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老弄堂,邂逅老時光。
定海作為有著悠久歷史的海島文化名城,它的文化深深的體現(xiàn)在散落的弄堂里。柴水弄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弄堂。弄堂里的每一個老宅就是一段塵封的歷史,打開脫漆的大門,抖落塵封,重拾記憶,你可以觸摸到歷史的余溫……
這條弄堂的味道,一日三餐都不同,從清晨井邊的洗漱到傍晚幽柔的燈火,定海老城的縮影如果刻在時光上的印記,在這里往復(fù)展開。
老弄完整地保存了那些上百年的古老民居,幾幢深宅大院和眾多的老定海普通人家的居所,高墻矮門、青磚黛瓦、磚木結(jié)構(gòu)的老屋、開滿鮮花的院落,讓都市人不由得心生羨慕,在定海的老城中心過著接地氣的悠閑生活,是種多么美好的體驗。有趣的是,柴水弄民居的大門都比較小,深受儒家“平和內(nèi)斂、不主張外露”影響。
這里有“林氏民居”“陳氏老宅”等市級文保單位,林氏民居采用了典型的中西合璧式設(shè)計,具有很好的觀賞性和實用性;陳氏家族曾開過“三省銀樓”,是舊時定海少有的富庶家族。據(jù)載,民國初期,一場大火把柴水弄2號林氏民居與4號陳宅燒為平地,后建房時把圍墻筑得特別高,免得再受火的吞噬。
“三省”(讀xing)銀樓開設(shè)始于清光緒年間,坐落在定海西大街南首,雙開間門面(33—34號)。居舟山同行業(yè)中之首,稱亞于上海“老鳳祥”銀樓,經(jīng)營市面一直興旺。由于“三省”名氣大、講信用、產(chǎn)品質(zhì)量好,做生意循規(guī)蹈矩,凡城鄉(xiāng)居民都來作承。年長的定海人,一定都記得,三省銀樓每天早上開門,首先掛出一塊木框鏡子玻璃牌,上面用鉛粉寫著:“今日赤金收進×元,賣出×元。 ”與上海金融交易所用電報、電話聯(lián)絡(luò)信息,統(tǒng)一牌價,有時一日二三次變動。
《地名志》說:“該弄曾是柴、水集貿(mào)場所,故名。 ”這是現(xiàn)在一般大眾對柴水弄地名的認識。
過去,農(nóng)民到定海城里來,只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可進,而從北門進城通常走的路有兩條:一條是極為熱鬧的狀元橋,另一條便是柴水弄。其中,挑水(東海旅館前身同豐旅館裝水)賣柴賣菜的人,一般都不過狀元橋,柴水弄就成了主要通道,弄名便也因此而來。
當(dāng)然,也有研究定海文化的學(xué)者,認為“柴水”便是舟山人方言的諧音而成。
定海人稱小便為“撤水”(念作zhashu),上了年紀的定海人都知道,人們一直把這條弄叫作撤水弄。這個怪名出于何因呢?原來這條弄靠近西大街與解放西路的兩個出口處均有一處小便槽。舊時,定海城里沒有公共廁所,而這條弄有小便槽可供行人方便,很受人們青睞,撤水弄也因此出名。后來在給弄正式取名時,覺得“撤水”之名不雅,取其諧音叫作“柴水”。
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因為“柴”和“撤”在方言中的發(fā)音還是有細微的差別的,過去人們叫這條弄堂的發(fā)音,確實是“撤”,而不是“柴”。
這條弄堂不僅是柴多、水多,還是個老城中各式井頭密集的地方,看老井,不能錯過柴水弄。
柴水弄的水井形狀各異,其中有公用的圓井、方井、后門井,也有私家用的自掘井(分布于陳宅、林宅、包家院子等地),算在一起有將近20只。
其中最著名的一口井是林氏民居內(nèi)的六面井,井圈用一塊整石雕成六面,每一面雕刻著各種花鳥圖案,惟妙惟肖,極具藝術(shù)欣賞價值。房東介紹,這個井圈可以移動,曾經(jīng)有人想花巨資買去,被斷然拒絕了,“這是老一輩留下來的寶貝,一定要保護,多少錢都不賣。 ”
在沒有自來水的年代,井水是柴水弄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現(xiàn)在雖然有了自來水,但冬暖夏涼的井水還是一直受到居民的青睞,偶逢大旱,古老的井邊更是圍滿了刷刷洗洗的人群。
一眼古井,一塊青石板,一口石盆,人們在井邊汲水濯衣洗菜,邊勞作邊閑聊,這在今天的柴水弄,依然是很普通常見的情景,充滿了老城古樸寧靜的味道。
Hash:4a94af7bd88df1283764bccd71696f79cac6eef3
聲明:此文由 定海旅游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