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筆尖下的天津老建筑??留住城市的記憶
天津勸業(yè)場
天津勸業(yè)場:該建筑坐落于和平路與濱江道(原法租界杜總領事路與福熙將軍路)交口處。該樓始于1926年,到1928年12月建成并開業(yè)。該樓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主樓五層,該商廈原設計是11層,氣派超過當年上海的先施公司,到后來由于資金緊張,只建了五層(沿和平路一側建到了七層)?,F(xiàn)在的五樓頂、六樓平臺的鋼筋接頭可見證當年的設計方案。該建筑總面積16545平方米。在七層頂上拐角處又建有一高達二層的穹窿式塔樓,建筑總高達10層。該建筑是我市最早的集休閑、娛樂、購物于一身的建筑,在其建筑內(nèi)的“八大天”(天華景戲院、天緯臺球社、天緯地球社、天宮影院、天露茶社、天會軒、天樂戲院、天外天屋頂夜花園)等娛樂場所堪稱是天津市商業(yè)建筑領航者。天津“勸業(yè)商場”的場名,取自其股東高星橋的一首藏頭四言聯(lián)句,即:“勸吾胞輿,業(yè)精于勤,商務發(fā)達,場益增新”,將其四聯(lián)句的字首相連,即為“勸業(yè)商場”。幾十年來,“天津勸業(yè)商場”不單單是商場的名字,而是這一帶的地區(qū)名詞。該建筑現(xiàn)為“國家級文物”。
起士林西餐廳
起士林西餐廳:位于今和平區(qū)小白樓界地,地處浙江路、建設路與開封道(原英租界:馬廠道、達文波道與克森士道)交匯處。"起士林"是以該店的創(chuàng)辦人阿爾伯特·起士林(Albert Kissling)的譯音得名(另一說法是:威廉·起士林)。阿爾伯特·起士林出生于1879年6月11日,卒于1955年1月11日。起士林西餐廳創(chuàng)建于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最早建在法租界的大法國路與葛公使路(今解放北路與濱江道)附近,后遷往了德租界威廉街(今北京影院對面)。圖示的建筑建于1940年,主體四層,門廳設在轉(zhuǎn)角處,一層為落地式大玻璃窗,大廳內(nèi)設有一、二層共享空間,豪華講究,為當年天津最大最早的西餐廳。
"疙瘩樓"
"疙瘩樓":位于今和平區(qū)河北路與睦南道(原英租界威靈頓道與香港道)交口處,現(xiàn)門牌是河北路285號,該建筑建于1937年,由意大利建筑師鮑乃悌(P·Bonetti)設計。大樓立面為硫缸磚清水墻,主體四層(一層為半地下)外檐墻面突出凹凸不平的"疙瘩" 狀,彰顯出自然、樸實的外觀。該建筑具有濃郁的意大利風格,每個單元入口設外進口樓梯,自成院落,三樓設有立面為圓券式且為凸出的半圓形陽臺,券拱的跨度達4.4米,外挑1.2米,外欄桿為珍珠串狀,別具特色。該建筑原為磚木結構,為了提高其放火等級和改變使用功能,后將部分結構改為混凝土結構,現(xiàn)為"粵唯鮮酒樓"。
天后宮:俗稱"娘娘宮",位于天津市古文化街中部,始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是本市區(qū)內(nèi)現(xiàn)存最古老的建筑。該建筑群落占地5350平方米,建筑面積1314平方米。在元朝建都于大都(北京)后,海河的三岔口地區(qū)成為了"南糧北調(diào)"的中樞,當時的"直沽寨"居民為了保佑航海的平安,在1316年修建了位于今河東大直沽的天妃靈慈宮(俗稱東廟),后又在海河西岸三岔口的小直沽--漕運的中轉(zhuǎn)站修建了天妃宮(俗稱西廟)即今天的天后宮。當時朝廷的糧食均由南方供應,那時直沽寨(天津)是海上和運河漕運的中轉(zhuǎn)碼頭,多少年來,在天津早就有"先有天后宮,后有天津衛(wèi)"之說,后來,人們?yōu)槠砬蟪龊F桨苍诖说亟ㄆ鹆斯┓詈I吓窳帜膹R宇--媽祖廟(天后宮)。
天津意租界建筑
天津意租界建筑:該建筑位于今河北區(qū)民族路與自由道(原意租界西圓圈與五馬路)交口處,其門前為馬可波羅廣場。意租界是在1900年意軍隊隨八國聯(lián)軍侵入天津后設立的。當年,意國公使薩爾瓦葛(Margnis Giuseppe Salvag Raggi)向清政府發(fā)出了"通告",而后清政府于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被迫允許意大利開辟了租界地。意租界的四至范圍:東北自意中交界(今興隆街)沿京榆鐵路至俄租界;西南臨海河,西北沿意奧交界路(今北安道)至興隆街。意租界在1941年12月由中國宣布收回。
通慶里
通慶里:位于古文化街東北面,與明代建筑玉皇閣相鄰。通慶里始建于1912年-1913年間,原為一大銀號,后成為了民居。通慶里為里弄式,其建筑為中國四合院式,磚木結構,均為二層建筑,整個建筑群落由各個相對獨立的院落組成,其院落有門可通,既可獨立也可相連。在其巷口有鏤空木雕,上面刻有蝴蝶,其寓意為"通慶吉慶",通慶里也因此得名。巷口建有小三樓,居高臨下俯視全街,形成了景觀效果。該建筑在2003年經(jīng)過整修改造,恢復了津味建筑特色,已成為了古文化街一景。
西客站主樓
天津鐵路西客站主樓:位于今紅橋區(qū)西青道與西站前街交口處。該建筑始建于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德式風格,磚混結構,主體三層(含半地下室),局部四層,建筑面積1900平方米。大樓坐北朝南,正立面中部突出,呈"凸"字型,正門立面間建有四棵圓形立柱,中部對稱,兩側設樓梯走道,瓶式護欄,均為大青石材料,由(中)二樓進入主大廳。樓內(nèi)門廳與圓形候車大廳相連,形成較大的空間,外墻由紅磚砌筑,長方型窗,其上口有"人"字形和連弧線腳花飾,屋頂為多坡、多角度、多層面逐層退屋頂,舌形瓦,中部正方筑有方形"塔樓",設有老虎窗,整幢建筑結構復雜,為天津較典型的德國中古式建筑。
安立甘教會圣堂
安立甘教會圣堂:(ALL SAINTS CHURCH)坐落在今泰安道與浙江路(原英租界咪哆士道與馬廠道)交口處。該教堂原址為一片池塘,在1891年1月(清·光緒十六年),英國工部局將該地以蘇格蘭"菲契"的方式永租給了"國外福音傳布會",其"菲契"的承租人是"傳布會"華北教區(qū)主教史考特(C.P.SCOTT)。傳布會購買下來后,于1897年填平了池塘建造了一坐教堂并在其后面建起了牧師所,1899年又修建了"諸圣堂"學校,并于同年建起了"安立甘教會圣堂"(如圖)。該教堂在1935年發(fā)生了大火,將該堂及附屬建筑化為灰燼,后于1936年重建,重建后的教堂為磚木結構,大禮拜堂面積858平方米,小禮拜堂面積298平方米。
慶王府
慶王府:該建筑位于和平區(qū)重慶道55號(原英租界劍橋道),該建筑始建于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是張祥齋(小德張)按照自己的意圖設計建造的,為中西合璧式,局部三層,總建筑面積達5085平方米,樓內(nèi)中部建有350平方米的天井罩棚,院內(nèi)建有花園。主樓正門有17蹬臺階,院落由高大的圍墻合圍起來,形成獨立的空間,儼然一派王宮的感覺。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入北京,慈禧、光緒西逃時,授權慶親王奕劻和李鴻章與外敵"議和",后簽定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后奕劻病故,其子載振(1876-1947年)世襲了"慶親王"爵位。載振于1925年(民國14年)來津,1926年以40萬銀元購買太監(jiān)小德張(張祥齋)在英租界劍橋道(今重慶道55號)的樓房院落一處,后人們稱其為"慶王府"。
梁啟超-飲冰室
梁啟超-飲冰室:該建筑現(xiàn)為河北區(qū)民族路46號(原意租界西圓圈),該樓建于1924年,是一座兩層洋樓,為意大利建筑師白羅尼歐專門為梁啟超設計的。該樓建筑造型別致,主體二層,樓正面有三個小拱廳,門前兩側為對稱石臺階,當中有一蓄水池,池中雕一石獸,口中常年水流不斷,建筑面積950平方米。當年每到暑假,大廳內(nèi)就舉辦"飲冰室暑期講學館"。該建筑比其寓所(民族路44號)晚十年建成,兩樓于2002年6月整修完畢,同為"梁啟超紀念館"。梁啟超(1873-1929年),字卓如,廣東省新會縣人,1896年在上海創(chuàng)辦《時務報》并自任主編。與康有為發(fā)動"公車上書"而得名,梁主張變法維新,事敗后逃到日本,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回國。在北京政府期間任司法總長、幣制局總裁、財政部長。
★整理|資料圖片來源網(wǎng)絡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Hash:8657d51a42ceb3a0e433917502e9173aa3d8898b
聲明:此文由 天津市旅游局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