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縣深厚的歷史文化——文物古跡和歷史事件
費縣隸屬山東臨沂,地處山東省中南部,面積1660.11平方公里、人口85萬, 是臨沂的衛(wèi)星城、后花園、水源地、能源基地以及科教重地,還是臨沂城市規(guī)劃區(qū)的一部分。
費縣歷史悠久,上古為東夷之地,春秋稱費邑,戰(zhàn)國改費國,西漢始為費縣,是唐代杰出書法家顏真卿的故里,素稱“圣人化行之邦、賢人鐘毓之地”;近代為沂蒙革命老區(qū),膾炙人口的沂蒙山小調即誕生于此。
一、深厚的歷史文化
歷史悠久,地靈人杰,文化積淀深厚,是費縣的一大特點。上冶鎮(zhèn)翟家村、朱田鎮(zhèn)興富莊村等大汶口文化遺址和新橋鎮(zhèn)西西蔣村、方城鎮(zhèn)古城里村等龍山文化遺址的發(fā)現和發(fā)掘,證明至遲在公元前4000年前,即有先民在此活動。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費縣人民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創(chuàng)造出了輝煌燦爛的文化。費縣素有“學道名區(qū)”之稱,春秋時期孔子的著名弟子“篤圣”閔子、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明代監(jiān)察御史王雅量、大學士張四知等的祖籍均在于此,被譽為“圣人化行之邦,賢人鐘毓之地”。悠久的歷史,中華民族文明的深厚內蘊,使其保存在地上地下文物十分豐富,據不完全調查,目前費縣的古遺址、古墓群近900處,古建筑30余處,古樹木近百株。已普查的古文化遺址有525處,其中: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級4處,縣級58處,縣內重要文物保護點181處,古樹保護單位25處。館藏文物8000余件(縣文管所館藏2500余件,另近5500件被省考古研究所保存),其中國家級文物數十件。
(一)文物古跡
1、古遺址
(1)上冶鎮(zhèn)翟家村大汶口文化遺址 南北長約60米,寬約40米,文化層厚0.7米。出土文物證明此地分屬大汶口文化中前期和商周時期文化遺存。
(2)朱田鎮(zhèn)興富莊大汶口文化遺址 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3)新橋鎮(zhèn)西西蔣龍山文化遺址 南北長約200米,東西寬約180米,文化層厚約5米。
(4)城北鄉(xiāng)崮子商代遺址 南北長約60米,東西寬約40米,文化層厚4余米,出土文物多為龍山文化和商周時期文化遺物。
(5)朱田鎮(zhèn)苑上商周遺址 長60米,寬40米,高出平地約10米,表面及橫斷面有殘?zhí)崭G、灰坑和大量殘?zhí)掌?、貝殼、木炭、灶土等?/p>
(6)費縣故城遺址 費縣故城遺址,地處上冶鎮(zhèn)西畢城、古城、寧國莊一帶。南東兩側鄰浚河。城址呈“橢圓形”,北墻長954米,西墻長2170米,南墻長1007米,東墻長1935米,現存有“季桓子得羵羊之井”、“季桓子井”碑二幢,分別為清嘉慶年間和乾隆年間所立。據《國語、魯語下》記載:季桓子穿井,獲如土缶,有羊焉。使問孔子曰:“吾穿井而獲狗,何也?”對曰:“丘聞之,木石之怪曰夔、蝄蜽;水之怪曰龍、罔象;土之怪曰羵羊也”。井已填平,址尚存。故城遺址主要為春秋至北魏時期的文化遺存,城內文化堆積一般在2米左右,曾出土“半兩”錢范,“千秋萬歲”瓦當,鐵犁范,銅鏡,銅劍,銅鼎,銅戈,車馬器,陶罐,陶盆,陶盂,陶鬲等。此外尚有祊城、防城、許由城、魯郎城、翼城等古城遺址5處。
2、古建筑
梁邱清真寺 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后遭兵火,1868年重修擴建。民國初年,又擴建為南北兩院?!拔母铩睍r又遭破壞,損失嚴重。改革開放以來,各級政府多次撥款、駐地村居出資、回族群眾及社會各界捐資,先后于1983年、1986年、1999年、2002年重修?,F寺院占地面積2275平方米,主要由禮拜大殿、講經堂、沐浴室、門樓等建筑組成。另外尚存的古建筑有費城鎮(zhèn)巖坡村西明代鳳山橋,此為古驛道;汪溝鎮(zhèn)閔家寨閔子祠;上冶鎮(zhèn)駐地東枕流亭;1894年德國神甫建塔山別墅;大邵莊古建筑院落等。
3、古墓葬
(1)劉家疃畫像石墓 位于費縣城北鄉(xiāng)劉家疃村西北約500米的高地上,東距浚河約300米,東北距石溝攔河閘約150米,西南方向距鄉(xiāng)駐地約3500米。墓地地勢高起,西高東低,周圍為現代墓地。1965年,山東省博物館對該墓進行了清理工作,墓門向西,由前、中、后三室和左右兩耳室組成。東西長達7米多,南北寬約4米,內有石刻30塊,畫面38幅。除斗柱及中心支柱為陰線刻外,均為平面減地突起之高浮雕。畫面內容有狩獵圖、亭臺樓閣圖、奇禽異獸圖、車馬出行圖、樂舞百戲圖、社會生活故事等等?,F封存保護。
(2)顏林 三國魏時,“復圣”顏回24世孫顏盛自曲阜徙居于費縣諸滿“孝悌里”。盛及子欽,孫默,曾孫畿、輦等死后均葬于此,是為瑯琊顏氏祖塋。唐代顏杲卿、顏真卿殉國后,在此建“二顏墓”。北宋元佑六年,哲宗“詔沂州費縣顏真卿墓載入祀典”?!拔母铩逼陂g,古柏巨冢被毀,1996年復修。2003年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古墓葬尚有:翟家村古墓群、古城(即鄪城)周代墓群、臺子溝古墓群、黃泥崖古墓群、西鄪城漢墓群,牛頭山漢墓群等古墓群。
4、古石刻
(1)興盛寺造像碑 北齊武平三年所立,原立于諸滿村北興盛寺內(今在諸滿中學院內)。碑身高2.4米,寬0.51米,厚0.27米,龜趺。上部四面有佛教人物造像32個,下部四面為碑文。
(2)胡陽鎮(zhèn)城頭村城頭寺(原名福勝寺)四面造象碑 隋開皇六年立,高1.9米,上部四面雕有佛像十三尊,下部四面刻文。
(3)上冶鎮(zhèn)季桓子井碑 共兩通。一為乾隆年間知縣駱大俊立,面刻“季桓子井”4字。一為嘉慶年間督糧道員孫星衍知縣郭志清合立,面刻“季桓子得羵羊之井”8個字。另有:宋元佑七年所立費城東唐魯郡顏文忠公新廟記碑拓和新立復制碑立于原址;宋嘉佑七年蘇唐卿篆書《醉翁亭記》碑拓;方城鎮(zhèn)《顏林》碑、《雙忠橋》碑;著名書法家舒同“許家崖水庫”大字碑等。
5、古文物
縣文物管理所共藏有歷年出土文物計2505件。其中動物化石17件、石器56件、陶器155件,鉛器216件、鐵器5件、玉器50件、金銀器21件、瓷器268件,字畫17幅、古籍1700冊。其中徐子氽鼎、郢爰、錯金莽幣都是珍貴文物。
(二)歷史事件
1、王俊起義 明朝崇禎十四年,在李自成起義影響下,以費縣梁邱人王?。ㄓ置跣の洌槭?,占領富貴頂、吳王崮、幾輩崖、勝山、花盤山、神山等山,活動于費滕嶧交界處,聯合嶧山焦二、河南榆園軍等起兵反明,號稱九山王。清兵入關后,聯合兗州明藩王抗清,堅持武裝斗爭,至順治八年失敗。被史學家稱為著名的江北農民起義代表,《辭海》有專條記載。蒲松齡《聊齋志異》有“九山王”一文,即指此事。
2、幅軍起義 1853年7月,費縣開始出現響應太平天國革命的幅軍起義,此后日漸增多。至咸豐十一年(1861年)受安徽捻軍影響,起義全面爆發(fā),較著名的有侯孟劉平部、云谷山劉雙印部、費縣岐山孫化祥、劉淑愈部。起義軍占據臨沂、費縣、郯城、嶧縣、滕縣邊聯地區(qū),修圩筑寨,抗拒清兵,武裝斗爭達13年,后在僧格林沁部鎮(zhèn)壓下失敗。參加幅軍起義的費縣進士劉淑愈,被史學家稱為亙古未有。1985年曾在日本東海大學學報登載,名揚海外。
3、大青山勝利突圍 大青山位于蒙山東段,在費縣、沂南兩縣交界處。1941年11月,日軍5萬余人對沂蒙山區(qū)“掃蕩”,號稱“鐵壁合圍”。11月29日,抗大一分校學員和中共山東分局、省戰(zhàn)工會、一一五師、山東縱隊的后方機關,被包圍于大青山西側梧桐溝和梨行溝內,情勢十分危急。30日拂曉,抗大校長周純全,臨危不懼,沉著指揮一分校五大隊部分武裝人員掩護各部突圍,全體人員喋血溝崖,沖過河灘,進入西蒙山,在突圍戰(zhàn)中,省戰(zhàn)工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陳明、德國友人漢斯?希伯等近千人壯烈犧牲?!段∥〈?a href='/qingshan/' target=_blank>青山》一書記載了這次突圍戰(zhàn)的詳情。
為紀念革命先烈,1997年,臨沂市委、費縣縣委和抗大一分校校史研究會在戰(zhàn)地建紀念亭一座,紀念碑一通,將當地學校命名為抗大小學、抗大中學。目前,正在建設一大型紀念廣館,已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4、柱子山戰(zhàn)斗 柱子山,又名冠石山,在費縣城南20公里處,四周山巒起伏延綿。在抗戰(zhàn)時期,柱子山東曾駐有偽十軍劉國禎部,柱子山西駐有聞名全國的土匪頭目劉黑七(名劉桂棠)部。劉黑七從東北返回老家鍋泉(今屬平邑縣),成為國民黨新編36師,后投敵當偽軍,盤踞柱子山西各村,危害群眾。魯南軍區(qū)根據羅榮桓司令員“務求全殲”的指示,組織武裝于1943年11月15日晚,長途奔襲,一夜激戰(zhàn),將劉黑七及所部殲滅,取得巨大勝利,在全國引起反響。延安新華廣播電臺反復播放勝利消息,《解放日報》發(fā)表《山東軍民反掃蕩勝利》社論,山東軍區(qū)特令嘉獎參戰(zhàn)部隊,擊斃劉黑七的戰(zhàn)士何榮貴榮獲甲等戰(zhàn)斗英雄稱號。
Hash:8a9f16682fffe3533c84a1c5ef90d307f8617c76
聲明:此文由 見心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