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忠魂,探訪民族英雄鄭成功故里兩岸文化交融的印記
的印記
兩岸文化交融
鄭成功故里
探訪民族英雄
鄭成功
—鄭成功陵園—
在臺灣,臺灣同胞對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治理臺灣、開發(fā)臺灣的歷史功績銘記于心,甚至將他神化為“開臺圣王”“國姓爺”。這位民族英雄深為兩岸同胞所共同敬仰,他也為兩岸間五緣文化的交融埋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鄭成功,本名森,字明儼、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1661年,鄭成功親率2萬多名兵將從金門出發(fā),越過臺灣海峽,于海水漲潮時將船隊駛進臺南鹿耳門內(nèi)海。戰(zhàn)斗中,鄭軍擊沉荷蘭侵略軍的“赫克托”號戰(zhàn)艦,在臺南赤嵌的荷蘭軍在水源被切斷、外援無望的情況下,向鄭成功軍隊投降。至此,鄭成功結(jié)束了荷蘭對臺灣38年的殖民統(tǒng)治,收復了臺灣。
—鄭成功墓—
南安鄭成功紀念館原館長鄭聰明
向記者介紹鄭成功家族歷史
南安鄭成功紀念館原館長鄭聰明介紹,一方面,正是因為鄭成功救臺灣同胞于水深火熱,臺灣同胞對他非常感激。另一方面,鄭成功將數(shù)十萬的鄭家軍將士及將士家眷全部從閩南地區(qū)移師臺灣,成為當時開發(fā)建設臺灣的主力軍,為臺灣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以,臺灣與閩南的關系相當密切,地緣、神緣、文緣等方面均與閩南同根同源。
正因如此,鄭成功的事跡至今被兩岸人民所傳頌。如今,他的忠骨就安葬于南安縣水頭鎮(zhèn)橄欖山麓,每年都有許許多多兩岸鄉(xiāng)親前來祭拜,緬懷這位民族英雄的豐功偉績。
—“鄭成功遷葬始末”碑記—
鄭成功陵園依山而建,簡樸清凈、甬道漫長。墓室為三合土構(gòu)筑,墓碑、墓道為石砌,墓碑高大約70厘米,平面呈“風”字形。墓碑上陰刻著“明石井樂齋鄭公、淑慎郭氏、橋梓五世孫、六世孫、七世孫塋域”。
很多人都有疑問,為什么墓碑上沒有體現(xiàn)“鄭成功”三個字?鄭聰明介紹,因為鄭成功曾有一段反清的歷史,所以,盡管康熙皇帝對他非常敬佩,但若是大興土木新造陵園,對朝廷有一定影響??滴趸实蹫楸磉_對鄭成功的崇敬心情,在1699年特別御賜鄭成功骸骨遷葬回大陸落葉歸根,合葬于其七世祖樂齋公祖塋。
據(jù)介紹,南安石井鄭氏家族從鄭成功的七世祖,也就是陵墓原墓主鄭樂齋數(shù)下來,五世孫指的是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六世孫指的就是鄭成功,七世孫是鄭成功的兒子鄭經(jīng)。因遷葬時,從臺灣同時遷回的還有鄭成功夫人董氏及其子鄭經(jīng)夫婦,于是便一同合葬于祖塋中。當時清朝廷除了派一部分御林軍到臺灣護送靈柩回大陸之外,康熙皇帝還同時賜了一對挽聯(lián):“四鎮(zhèn)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對鄭成功忠于民族、忠于國家的高尚情操作了高度的總結(jié)和肯定。
由于墓碑上并未體現(xiàn)鄭成功名諱,為方便后人了解鄭氏家族史及遷葬過程,1990年,臺灣鄉(xiāng)親特別捐贈“鄭成功遷葬始末”碑記,立于鄭氏祖塋右前方。據(jù)碑記記載,明朝延平王鄭成功“驅(qū)荷復臺,繁榮寶島,積勞成疾,病逝臺灣,葬臺南州仔尾”。1683年,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投降于清朝,被封為漢軍公。鄭克塽奏請康熙皇帝,念在臺灣遠隔閩海,到臺灣祭掃艱難,乞求將先人遷葬大陸??滴趸实厶貏e恩準,“欽賜御葬,并賜挽聯(lián)”。
1982年,國務院確定鄭成功墓
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陸對鄭成功陵園保護有加,19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三百年之際,福建省進行了修葺,并重立碑記。1982年,國務院確定鄭成功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再次重修墓園,增建石構(gòu)休息亭等建筑。
據(jù)鄭聰明介紹,因鄭成功的豐功偉績備受崇敬,在他逝世后不久,臺灣各地就建起了奉祀鄭成功的廟宇,將他奉為神明。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臺灣同胞也陸續(xù)來到石井,緬懷這位民族英雄,同時游覽與之相關的文物、遺跡。
—延平郡王祠—
作為民族英雄故里,南安石井鎮(zhèn)留下了眾多與鄭成功相關的遺跡,如延平郡王祠、鄭成功廟、海上誓師石等,也有展示鄭成功一生豐功偉績的鄭成功紀念館。其中,延平郡王祠原為鄭氏家廟,坐落于鰲峰山腳下,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曾歷經(jīng)重修。1996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延平郡王祠大殿—
鄭聰明介紹,明末最后一個皇帝永歷皇帝冊封鄭成功為延平王,那為什么還要加個“郡”字呢?因為鄭成功本姓鄭,是隆武皇帝賜他與國同姓姓朱,成功這個名字也是隆武皇帝賜給他的,所以后來有人稱“國姓爺”、鄭成功、朱成功等,“郡”字在古代一個時期用于區(qū)別王爺?shù)难y(tǒng)關系,所以延平郡王中的“郡”字作區(qū)分血統(tǒng)所用。
大殿前梁懸掛
“三世王爵”
“忠臣”
“孝子”匾額
延平郡王祠坐西南面東北,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沿中軸線自北而南,依次為照壁、山門、大殿,邊有附屬建筑,門前置旗桿石。大殿面闊三間,抬梁式木構(gòu)架,硬山頂,燕尾形屋脊。大殿前梁懸掛“三世王爵”“忠臣”“孝子”等匾額。
延平郡王祠內(nèi)兩側(cè)石柱上刻有康熙皇帝御賜挽聯(lián)
據(jù)介紹,“三世王爵”指的是鄭成功受封“延平王”,因爵位可世襲,鄭成功逝世之后,其子鄭經(jīng)、長孫鄭克臧均承襲爵位,因此稱“三世王爵”?!爸页肌迸曝覄t是1683年,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歸清之后,康熙帝特別御封鄭成功為忠臣,因鄭成功一生雖站在不同立場,但他對于整個民族、對國家做出巨大貢獻,所以不論哪一個朝廷,皇帝、官員都對他非常欽佩。而“孝子”牌匾追封的是鄭成功之子鄭經(jīng)。因鄭經(jīng)在鄭成功逝世之后開發(fā)建設臺灣,立下了不朽功勛,此為繼承鄭成功遺志,所以對于他的長輩,這便是孝。
—“圣旨”牌匾—
位于宗祠大殿梁上正中,還懸掛有一方金燦燦的牌匾,牌匾四周雕有大氣龍紋,神圣威嚴。鄭聰明介紹,牌匾是仿當年的圣旨所造。上書“光緒元年正月初十日,內(nèi)閣奉上諭,沈葆楨等奏請將明室遺臣賜謚建祠一折,前明故藩朱成功曾于康熙年間奉旨準在南安地方建祠,茲據(jù)奏稱,該故藩仗節(jié)守義,忠烈昭然,遇有水旱,祈禱輒應,尤屬有功臺郡,著照所請準于臺灣府城建立專祠,并予追謚,以順輿情?!?/p>
—延平郡王祠內(nèi)“國姓爺”神像—
由于這位杰出的民族英雄備受臺灣同胞敬仰,幾百年來,他們用上香、燒紙、膜拜等形式來緬懷鄭成功。隨著兩岸交流不斷深入,來到鄭成功的故鄉(xiāng),他們也希望能夠通過相同的形式來表達仰慕之情,因此,南安石井雕刻了“國姓爺”的神像置于宗祠內(nèi)。
鄭成功堅毅的品格以及在危難之時仍能維護國家領土完整的忠義,不僅備受兩岸同胞的推崇,在國際上也享有極高的聲譽。鄭成功的信眾遍布全球,在宗祠兩側(cè)墻壁上各有一方捐資碑記,清楚地記載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捐資者姓名。
幾十年來,臺灣同胞絡繹不絕地來到鄭成功的故鄉(xiāng)石井,臺灣很多奉祀“國姓爺”的廟宇每年也都會組織團隊來此拜謁、進香。如今,鄭成功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位民族英雄,更是兩岸間愛國精神的延續(xù)、閩臺文化的傳承以及兩岸同胞交流合作的重要紐帶。
圖文 | 希穎
排版 | 陳鋒
編輯 | 陳偉
編審 | 聞達
Hash:6d23d0b50ba9d4df6c8ab59abd83e090301285e3
聲明:此文由 AM585東南廣播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