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記——穿越千年遼西之旅
這注定將是一次瘋狂的無聊之旅,大漠孤煙、長河落日、斷壁殘垣,然而,半年來一直右個古怪的念頭折磨我,千百年來,這個神秘的遼西“兩河流域”來過些什么人?
他們是誰?
他們?yōu)槭裁磥磉@里?
他們后來怎么樣?
三天時間,走馬觀花似的穿越了遼西的西拉木倫河與老哈河這個孕育了無數(shù)神秘故事的區(qū)域:這里是中國歷史的后花園,他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的每一次悸動,都深刻影響了中華文明的走向。
2018年9月23日 秋分 陰
第一站 都爾鼻城
今天的人們恐怕許多人不知道這座科爾沁沙地南端的彰武縣城歷史上還叫過“都爾鼻”這個名字。
都爾鼻位置示意圖
《奉天通志·山川志》記載:“高山臺,城西南十里,此山與諸山脈不相連接,盤亙三里許,形如臥龍,其南巔有古臺,因是得名。”經考,都爾鼻山,即今高山臺山。古書中記載的“都爾鼻”、“都爾弼”、“杜爾筆”均為蒙古語,漢譯為“四方”之意。都爾鼻地方是因都爾鼻山得名。這里距盛京較近,中間又有遼河天塹相隔,是會集歸附蒙古各部大軍征討明朝、征伐林丹汗最為理想之地。
這里在明朝屬于遼東都司廣寧后屯衛(wèi)地界。隨著朵顏三衛(wèi)的南下先被泰寧衛(wèi)占領,察哈爾部東下遼河套之際,這里又被喀爾喀部所占,是明朝后期經常騷擾遼東的大虜蘇巴亥、炒花的勢力范圍。蒙古察哈爾汗國林丹汗被愛新國趕出遼河套之后,西進河套地區(qū)攻擊土默特部落,1629年,駐牧于滿桃一帶的土默特之溫布楚琥爾和兀良哈的善巴(歸屬土默特的兀良哈忙古岱之孫)二人因懼林丹汗勢力、投附了后金皇太極。
1630年按皇太極的旨諭,率領各自的部眾東遷。溫布楚琥爾帶領土默特、蒙古貞部,從無愛的滿桃來到錦州邊外。土默特部落腳于今朝陽、北票地區(qū),蒙古貞部則落腳于今阜新地區(qū)。善巴從逃軍兔(今河北獨山北)帶領1620戶屬眾、東遷到今義縣、北鎮(zhèn)邊外駐牧。1635年,奉皇太極之命,詔編善巴、溫布楚琥爾的部眾為佐領,設土默特部扎薩克。授溫布楚琥爾為土默特石翼扎薩克,善巴為土默特左翼扎薩克。蒙古貞部和善巴部眾兀良哈人所在地區(qū)設土默特左扎薩克。這一支落腳于蒙古貞的東部,善巴本人住于今國華鄉(xiāng)后官營子,蒙古人稱該村為“葉赫各日”(意為大屋)。蒙古人把王爺居住的房屋尊稱為“大屋”。善巴的近支, 居住于今吐拉尺村和四官營子。當時(1630-1650)善巴所轄牧地為今阜新、黑山、新民和彰武一部分以及哲盟庫倫等廣大地域,沒有固定疆界。
目前對于都爾鼻城建于何時有兩種說法:
一是:清天聰三年(1629年)蒙古貴族善巴率部降清后,在彰武建筑都爾鼻城。第二年改為屏城。
“三年,上伐喀爾喀,王留守,筑遼陽都爾弼城,城成,命曰屏城;復治盛京至遼河大道?!薄尽肚迨犯濉肪矶偈?列傳五 諸王四】第二種說法:《奉天通志》記載:“崇德二年八月丙辰,皇太極欽令于此筑都爾鼻城,命和碩睿親王多爾袞相度基址,多羅繞余貝勒阿巴泰率甲士夫役,前往興工。
”(《清史稿》)崇德三年(1638)“夏四月,竣都爾鼻城工,并改名‘屏城’,由皇太極賜二門額:一曰安邊門,一曰廣邊門?!?總之,都爾鼻城是愛新國為防御蒙古族邊外入侵和深入察哈爾腹地的重要戰(zhàn)略支撐點,也是東渡遼河的主要渡口之一,古城戰(zhàn)略意義重大,皇太極稱之為“全遼管鑰”。
在明末清初之際,這里是愛新國女真人出征蒙古察哈爾汗國和大明朝的一個重要戰(zhàn)略要地,一般去“搶西邊”都由此渡遼河?!岸紶柋恰背霈F(xiàn)在《滿洲老檔》的軍事行動之中,這里即是渡遼河的一個重要渡口同時也是匯集降附蒙古各部的集合地。
清人張穆在《蒙古游牧記》中稱,“太祖征明,大軍必由都爾弼入邊?!迸瑺柟嗾J為,由都爾鼻方向征討大明,路直且非常近?!吧w我朝未入關前,以此為全遼筦鑰矣?!彼褢?zhàn)略位置極其重要的都爾鼻城,比作是一把打開遼西大門的鑰匙。
“(天聰三年 公元 1629 年)十月初二日,即丑日巳刻,謁堂子,率兵起行。初四日,至都爾鼻,蒙古扎魯特部色本及桑圖、哈巴蓋率兵來會汗。 初五日,駐養(yǎng)息牧河,蒙古巴林部貝勒色特爾色棱,率兵來會。因彼等馬匹贏瘦,汗責之曰:“我曾諭爾等善養(yǎng)馬匹,俾之壯,毋得馳騁,以備征討之用,然爾等違諭,用于畋獵,致馬匹贏瘠,來兵遂少,成何體統(tǒng)?”其來朝所進嗅糧盡卻之。 初九日,駐納里特。”----《滿文老檔》這次軍事行動就是導致袁崇煥慘遭磔刑處死的“已巳之變”。
隨著滿清入關,遼西走廊成為滿清連接關里關外的交通要道,這條大致相當于G101國道的北路逐漸喪失了其重要性,即使后來雍正、乾隆等東行謁陵也不走這條路,該走更北邊的科爾沁沙地的科爾沁左翼中旗舅舅家達爾罕王府(通遼花吐古拉鎮(zhèn)),不再經過此地。
都爾鼻大概完成其歷史使命逐漸荒敗,這里逐漸被人遺忘,被稱為“蘇(束)魯荒”,“束(蘇)魯”為滿語,意為閑散曠地,即荒地。
民國22 年版《彰武縣志》記載:“束魯荒以其孤懸塞外,故人跡罕至”。民國彰武縣公署檔案中記載:“一片荒野,狐兔成群”。宣統(tǒng)《彰武縣志》載:“康熙三十一年,賓圖王及土東默特王獻為三陵牧養(yǎng)地,有蒙民十一戶牧養(yǎng)供祭,改名養(yǎng)息牧。”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四月十六,先委試用知縣周士藻(字壽臣)來養(yǎng)息牧地方試辦縣治事宜。隨后,于這年六月初一再次向朝廷請奏,稱:“養(yǎng)息牧地方,東距康平縣,西極哈爾套街,南抵彰武臺門,北界內蒙古。自招墾后,人煙湊集。二十六年曾奏添通判,未奉部覆。惟通判非知府所轄,擬改為縣治,名曰彰武縣。設知縣一員、巡檢管典史事一員?!边@次請奏于六月十五(公歷7月19日)即得到吏部議復。以地在彰武臺門外故取名彰武縣。至此,彰武縣正式設立。
彰武建縣時,擬在大廟(今大冷蒙古族鄉(xiāng)大廟村)建立縣城,因當時境內秩序未穩(wěn),遂選擇橫道子村北閑荒,土筑城垣,修葺房屋,暫做縣衙。當時橫道子(今彰武縣城)是哈爾套街通往新民府大路上的一個小屯,僅二三戶,一片荒野。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九月,在這里正式修建彰武縣衙門,并在哈爾套街添設縣承,建立分防衙門。全縣劃為4區(qū)。當時,彰武縣隸屬于新民府。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劃奉天省轄。
知縣周士藻(字壽臣)也曾擔任綏中縣知縣,沒想到竟有如此機緣!
如今都爾鼻舊城早已無存。經考,學者多認為昔日都爾鼻城之址,即為今彰武縣四方城古遺址。彰武縣西六家子鄉(xiāng)四方城村西有一方形古城址,遺跡尚存,惟城西面因柳河漲水已被沖毀。城為土筑,遺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70米,東西寬240米,是利用了遼代城的部分墻體重新夯筑的,城墻塌寬15米,西北角有角臺遺跡。為了通向都爾鼻地方的道路暢通,在修筑都爾鼻城的同時,清王朝又“復治盛京至遼河道。道廣十丈,高三尺,濬壕夾之”。
高山臺即都爾鼻山
疑似古城遺址
疑似古城遺址
柳河即養(yǎng)息牧河(遼河支流)
柳河即養(yǎng)息牧河(遼河支流)
如今都爾鼻山下街路
離開都爾鼻,駛上101國道
Hash:145db48dda90c7bd17799f6cec85285a130603cc
聲明:此文由 老家綏中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