏
此外太祖繼承者的首要人選次子秦王趙德芳妻即符氏衛(wèi)國夫人,有三子,趙惟敘、趙惟憲、趙惟能。其六世孫為南宋王朝孝宗皇帝,七世孫為南宋王朝光宗皇帝,八世孫為南宋王朝寧宗皇帝。(符氏具體所出情況不明,推測或是符昭遠(yuǎn)或其兄之女)
以上計男女27人(這其中遺留應(yīng)該不少),其中男22人,女5人。
在這一代中,出了浙江提督一位,封開國一位,都同巡檢使一位,左武大將軍一位,左千牛衛(wèi)將軍一位,上舍一人,內(nèi)殿承制一人,右班殿直一位,縣令三位,州判一位。進(jìn)士兩名。
唐五代兩宋符氏將門研究
何冠環(huán)在符氏將門第四代(以符存審始)可考的人物是符昭愿之子符承煦(975-1033)、符承度、符承祐、符承訓(xùn)(??1014後),以及符昭壽之子符承諒(??1017後)。《長編》與《宋史》符承翰與符承宗兩人。共計七人。
蘇建倫在符氏將門第五代(以符楚始)可考的人物是符承煦、符承度、符承祐、符承訓(xùn)(??1014後),符承諒(??1017後)符承宗。共計六人。
京畿陳州符氏拜勛舊外戚身份所賜,走向了制度化的蔭補(bǔ)家族。
符承煦(975-1033)(丹陽《云陽后臧符氏族譜》名為符士昂)生於太祖開寶八年,即祖父符彥卿逝世同一年。他和眾多的勳臣子弟一樣,以門蔭授三班使臣的殿直,遷侍禁,授寄內(nèi)侍班祗候,再補(bǔ)供奉官,徙閤門祗候,最後除大使臣之內(nèi)殿崇班。他沒有隨父參加征戰(zhàn),只是出使外方,「謹(jǐn)道路,督載置,捕禁盜賊,幹軍旅小事」。二十七歲時父喪,三十四歲時(即大中祥符元年,1008)供職京師,任「管庫、敦匠事、掌馬政」,據(jù)稱所幹的差事「悉無有愆闕」。翌年,以病告求閒官。真宗因以拒契丹之功授近吾使,此後,他累任判金吾街仗、六軍儀仗事等差遣,左千牛衛(wèi)將軍。累官至監(jiān)門衛(wèi)將軍。不知是優(yōu)差還是苦差,凡是朝中之大吉兇禮、朝會、祭祀、喪葬,都是其職務(wù)所在。承煦卒於仁宗明道二年(1033)十二月戊戌(初六),年五十九,歸葬其父祖所葬之洛陽。
為符承煦寫墓誌銘的范隱之,稱其性情「夷順柔緩,能以剛正撙節(jié)」,似乎與其父「謹(jǐn)厚謙約」的性格相近。他通好音律,「無事時會家人吹竽彈箏,管絃飲酒自樂」,反而未有記載他有弓馬之能,可見其將家子氣質(zhì)已越來越淡。范隱之謂「周世宗、我太宗兩朝三后世次皆諸姑」,而符承煦「處勳舊,又外戚,克立身行志,固賢,其宜得大用,而反不得」;他感慨「直矣如君,嗚呼,可嘆也已」。對於符的功業(yè),范隱之坦言:「榮不及先,德紹厥素。」他惟一的運氣是范隱之為他所寫的墓誌銘今天得以傳世。他的夫人馮氏,暫未考出自何家,因他之故得以封為河間縣君。他有四子:惟恭、惟讓、惟儉、惟仲。有一女,嫁予侍禁張宗慶(?-1034後)。149
看符承煦為兒子的取名,可以猜想到他為人處事以謹(jǐn)厚謙約為本。他的四個兒子,在他下葬的時候,即景祐元年(1034)三月,因蔭而擔(dān)任三班使臣的低級武官職位。
符承謀:字君謨,歷任四川郫縣主薄、六路巡捕、陜西涇陽縣丞、湖北光化縣丞,均有很好的政績,后于宋真宗祥符年間(1008—1017)任安吉州判官,留籍該地,為余姚符氏的始遷祖。
符昭愿的諸子中,次子符承度事蹟不詳,只知他在符昭愿病篤時任右班殿直外。
符承祐(?—1041)字君福,鳳翔節(jié)度使、守太師、中書令、魏王符彥卿仲孫,陳州防御使、鎮(zhèn)東軍節(jié)度符昭愿長子也。母江夏夫人李氏,生之甚艱,困殆中見神
——————————————
149.祥見〈符承煦墓誌銘〉,頁603。考符承煦在天聖七年(1029)十月,以左千牛衛(wèi)將軍與西京左藏庫副使石孝孫等七人分?jǐn)z左右金吾。參《宋會要輯稿》,〈禮五十六之七〉。
唐五代兩宋符氏將門研究
人狀,若星君與之丸藥曰:“吾佑汝全,會逢好水遂寐而育,名之曰承佑,及長以祖蔭補(bǔ)三班奉職,宋真宗即位(公元998年),遷左合門副使。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陛合門使,既而改通判舍人。
契丹入寇檀州,羽書告急,帝因詔群臣議備御之策,王欽若請幸、金陵陳蕘叟請幸成都,獨寇準(zhǔn)力請大駕親征,符承佑因獻(xiàn)備御進(jìn)討之策,寇準(zhǔn)是其言,以(其)為御營巡檢使,遂護(hù)駕幸。檀州契丹求和,遷防御使。
天禧(1017——1121年)間出領(lǐng)涇州,屯兵把守隘口關(guān)要,以功遷左武軍使。慶歷元年(1041年)趙元昊寇渭州,陜西招討大使韓琦命總管任福,將請諸道兵拒之,戰(zhàn)于張家堡,斬首四百余級,賊兵佯北,任福違韓琦節(jié)制,率符承佑等追至好水川,賊兵四合,任福力戰(zhàn)而死,符承佑等皆歿于陣。后贈符承祐左武軍大將軍。
符承祐可能因為護(hù)駕有功,則娶石保吉及太祖次女賢靖大長公主(即延慶公主)之女,既出於后家,又屬公主之戚族。他在石保吉下葬時(大中祥符四年,1011)六月,官右侍禁。據(jù)他孫女的墓誌銘所載,他後來贈左武衛(wèi)將軍,其餘事蹟不詳。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兒子符惟忠卻是符門第五代(以符存審始)最傑出的人物。
至於符承訓(xùn)生卒年不詳,他是贈定遠(yuǎn)軍節(jié)度使符彥倫長子如京使符昭矩之子??肌堕L編》在真宗大中祥符六年七月乙未(初五)條的小注,稱符承訓(xùn)是符彥卿之孫、符昭愿之子(實錯誤,筆者注,何冠環(huán)以此誤以為其是昭愿之子;蘇建倫把符昭矩定位為符彥卿之子,實為錯誤,所以接著錯了)。
是年九月,宋廷派內(nèi)侍、內(nèi)殿崇班王懷信(??1025後)為嘉州(今四川樂山市)、眉州(今四川眉山地區(qū)眉山縣)、戎州(今四川宜賓市)、瀘州(今四川瀘州市)等州水陸都巡檢使,率軍九千餘人,會同梓州路轉(zhuǎn)運使寇瑊(??1031),討伐劫掠瀘州淯井監(jiān)(今四川宜賓市長寧縣北)之晏州(今四川宜賓市興文縣)多剛縣夷人鬥望(??1013),而命供奉官、閣門祗候康訓(xùn)(??1013)和符承訓(xùn)為同都巡檢使。十一月,王懷信與康、符二將率兵由淯井溪入夷界,連敗蠻兵。十二月,康訓(xùn)先率兵往涇灘開路,為蠻兵所邀擊,戰(zhàn)死於山崖。符承訓(xùn)與寇瑊此時偵知蠻兵打算乘夜襲擊宴江的宋軍,馬上馳報王懷信即時從涇灘拔寨赴宴江。到王懷信軍抵宴江北山,蠻兵萬餘已自東南合圍王懷信營寨。王軍以強(qiáng)弩環(huán)寨射敵,寇瑊與符承訓(xùn)軍則據(jù)高點策援。蠻兵被宋軍合擊,懼而退卻,死傷千餘人。鬥望不服輸,再三路來襲,卻被士氣高昂的宋軍擊潰。最後鬥望向宋軍投降,亂平。150
符承祐殉國,符承訓(xùn)屢立戰(zhàn)功,理應(yīng)受賞,惜群書對他以後的事蹟不載。相較之下,在符氏將門第四代中(以符存審始),只有符承祐、符承訓(xùn)有行陣經(jīng)歷,且有戰(zhàn)功。
——————————————
150.《宋史》,卷三○一〈寇瑊傳〉,頁9989;卷四九六〈蠻夷傳四〉,頁14227?28。按:《宋史?寇瑊傳》將符承訓(xùn)誤寫作符承「順」。
唐五代兩宋符氏將門研究
符氏第四代中,符昭壽的兒子符承諒一如乃父,以貴家子自居而毫無建樹。他娶真宗兄楚王元佐(966?1027)的女兒嘉興縣主(??1017後)。他有外戚身份又娶親王女,以親貴之身,無功無勞而任大使臣之首的內(nèi)殿承制兼帶御器械。天禧元年(1017)正月,符承諒向真宗請求外任。真宗允其所請,任他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市黃州區(qū))兵馬都監(jiān)。但是他稍後又後悔,不想離開京師,於是叫妻子在入宮時奏請真宗讓他留下來。真宗氣惱他反覆,就將他免職並削一任。他後來的仕歷怎樣,群書都不載,《宋史》只記他官至內(nèi)殿承制。151
何冠環(huán)以《長編》與《宋史》又載有符承翰與符承宗兩人,很有可能是符昭愿或符昭壽的兒子,或是他們的族姪。推測對了符承宗符昭壽的兒子,可見為學(xué),既要嚴(yán)謹(jǐn),又要敢于突破。
符承翰是誰所處?至今還是個謎。其關(guān)於符承翰的仕歷群書有幾則記載:最早是《宋會要》所載,他在大中祥符四年正月,以侍禁閤門祗候的官職,隨從真宗祀汾陰(后土所在,今山西運城地區(qū)萬榮縣榮河鎮(zhèn)西南廟前村北古城)。而《長編》記他在同年九月己丑(十九),以供奉官、閤門祗候出使遼國,擔(dān)任兵部員外郎兼侍御史趙湘(959—1011後)的副手,為契丹正旦副使。大中祥符七年(1014)三月壬子(二十七),真宗依從鄜延路駐泊部署曹利用(971—1029)的請求,將當(dāng)時擔(dān)任本路都監(jiān)的符承翰徙往鄜州,治理該處的眾多軍馬。152
除符承翰外,《宋史?藝文志》又收有《符彥卿家譜》一卷,題為符承宗所撰。151. 這個符承宗當(dāng)為符氏第四代。此《符彥卿家譜》應(yīng)為二修,如果沒有這份家譜,我們當(dāng)會對符氏將門也無法有更多的了解了。
在真宗咸平年間至景德年間的符氏將門第四代代表人物是符承祐、符承訓(xùn)能立戰(zhàn)功;符承翰能出任西邊重鎮(zhèn)的兵職,他們或在對遼河西夏,或平亂上建功立業(yè),也配稱得上是將門子弟。其他符家子弟像符士彬、符承謀、符繩武、符盟等多遷徙外地出任親民官,以此維持將門的家聲。至於符承煦只能說是平庸,對照父子二人的仕宦之途,符承喣顯得黯淡許多,「榮不及先德」,到這一代,已屬於疏支的外戚。不再像父親尚擁有皇舅的身份,真宗和仁宗也不再怎樣優(yōu)待他們,他們只能靠自身的本事及一點運氣,方可出人頭地。所謂「富不過三代」,觀符氏一門,在歷經(jīng)符存審,符彥卿與符昭愿等三代的傾力發(fā)展之後,已有走下坡之勢。
總的來說,他們地位不及其祖父輩高,建樹也不突出,但依然有繼承武將家風(fēng)。
——————————————
151.符承諒的生卒年不詳。祥見《長編》,卷八九,頁2038;《宋史》,卷二五一〈符昭壽傳〉,頁8842。
152. 考符承翰出使遼國,《遼史》亦有記載,但將符承翰訛寫作符「成」翰?!哆|史》記他與趙湘於遼聖宗開泰元年(即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正月己巳(初一)來賀正旦。又按李燾在祥符四年九月己丑條下的小注,稱「〔薛〕惟正、承翰未見」。筆者曾疑符承訓(xùn)與符承翰是否同一人,但李燾的小注表明他注意到符承翰的出處不明,另符承翰在祥符四年以供奉官閤門祗候出使遼國,覆命後當(dāng)遷階。而符承訓(xùn)在祥符六年出征時官職也是供奉官閤門祗候,倘二人其實是一人,則此點不合理。另外,符承翰在祥符七年三月為鄜延路兵馬都監(jiān),而平夷亂的符承訓(xùn)是年春尚在蜀,故二人不可能是同一人。
唐五代兩宋符氏將門研究
118. 詳見徐松:《宋會要輯稿》,禮十五,中華書局,1957
119. 詳見《宋史》,卷二五一〈符昭愿傳、符昭壽傳〉,頁8841。
符氏文化熱門文章鏈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2016符氏獎學(xué)金盛典
16、
17、
18、
www.fushico.cn 符耕源 13670641605 超市防盜標(biāo)簽銷售顧問
Hash:3ee04da813143bdd9483547941a1c1bd38174881
聲明:此文由 符氏文化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